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前言
我喜歡茶碗,日本人用來喝抹茶的茶碗。當它盛有茶湯、用雙手捧著時,給人一種沉穩與踏實感。溫熱的茶湯透過碗身緩緩傳來,使人感到安心。這份傳遞至手心的溫暖,或者更精確地說,將磨成粉末的茶置於碗內,以熱水沖點的飲茶方式,可追溯到距今約一千年前的宋代(960 ~ 1279), 一個追求雅致生活的朝代。
對於宋代人而言,茶是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美好事物。用來盛裝茶湯、與唇相觸的茶碗,也就是宋代人口中的「茶盞」,成為人們相當熟悉的器皿。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盞」呢?它並沒有限定的造型,大抵呈上寬下窄的姿態,往往會讓人想到漏斗或倒置的斗笠。本書收錄的黑釉作品,儘管形制不一,但宋代人習慣以「盞」來稱呼,偶爾也稱「盌」或「甌」。茶盞的造型單純、成形簡單,也正因如此更加考驗陶工的功力。如何透過轆轤的旋轉、手勢的掌握,乃至修坯等技術,製作出擁有美麗曲線的作品。為了增添茶盞的實用性及美觀,陶工會在器表施罩一層薄薄的釉藥,使其燒製後能變得堅硬、不透水,並形成帶有顏色及光澤的釉面。人們可以一邊喝茶,一邊欣賞茶盞的釉色。
釉色,是指包覆在陶瓷器表的玻璃質層,所顯現的顏色。它的色調,體現著作品的特色與個性,提供觀者視覺上的享受。說到宋代陶瓷的釉色,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大概是散發著樸素靜謐的氣息,汝窯青瓷的天青色吧。但你可曾想過,宋代人在選用茶盞的時候,天青色並非首選,也不是淡雅的綠色與白色,反倒是暗沉基調的黑色呢?這本書想介紹的,是宋代的飲茶文化如何改寫歷史,催生黑釉茶盞的流行,甚至掀起南北窯場競相燒造的浪潮。除此之外,將藉由十件從清宮遞嬗而來、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黑釉茶盞,說明黑釉的魅力在於看似一成不變,卻能隨著不同窯場的胎土原料、釉藥配方、裝飾方式,乃至盞型搭配,幻化出各自獨有的風景。
本書收錄的黑釉茶盞,大多展示於本院的陳列櫃中,即便只是隔著玻璃眺望,其優美的釉色與造型,已足夠使人駐足、停留。當我們進一步觀察,不僅可以發現古人留下的使用痕跡,還可以感受到一份安穩與沉靜。雖然,這份沉靜難以用言語描述,但是形制的差異、釉色的變化,乃至紋飾的妝點等,著實都影響著茶盞的氣質與神情。以下,將從這些看似微小不起眼的地方,帶領各位如何透過自己的雙眼,欣賞黑釉茶盞迷人之處,及其於龐大的陶瓷史中,所散發的優雅微光。
目次
目次 Contents
02前言
10映襯茶湯最佳的釉色—黑釉
30裹著細密如絲的兔毛—南宋 建窯 〈兔毫盞〉
48彷彿看到星空—北宋至金 當陽峪窯 〈鷓鴣斑盞〉
62當星點灑落時—北宋至金 定窯 〈鷓鴣斑盞〉
82一切顏色的盡頭—北宋至金 定窯 〈無紋盞〉
94遺留在碗中的葉子—南宋 吉州窯 〈木葉貼花盞〉
142結語—一碗一世界
144延伸閱讀
序言/導讀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出版品以展覽圖錄居多,內容除介紹展覽,亦呈現研究之新成果,自有其在各該當領域上的貢獻。然而,對於不熟悉故宮文物的讀者而言,以淺顯易讀的筆調導覽故宮文物,亦有其必要性。本院近年持續推動「博物館友善化」之施政目標,本系列叢書「這樣看故宮,很可以」的出版,即是以一般讀者為核心對象的「友善使用者」工作之一環。
系列書籍皆由本院同仁撰寫,將專業知識與專有名詞轉化為易讀文字,並以生活化的主題串連精選典藏,提供一種新的理解故宮文物的角度。第一波推出的三本書當中,《繪畫裏的神鬼傳
奇》說的雖是神鬼故事,其實反映了人性的恐懼與想望,也傳達了人生的體悟;《一次讀懂清代奏摺》則以清代漢軍正白旗楊氏一族數代任官留下的奏摺文書,一面解說清代奏摺制度的發展,一面從文書內容表達出君臣關係與官場生態多變無常的定律;《黑釉茶盞裏的微光》討論的固然是宋代的飲茶方式與偏好,然而其美學品味依然深植於我們心中,而結合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體驗的飲茶文化,仍是許多人的生活日常。因此,這三本書既是歷史故事的載體,也是串聯古今的橋樑,讓看似古老而遙不可及的故宮文物,可以與今日讀者產生各種可能的鍊結。
系列書籍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富含創意的設計,希冀吸引讀者換個角度看故宮,從閱讀中輕鬆理解文物內涵。這三本書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仍將有更多不同主題的文物導賞書陸續出版,邀請讀者繼續遨遊「紙上故宮」,並逐漸成為喜愛故宮的長期粉絲。
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
吳密察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古陶瓷,茶具,宋代,中國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4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
姓名:林慧嫻
電話: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