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2019年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重要的跨領域藝術展演指標活動,結合新媒體藝術裝置與跨媒體場表演,以「光」引領觀眾的身體感知,開啟創新形態的跨領域藝術行動。節目以環境劇場型式結合動力藝術、光的裝置及當代舞蹈,混合戶外與室內、展覽與表演的複合型式,打造行動式的多點觀看視角。專輯內容邀請創作者與評論人以專文導入,並以《壞運動》展演結構為核心,詳細介紹每一件作品與相關設計理念。
目次
序文
戴嘉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主任
I 專文
光及其延伸—關於2019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 王俊傑
運動、戰爭(記憶)、嵌合體:潛伏於《壞運動》的階段性異變 | 區秀詒
體育史脈絡中的「壞」運動身體: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中的編舞批判性 | 張懿文
II 時空紀事
地圖
軌跡的起點
密碼 (場景關鍵字)
密碼的動力學 (設計概念)
追踪軌跡 (作品圖版)
前奏:日常 · 派對
序幕:黑 · 洞
第一幕:壞 · 透
第二幕:交換
第三幕:分離的科技
第四幕:收音機間奏曲
終幕:太空
III 光節回顧
關渡光藝術節
2016—2018光節
IV 工作團隊
策劃製作
創作與製作團隊
編/著/譯者簡介
王俊傑
1996年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HdK Berlin),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Meisterschüler),為臺灣少數知名新媒體藝術家兼策展人。1984年起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為臺灣新媒體藝術的開創者之一。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
1984年獲「雄獅美術新人獎」。1995年獲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2009年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2000年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2002年為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製作公共錄像裝置作品《雙城記》,同年並獲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三十分鐘記錄專輯於「亞洲名人錄」(Asian Who’s Who)全球頻道播映。重要國際邀展包括:「美國電影中心錄像展」(1989)、「光州國際雙年展」(1995)、「威尼斯雙年展」(1997)、「約翰尼斯堡國際雙年展」(1997)、「移動中的城市」(維也納分離主義藝術中心,1997)、「1998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2000)、「亞洲藝術三年展」(1999)、「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1999)、「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2000)、「亞細亞散步」(2002)、「林茲電子藝術節」(2013)、「上海西岸雙年展」(2013)、「柏林超媒體藝術節」(2014)、「日本道後溫泉國際藝術節」(2014)、「歐洲媒體藝術節」(2016)等。
張懿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文創產業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表演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興趣為舞蹈史、舞蹈美學、數位表演理論、當代藝術之身體展演。研究發表於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臺灣舞蹈研究期刊》、《藝術評論》、《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專書、台灣數位藝術平台;藝評發表於《PAR表演藝術》、《藝術家雜誌》、《澳門劇場閱讀》、紐約線上誌 CultureBot。為「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與編舞操作」與洛杉磯臺灣書院 “Tradition In Near Future: Ritual Corporea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s”策展人。
序言/導讀
光及其延伸—
關於 2019 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
文/王俊傑
「如果光是可敬的,那麼連接可見事物與視力的這條紐帶,比起連接其他事物來說,就顯得更加珍貴了。」──柏拉圖《國家篇》第六卷
I
「光」作為媒介載體的存在與思想由來已久。早在西元前 390 年柏拉圖(Plato, ca. 427-347 B.C.)的《國家篇》(The Republic)第六卷中,描述蘇格拉底(Socrates)與門徒格勞孔(Glaucon)的對話,便提及了「光」(或太陽)才是真正讓人們的眼睛所擁有的視覺能力具有其意義,光或太陽不僅讓事物可以被看見,更能夠使其生長茁壯。「能看到東西」所代表的除了是「可見的」之外,還包括「可理解的」,它描述了世界上兩種真實存在,一個是眼睛所見的世界,另一個是理智與秩序的世界,它們分別呈現不同程度的真實性。
在《國家篇》的第七卷,亦就是著名的「洞穴論」,其中以長期生活在地底暗黑世界的囚犯生活為隱喻,這些囚犯的身體都被綑綁著無法動彈,目光只能向前看,他們只認識眼前所見的事物,亦即透過火光照射物體產生的影子所呈現的形象,對於那些眼前所見形象的真實意義無從辯證判斷,或認為那是世界的全部。當有人離開地底洞穴得以見到光照下的真實世界與萬物變化而受到震撼衝擊,他再回到地底對其他囚犯描述所見真實世界,他們必定不會相信,甚至會把他給殺了。
柏拉圖所談的,並不僅是將「光」(或太陽)視為孕育自然萬物的介質,而是將我們眼睛所見的世界,導向統合為「科學」的知識論或辯證法,亦即在知識、理智、信念、想像的系統中完成對世界的理解,它的基礎來自於「自由的靈魂」,一個完全不同於地底黑暗世界的理性與開放辯證之心。
II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自 2016 年起籌辦「關渡光藝術節」,在光、新媒體藝術、限地製作與實驗性的精神下,開啟完全不同於近年各地以光為名的節慶式燈會。2018 年的關渡光藝術節首次將場域移往北藝大體泳館,它打破了傳統光節以夜間戶外視覺裝置或物件的形式,而以特定場域的「演出」來呈現,將光視為跨領域的穿透介質,並擴大其想像,讓觀眾在限定的場域與時間內,藉由感官體驗,察覺環境存在與釋放對議題的思考。
繼 2018 年關渡光藝術節「游泳克」之後,2019 年再度回到北藝大體泳館,此時的體泳館已因泳池損壞漏水而暫時關閉。它再不是做為運動場館而存在,而是一個具運動意象外在軀殼的曾經存在,我們重新進入其內,回憶感覺它曾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散發在空間之中,運動與場域所代表的意義,連結了身體在場域中所建構出的歷史性及其背後幽靈。2019 年的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便是根植於藝術校園內,除了藝術創作能量語言外,另一個以身體的勞動技術來獲得能量的空間,但剝離其運動功能之後,我們如何找到與其相關的運動本質、規訓、歷史、恐懼、慾望與期待。
在偌大且開放的明確定義場域裡,暫時封閉的體泳館將作為再次進入的意義追尋,館外廣場、泳池、看台、更衣間、置物櫃……,在內與外、開放與封閉、窺視與赤裸、救生員與泳客、勞動與能量之間,其所流動的到底是什麼?
III
「壞運動」的構成,相當程度基於我們對於跨領域藝術的可能想像。或許「跨領域」一詞只是暫時性的借用詞彙,它從來不足以形容可以指向未來藝術發展的樣貌可能,但藉由多元實驗、合作與共製的機制設計,它呈現了跨出現有藝術樣貌的企圖。
本屆關渡光藝術節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與藝術與科技中心共同製作主辦,特別邀請北藝大舞蹈系與焦點舞團共同參與。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向來分屬不同藝術領域,在計畫籌備之初,安排了多個工作坊,讓新媒體藝術與舞蹈的同學相互認識並理解其語言,它作為整個計畫的執行基礎,亦即透過不同專業領域的交流,體現即將到來的創作整合震撼。透過大規模的邀請,除了部分徵集的學生作品計畫外,無論是劇場領域的燈光設計師、雷射光設計師、音場設計師,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聲音藝術家、錄像藝術家、互動藝術家或煙霧設計等,都不僅在完成原先自我單一創作,更需投入於相互間的非常規製作整合,特別是舞蹈領域的加入,不僅僅是三位編舞家為不同段落的肢體動作設計,更考驗了在文本與艱困空間條件之下的挑戰。
「壞運動」以多重視點的沈浸跨域媒體劇場形式,觀眾作為整體展演的移動核心,隨著不同媒介、氛圍與表演,在無法一窺全貌的環境下,考驗觀眾的自主判斷與觀看方式,觀眾與環境互為主體,在經過改造的戲劇性空間中,如何進出轉換原來的游泳池主體與被解構的功能空間,形成觀眾/創作設計/環境之間的變動可能。
從柏拉圖到今日的數位時代,「光」的意象或許因為人造科技的介入而變得不可捉摸,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這個推進文明的企圖,也因為科技而更加具有野心,甚至引發因文明而至的毀滅。回到蘇格拉底與門徒的對話,光的存在,象徵了顯現真實與其意義,當它被蒙蔽了,將無法理性判斷及挖掘真義,也自然喪失了真理。「壞運動」期望觸及的,正是如光的本質,看見真實,回溯歷史,並探究人類存在的初心。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2019 Kuan Du Light Art Festival: Moving Me Badly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跨領域,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2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藝術與科技中心
姓名:區小姐
電話:02-28961000-2104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