書籍介紹
2022年澎湖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荷蘭人在澎湖築城四百年為例,2021年第二十一屆研討會時就針對針路、針路簿、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的荷蘭船等研究做為暖身,並決定和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及擬定邀稿名單。
本屆研討會旨於系統性地探究澎湖發展史上與海洋、交通議題相關之各個環節,透過與會專家、學者之知識視野,進行文化對話與歷史分析,進而建構澎湖學於臺灣地方學的厚度與深度。
目次
2021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1年8月 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次
序
專題演講
˙水下考古學─澎湖學的一個新領域
臧振華9
˙異文化的相遇:天主教靈醫會在澎湖的故事
陳仁勇23
論文發表
˙建築史學家藤島亥治郎的澎湖調查之旅
鄭昭民27
˙日治時期前往南洋的澎湖人
鍾淑敏57
˙澎湖建置水下博物館的緣由、構想與展望
臧振華、黃漢彰、鄭瑩73
˙初探澎湖建置水下博物館與澎湖水下文化資產之關聯
董盈穎89
˙從台灣中部早期繩紋陶的文化內涵探索與澎湖群島史前遺址之關聯
屈慧麗111
˙復育澎湖海膽的新概念
郭金泉121
˙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灣的荷蘭船:兼論澎湖居地的發展
鄭維中151
˙十六、十七世紀針路簿的澎湖航線分析
陳宗仁187
˙《水師輯要》以及其他中國航海指南中的澎湖海道
陳國棟207
˙《海不揚波》中的澎湖航線
李明儒、陳昭淵219
˙蔡廷蘭之前(1668-1835)遭風漂流越南的案例
吳培基237
會議紀錄
˙綜合座談255
活動紀要
˙活動計畫262
˙會議議程264
˙與會專家學者簡介266
˙與會人員名冊267
˙活動剪影268
編/著/譯者簡介
編輯委員會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江韶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退休教授
王嵩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李明儒/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教授
序言/導讀
澎湖史料的潛力•獨特
澎湖自有史以來,其歷史發展與臺灣本島不同,清嘉慶年間謝金鑾的《續修臺灣縣志》凡例中即曾指出:「澎湖和臺灣,遠隔大海二百餘里之外,今以隸臺灣者,前則以隸同安,舊志以元末偶設巡檢司於澎湖,遂以為臺灣建置之始則非矣!今之臺灣可以概澎湖,昔之澎湖不可以概臺灣。」亦即鄭氏王朝前臺、澎的發展不同。近日偶看成書於明崇禎三年(1630)後由穆氏編輯的《關帝歷代顯聖志傳》,第十九則「彭湖港助丹山擒賊」,指出澎湖守鎮把總黃丹山,在丁字港、龍門澳下設四個街市,興隆貿易,十分熱鬧,又建關王廟和天妃宮,對神祭拜頗勤。因此關王助擒三賊,及日本賊船,擒了倭寇二百人。又第二十七則「彭湖降氣魚殺紅夷」,稱明萬曆癸巳(二十一年、1593)有真臘國紅夷船來澎湖搶掠,丁字港軍民夢見關王廟失火,遂前去救火,關帝顯聖預告明日紅夷來港打劫,速作準備。明日果有紅夷數十人上岸取水,被埋伏的壯士殺死二十多人,紅夷逃回再糾二百多人上岸,要拆關帝廟,忽有一條六、七丈的魚,口中噓氣如霧,一百多個紅夷被吸入魚肚,未被吸者也在煙霧中喪生,幸存的乃駕船而逃,眾人高呼叩拜關帝之靈。將彭湖描寫成興隆貿易,十分熱鬧,有關王廟、天妃宮之地。和過去在描述彭湖均描述其戰役、防戍、天妃廟的內容大不相同,雖係「小説」仍值得重視。亦即澎湖研究不是臺灣史研究的尾閭,她向前還可找到明中葉以後的資料;也不一定在正史找到,稗官野史甚至小説都可能有,亦即拜資料數位化所賜,今後在古籍中、外國檔案中還可找到一些資料,以增益澎湖研究,這就是澎湖研究的特色之一,和20世紀末以來紛紛成立各地方學,如宜蘭學、金門學、南瀛學有其不同之處。
澎湖研究的開端到「澎湖學」的成立
有關2000年以前的澎湖研究,已故林文鎮老師在〈澎湖在地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已分期説明研究者、主題、研究成果,最特別的是記錄了幾本短命的雜誌,如《吼門》、《半天鳥》、《小島聯絡簿》、《鄉情:大池角小代誌》,已經有村史的架勢,以及1996年出版《西瀛風物》(半年刊,澎湖釆風文化學會發行,由敎師兼文史工作者所組成),特別珍貴。在之間,迄今為止澎湖最重要的季刊《硓𥑮石》,創立於1995年12月迄今,內容除專論、田野調查外,還有譯注,投稿者以本縣中小學、大學教師為多,相關學者亦有賜稿,封面有許多是縣籍攝影師的捷作,如張詠婕的作品。該刊物以嚴謹、充實聞名,曾得過臺灣省文化處優良雜誌獎,由張瑞棟主任前往領獎,這是澎湖研究的開端。2001年9月5、6兩天在文化中心的策劃下舉辦「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賴縣長在《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的序中指出「企盼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凝聚結合各方力量,藉以評估澎湖過去的研究,呈現目前的研究成果,並探討澎湖研究未來之發展方向,朝一方之學邁進。」認為「一方之學」的澎湖學,尚在邁進之中。2020年在第二十屆的學術研討會中,賴縣長復鄭重宣示翌年是「澎湖學」成立後的第一次研討會,亦即「澎湖學」在2021年成立,顯示澎湖學研究已逐漸成熟。
「澎湖學」何時成立的另類看法
相對於賴縣長的慎重其事,我個人在2010年受《臺灣學通訊》的「臺灣地方學專題」之邀,撰寫〈澎湖學的成立〉一文,略述2000-2010間的研究主題,並提出2001年澎湖學即已成立。我又在2011年,在《臺灣學通訊》發表〈地方學的檢討與願景〉,指出地方學發生的原因、二十年來的發展,並列出以下六項指標,指出只要達到四項就已達到穩定發展期,一、定期展開不同主題的地方學學術研討會,二、陸續編訂計畫出版文化叢書,三、發行代表性的定期刊物,四、設置地方學的學程,做為社區大學的課程,五、開辦地方史研習營、史蹟考察,吸引本外地的愛好者參加,六、展開方志、村史的纂修;後來我在《桃園文獻》,發表〈臺灣學·地方學·桃園學〉時又加了七、八兩點。七、有政府單位、基金會及在地大學的支持,八、在地有一個至數個的文史工作室。我提出此一看法,立刻被視為檢驗地方學是否已成立的標準。如詹素娟、陳文立,〈回看來時路—從區域研究到地方學的宜蘭經驗〉(《台灣史學雜誌》,13:2012.12)一文,用來説明「宜蘭學」的成立。澎湖學初發期的2001年,到2021年已是澎湖學的茁壯期。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的不變與變
我個人曾參與數屆硏討會的策劃工作,如果以我的角度來觀察這二十年來,研討會的變與不變,可得到如下的結果:
1、會議的型式:分成國際與一般的研討會,在型式上有專題演講、研究論文、新書發表,參加者除學者外,多鼓勵在地的研究者,此一原則到目前為止仍然不變,不過研究論文的發表,限於時間有口頭和海報發表兩種;有邀稿和徵稿兩種方式,設有籌備會來進行。
2、會議的主題:就目前看來,以文化局正在或未來推展的相關工作及重要的文化資產的研究為主,如談籌建美術館、地下考古館、彩繪修復、Majolica Tile、小法、石滬、澎湖紅毛城、澎湖話、墳墓、玄武岩、史前文法、水產、移民、針路簿、人物、飲食為主,極富多樣性。不僅探討澎湖本地,也會找外地以及國外的研究者,發表其工作經驗。基本上下年度要開的研討會,會成為會議最後綜合討論的議題。以今年的主題荷蘭人在澎湖築城四百年為例,2021年第二十一屆研討會時就針對針路、針路簿、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的荷蘭船等研究做為暖身,並決定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及擬定邀稿名單。
3、會議的專題演講者、撰稿者:以學有專精的研究者為主,包括外國學者。
以專題演講為例,如第十六屆研討會李仁富(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理事長):石滬漁業文化與地景藝術;渡邊真人(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地質資訊研究部門地球變動史研究集團長):日本のジオパ—クにおける地質遺產の保全と活用;田和正孝(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教授)授:日本の石干見、澎湖の石滬—漁具、漁法研所から文化遺產としての理解ヘ—;Cindy M.C. Choi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副主席):Rol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in Geopark Developement:the Hong kong Perspective.第十七屆國外篇、國內五篇,沒有口頭論文發表,有三篇論文海報發表。至於來參加者,有少數來自台灣,大半是本地的參與者。
4、會後的論文輯出版:文化中心/局自第一屆起迄今,每年舉辦一次研討會,會後論文集結出版成論文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他地方學研討會有的三年、有的兩年開一次,甚至不出論文集。不過在學界,學者的論文要列入業蹟,必須該發表刊物被科技部列入第三級以上的刊物不可,長此以往,投在論文集的論文可能會愈來愈少。如果要符合科技部的要求,第一,論文要送審通過的才能刊登;第二,一年要有12篇論文;第三主編必須學界人士。如果論文集能成為列級的刊物,一定會提升澎湖學在學界的地位。2020年第二十屆起,所有的論文都送審通過才刊登,已經踏出了更學術化的路線。如果再改成「年刊」或期刊,如
2021澎湖學年刊,也許更有「正名」的效果。
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期有兩篇專題演講、十一篇論文。兩位主講人臧振華院士談「水下考古學」來説明此一澎湖學的新領域,是澎湖特色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即研究沉沒水中的文化資產,而水下考古學正是發掘和探討這些來自水下知識門徑,經由中研院水下考古隊由澎湖海域開始的調查工作,已有相當豐富的成果,可以成為澎湖學的一個新的關注焦點和領域。第二篇由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來談「異文化的相遇: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在澎湖的故事」。這是澎湖研究第一篇有關教會與醫療的演講,先介紹義大利的靈醫會,是一個「醫治病人、宣揚福音」的會,來澎湖已七十年,除了傳教、醫療事業外,還建築漁港、海堤。他們的努力影響了偏鄉醫療和對醫療的態度,然而靈醫會對澎湖會給予什麼樣的影響有待繼續觀察。11篇論文中有兩篇是建立水下博物館與建置澎湖水下文化資產之關聯,可以和第19屆澎湖研究論文輯的水下博物館的論文一併研讀。在澎湖建築史方面有鄭昭明研究藤島亥治郎在1936年來澎湖3天所進行的實際調查,本文研究其來澎的交通食宿、人際交流,及當時調查的建築遺跡與觀察到的風土人情。鍾淑敏「日治時期前往南洋的澎湖人」,運用總督府的旅券資料等,加上田調,是一篇了解在南洋的澎湖人之先驅作品,可與第19屆澎湖研究論文輯許雪姬的〈日治時期在滿洲的澎湖人〉一併參考。屈慧麗,從臺灣中部早期繩紋陶文化的文化內涵探索與澎湖群島史前遺址的關聯,找到澎湖群島大坌坑時期的菓葉文化,和中部早期的繩紋陶文化,跨海所形成共同的文化圈,未來可由出土資料做進一步的比較研究。郭金泉團隊研究以高麗菜來餵食放流的馬糞海膽,使在短期內育肥,且帶有甜味,此一復育澎湖海膽的新概念,既可開創澎湖地方產業又可帶來菜農的新契機。接下來鄭維中論明清之際停靠在媽宮的荷蘭船,兼論澎湖居地的發展;陳宗仁研究十六、十七世紀針路簿中的澎湖航線,指出澎湖是台灣海峽最重要的指標點,也因此才能吸引VOC的船隊兩次來澎;陳國棟以《水師輯要》與其他中國航海指南中澎湖海道為題,希望豐富航海資訊的認識,可以為澎湖研究建立更厚實的基礎;李明儒以研究《海不揚波》中的澎湖航線見長,文本是澎湖地區僅存的針路簿,過往的書只有彭湖、西嶼頭兩個地名,此書的針路中出現的澎湖地名更多,如平嶼(東西嶼坪)、大嶼等,顯示航線的多樣性與在地化。吳培基先探討蔡廷蘭漂流到越南,再由陸路回到福建,再回金門。但本文的重點則要談在蔡之前,到底有多少漂流到越的漂船,分由陸、海路送回的經過。其中的臺知府蔣集公,即第一任知府蔣毓英。不論是專題演講或學術論文,都各擅勝場,值得參考。
澎湖學的展望
不論澎湖學於2001或2021年成立,澎湖研究做為臺灣學的一支,她的豐富內涵具有特色,如水下考古、石滬、望安中社古厝、紅毛城、小法、語言、中藥商、移民、炮台等專題,再加上豐富的海洋史、軍事史、教育史、宗教史、美術史、建築史上的可謂琳琅滿目,經由文化局的推動、文史工作者與學者的努力下,成果逐漸顯著。不過,如果澎湖學要再茁壯,可以考慮以下提出的建議。
1、澎湖學之下也可設立以鄉、村為地理範圍的支學,如白沙學、西嶼學,或龍門學、小門學等,唯有各村鄉能為自己發聲、書寫,保留相對豐富的史料,才是鞏固澎湖學的基礎工作。
2、培養人才做在地研究,也是當務之急,澎科大教授、研究生,本地中、小學老師如何成為澎湖學的研究主力,尤望縣府的教育局、文化局、旅遊處的努力。
3、與其他地方學交流,合開研討會,如與澎湖關係最深的金門學、高雄學、南瀛學。
4、以文化立縣為宗旨,加速資料數位化,建立資料庫,並編基礎叢書,如澎湖學事典、澎湖小百科、澎湖人列傳,都可循序漸進,澎湖學乃能成為「一方之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所長 許雪姬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71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博物館科
姓名:許婉婷
電話:06-9210405-6412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