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338
:::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 ISBN/ISSN:9786267002803
  • 出版單位:中央研究院
  • 開數:A5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180
書籍介紹

本書是張朋園先生(1926-)的口述歷史。他從家鄉與家世開始描述在貴州的成長背景,抗戰時期讀小學、中學,到印刷場當學徒、國貨公司當練習生。17歲時進入「軍用衛生人員訓練所」。抗戰勝利後該校併入國防醫學院,1949年先生隨校遷台。隔年,他考上師大史地系,脫離軍隊。師大畢業之後,在郭廷以先生引介下進入中研院近史所(1961)。本書的後半部分介紹他在近史所的經歷,如從事口述歷史、撰寫專書、赴美進修、任教師大,以及他與李國祁先生所共同推動的「中國近代化的區域研究」等。張先生一生筆耕不輟,有關梁啟超、立憲派、民主政治等書享譽士林,至90歲仍出版《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個人的奮鬥、理想的追求,也看到時代的變遷。這是一本動人的「大江大海」的故事。

目次

弁言 ⋯ iii
序 ⋯⋯黃克武⋯ v
第一章 家世與家鄉⋯ 1
祖籍江西,落戶貴州⋯ 1
「三無」之地 ⋯ 1
㈠ 貧病相依⋯ 1
㈡ 瘴癘之地 ⋯ 5
㈢ 交通閉塞⋯ 6
父親早逝,家道中落⋯ 7
㈠ 父親早逝 ⋯⋯ 7
㈡ 種植鴉片 ⋯ 8
㈢ 家道中落⋯10
㈣ 遷居貴陽 ⋯12
第二章 迢迢求學路 ⋯15
基礎教育(1935–1941)⋯15
㈠ 母親同意就學 ⋯15
㈡ 中學肆業 ⋯18
從衛訓所到國防醫學院 ⋯21
省立師範學院 ⋯27
㈠ 心無旁騖,專心課業 ⋯27
㈡ 各系師長 ⋯29
㈢ 師院同學 ⋯32
㈣ 史地系的幾朵金花 ⋯39
國文研究所 ⋯40
㈠ 報考國文研究所 ⋯40
㈡ 研究所同學 ⋯42
第三章 近代史研究歷程 ⋯45
從史博館到近史所 ⋯45
近史所成立經緯 ⋯47
初入近史所 ⋯50
郭廷以先生的引領 ⋯55
㈠ 從小學徒做起 ⋯55
㈡ 確立研究方向 ⋯57
赴美留學 ⋯62
近史所升等風波⋯70
研究的深入與開展 ⋯72
㈠ 繼續研究梁啟超 ⋯72
㈡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78
國際學術合作 ⋯89
威權時代之經歷 ⋯96
㈠ 被迫入黨 ⋯96
㈡ 近史所同仁魏廷朝被捕 ⋯98
第四章 大學任教與主持系務⋯ 101
兼課與主持所(系)務 ⋯ 101
㈠ 增設博士班 ⋯ 102
㈡ 延聘師資 ⋯ 102
㈢ 學術講演 ⋯ 103
㈣ 設立系圖書館、增加外文藏書 ⋯ 103
前四屆博士班同學⋯ 104
卸任師大行政兼職 ⋯ 106
第五章 郭廷以先生二三事⋯ 109
羅家倫先生的影響 ⋯ 109
與韋慕庭、費正清等人的往還 ⋯ 110
筆耕不輟 ⋯ 112
撰寫史事日誌 ⋯ 113
編纂名人年譜 ⋯ 115
經典史作《近代中國史綱》⋯ 116
近史所的恩怨糾結 ⋯ 117
㈠ 遭「三公」排擠 ⋯⋯ 117
㈡ 不擅交際,流言中傷⋯⋯ 119
晚年在美生活及病逝 ⋯ 121
第六章 兩岸學術交流 ⋯ 129
章開沅先生的照拂 ⋯ 129
少小離家老大回 ⋯ 131
結束語⋯ 139
附錄一:師友雜憶 ⋯ 141
我與費正清先生⋯ 141
紀念曾祥和老師 ⋯ 144
李國祁先生的治學與教學 ⋯ 146
附錄二:汪雁秋女士訪問紀錄⋯ 151
家世與雙親 ⋯ 151
求學歷程 ⋯ 157
任職中央圖書館 ⋯ 163
㈠ 跨進圖書館領域 ⋯ 163
㈡ 出版品國際交換處 ⋯ 164
結婚與家庭 ⋯ 170
㈠ 結縭一甲子 ⋯ 170
㈡ 家庭與子女⋯ 173
㈢ 夫妻相處之道 ⋯ 176
健康與養生⋯ 177
附錄三:張朋園學術著作目錄⋯ 179
索引 ⋯ 191

編/著/譯者簡介

訪問/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記錄/周維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約聘助理

序言/導讀

張老師的口述歷史訪問紀錄終於順利完成,這一本書記錄了一位 來自貴州的孩子如何經歷抗戰,投身軍旅,再隻身來到臺灣,努力求 學、成家立業而成為一位傑出的歷史學者。 張先生是我在臺灣師範大學的老師。1983-4 年,我在師大研究 所讀碩士班的時候上他的「中國現代化專題討論」課程。他當時正與 李國祁先生負責國科會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集體計畫,這個課程帶 著我們讀了許多現代化理論以及西方漢學著作,開啟了我對學術研究 的興趣與新的視野。碩士畢業之後,呂實強先生要我來申請近史所工 作。他曾說我和林滿紅是他當所長時主動邀請來所服務的兩個人。 1985 年 10 月我到中研院近史所報到,分配到 B 棟靠近路邊的一 間小辦公室,旁邊是李樹桐老師的公子李健民先生。一轉眼竟然已經 快要四十年了。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王汎森兄曾送我一幅字,上面寫著 「白首下書帷,寂寞太玄經」,這二句似乎是我研究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這段期間,張朋園先生是近史所中影響我最深的一位老前輩。 他的治學精神、為人風範都是我最景仰的。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畢 生受到梁超與胡適的影響,主要關懷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主、科學與 經濟發展等問題,並思考在此過程中傳統有何改變的契機,究竟是阻 力還是助力? 張先生的問題意識對我深有啟發,我也對近代思想文化,以及梁 啟超、胡適等知識分子感到興趣。因為我們研究領域相近,從 1993 年開始的二十多年之間,我多次陪同張先生到大陸開會、訪問,這幾 次的旅行是我人生之中非常寶貴的經驗,一方面親身遊歷了大江南 北,此外也增加了我對大陸學界的深入認識。 我覺得張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很精彩的「大江大海」(龍應台的話) 的故事。1996 年張先生屆齡退休後不久,我就想幫他完成一部回憶 錄。剛開始他也很感興趣,我們見了三次面,談到他的家世與青少年 時代。後來他謙虛地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重要的小人物(他說自己是 “nobody” 無名小卒 ),不值得記錄,訪問工作就中斷了。2003–4 年 所中出版了一本《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紀念郭先生百年冥 誕與近史所成立五十週年,我趁著這一個機會做了一次張先生的口述 歷史,主要集中在郭先生的學術成就,以及他與郭先生的關係。 2015 年是近史所成立六十週年,我組織了一個近史所同仁的口述訪 談,書名為《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張先生也是其中一位受 訪者,訪問工作由陳儀深先生負責。不過這二篇訪問紀錄都不完整。 二年前,張先生已九十多歲,他幾乎每天還來辦公室,下午六點 左右準時下班。這時他比較不忙,我又提議繼續做口述歷史。他勉強 答應,只是此時記憶力已大不如前,耳朵也變得不好。我大約每天下 午四點到他的辦公室,聊一個多小時。我們又連續做了六七次。 這一本口述歷史就是以上述訪問內容整理而成。為了更深入了解 張老師的一生,我也訪問了師母汪雁秋女士。再加上幾篇張老師自己 寫的師友雜憶,與張老師的編年著作目錄,希望可以忠實地呈現他的 一生。我非常感謝周維朋、趙席敻兩位在整稿過程之中的協助。 2008 年十月底,我和張朋園老師先去武漢參加抗戰史的會,又 去江西九江的廬山,返回武漢之後我們一起飛去成都四川大學歷史系 訪問。我在旅途中曾問過張老師幾個問題:第一:他一生最得意的事 情是什麼? 他說:他最高興的是能進入近史所,追隨郭廷以先生。而他認為 自己最好的著作是兩本梁啟超的書、一本立憲派的書,奠定了學術研 究的基礎。 第二,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是什麼?他說年輕時沒有好的家庭環 境,又親歷抗日戰爭,沒有機會好好讀書。他又說中學與西學都很重 要,有如人的兩手,缺一不可。他的西學受到費正清的影響,開始接 觸史學與社會科學的科際整合,後來又自學政治學。 第三,他送給學生的話是什麼?他說郭先生曾給他四個字,「勤 於動筆」,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他轉贈給學生。其次他年輕時 脾氣不好,因此而造成一些糾紛,他勸戒學生「不發脾氣」,平和從 容地應對生活,追求理想。 第四,健康長壽的養生秘訣為何?他說人要活著就要動,腳要能 走路。他堅持早上起床之後在附近走走,鍛鍊身體,順便去市場買 菜。這個習慣他一直維持到九十多歲。此外,他說不要有太多的欲 望,如果能夠把名與利都看輕一些,會過得更愉快。 這些話對我都深有啟發,並銘記於心。我很高興這一本書在張先 生九十六歲高齡之時能夠完成,謹以此書獻給張先生與師母,祝福他 們平安健康。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e Reminiscences of Mr. Chang P’eng-yuan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張朋園,臺灣傳記,訪談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93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發行室 姓名:吳懿廷 電話:02-27824166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