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書中先行介紹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內容、精神與應用方式,從光影戲、國文庫和活化地方知識等不同視角談地方教育,還提供了兩個由藝術家教師結合國文庫的精彩課程實踐--「社會觀察家-情憶郭芝苑」帶領苑裡高中學生踏查在地音樂前輩郭芝苑曾經的生活場景,聆聽演奏家詮釋他的作品,並和國文庫的歷史文獻做交互參照,形成對作曲家更立體的認識,再通過劇場媒介展現作曲家的聽覺經驗和生命故事;「民族教育光影偶戲課程」以過程戲劇體驗奇萊平原先民的生存競爭為起點,規劃「光影偶戲創作製作」和「認識達固湖灣事件」螺旋交織的教學進程,引導水璉國小的孩子採集口述歷史並利用國文庫進行驗證和補充,最終發展成一齣能與部落及其他大眾分享的光影偶戲。
目次
館長序
推薦序
作者簡介
導讀
一、介紹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文庫是什麼?〉
〈登入數位方舟一看國家文化記憶庫如何興起地方教育新浪潮〉
二、教案分享:分享地方教育現場
〈地方教育者訪談〉
〈苑裡掀海風X國文庫:社會觀察家——『情憶郭芝苑』教學設計方案〉
〈花蓮壽豐鄉水璉國小X國文庫:民族教育光影偶戲課程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方案(「艷火春泥」特別報導)
三、延伸討論
〈臺灣地方教育和光影戲的關係〉
〈未完成的地方:持續創作的人們,活的文化記憶〉
四、國家文化記憶庫工具篇
編/著/譯者簡介
阮義:現任無獨有偶劇團 團長/教學講師/戲偶結構設計。近年來嘗試轉化豐富之偶戲工作經驗為教案,應用在各種場合如社區劇場、大木偶踩街、各類操、製偶工作坊、帶領國中小學生創作導覽式劇場。
吳瑀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研究生。
邱映寰:臺南鹽分地帶佳里人。台大地理系就讀中,常跨域至文學、文史、電資圈打滾。
林秀芃:2014年與育育和苑裡農人、藺草編織婦女共同創辦苑裡掀海風,捲動更多投身地方社會、農漁村的人們,向土地謙虛學習,並將田野調查蒐集到地方知識,轉譯和策展,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家鄉、並以家鄉為榮。
高韻軒:花蓮太巴塱阿美族,任教接觸到光影偶戲後,深深著迷於利用光與影說書的戲劇形式,目前透過自身學習電影的經驗,帶著部落的小孩一起演出光影偶戲,理解在地的故事與自身起源。
陳韻文:自由戲劇工作者暨獨立學者,具戲劇教育博士和副教授資格。從扮演遊戲、看戲、做戲,經劇場研究到戲劇教育,是一位資深的戲劇愛好者。會通劇場史、劇場美學於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目前周遊在劇場、學校和博物館的邊界,持續創造連結。
陳彥碩:臺北人。社會學出身,做過學校研究助理、創意市集企劃、網路編輯與特約採訪。
楊仙妃:高雄人。從雄商廣告設計科到雲科大建築與空間設計系後,在雲林臺西吹了兩年社造的海風後,又轉入雲科大文化資產研究所。目前在臺南市安南區的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任研究員。
序言/導讀
21世紀以來,網際網路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不僅迎來了一出生就與電腦、行動裝置為伍的「數位原生代」,近年因應Covid-19防疫需求,也衝高了「數位移民世代」對於遠距互動裝置的依賴和應用;只要線路不中斷,有關當局不設限,網路世界似乎無遠弗屆,為全球化趨同推波助瀾。當新興科技帶來多元現實的交相參照和視域融合,一方面催化出許多新的創意和變革,加速生活、知識與學習的質變,另一方面也讓人意識到在地脈絡特色和地方知識資源,關照經驗主體的個別差異和文化的多重情境。「國家文化記憶庫」(簡稱「國文庫」)便是在這樣的脈絡下應運而生,借助數位化近用,實踐地方知識的參與式生產與運用。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表演藝術,教學研究,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2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公共服務與教育組
姓名:林孟勳
電話:06-3568889-2296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