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61
:::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台灣美術雙年展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台灣美術雙年展

  • ISBN/ISSN:9789865327347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開數:25公分 X 18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850
書籍介紹

本書為「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展覽專輯,內容收錄本次展覽策展專文、參展作品圖版及參展藝術家簡歷等相關資訊。展覽將從對「情」的探問出發,討論技術與有情眾生之間共同演化的關係,以此回應當代原民現身和身體表演相關的生命政治,讓當代藝術與技術哲學、跨物種倫理、新泛靈論、原民性、地方性之間形成有意義的、有啟發作用的對話空間,而參展作品則以不同的對話方式,交織穿插在展覽的四個子題之間。

目次

04 序文
06 策展專文
08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
25 舞動虛擬
30 泛靈論與生態:參與世界社群
50 藝術家作品圖版
206 畸零地計畫|藝術家作品圖版
232 主視覺意象聯想—網際網路計畫 1997-2022
234 策展人簡介
236 感謝誌

編/著/譯者簡介

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兼藝評家。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全球化的文化狀況、美學與政治的關係、當代藝術的地理政治處境,以及人類世的藝術等。近年主要策劃展覽包括:「世界有多大」(2001年,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2006 利物浦雙年展」(英國利物浦)、「赤裸人」(2006,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台北雙年展」(與Vasif Kortun共同策劃)、「公路雙年展:邊界的未來」(2017,科索沃,普里茲倫)、「南方:問與聽的藝術」(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本草城市,北投:一個關於宇宙政治的藝術計劃」(2018,鳳甲美術館)、「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2019,與伊誕巴瓦瓦隆共同策劃,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斜坡藝術節:跨越土牛溝」(2019,屏東潮州泗林平地森林公園)、「跨越土牛溝:神靈再起駕,馬卡道族正名運動」(2020,米克斯計畫,臺北當代藝術館)、「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2020,屏東美術館)、「本草城市新竹:淺山海作為方法」(2021,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2021,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天與地之間: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展」(2021,澳洲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徐文瑞曾任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評審,以及第七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國際評審等。
張懿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表演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興趣為表演評論、舞蹈美學、當代藝術之身體展演,目前擔任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著有《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專書(台北:書林出版社,2022),研究發表於《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專書(台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Body、《臺灣舞蹈研究期刊》、《藝術評論》、《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專書(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07);藝評發表於《PAR表演藝術》、《藝術家雜誌》、澳門期刊《劇場.閱讀》、紐約線上誌CultureBot、表演藝術評論台、台灣數位藝術平台、國藝會《策展學》網站。與 Francesca ALBREZZI一同策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火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與編舞操作」(2017),並為洛杉磯台灣書院 “Tradition In Near Future: Ritual Corporea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s” (2018) 展覽、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數位肉身性」(2021-22)展覽之策展人。

序言/導讀

「台灣美術雙年展」自2008年創辦以來屢屢突破既有框架,展演機制也經歷各種嘗試與變革,無論是策展團隊的組成,或是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乃至機構對自身的實驗性探問,皆在歷年不同策展團隊之操演下逐漸發展出別具一格之特色雙年展。策展人徐文瑞與張懿文分別見長於視覺與表演藝術領域,相互激發出獨具新意之視野與問題意識,並藉由多元且豐富的展演形式,呈現臺灣當代藝術的最新境況。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以提問之姿追問數位時代之「情」:何為情?情為何?以及如何有情之技術問題,一方面與當代的前沿思想對話,另一方面更藉由藝術家所開展出的世界觀與時間概念,重新看待臺灣歷史與主體形塑的各種問題,編織出多重民主但又極具地方性格的藝術宇宙。 展覽題稱之否定問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 (Love and Death of Sentient Beings)」,延伸自「雁丘詞」中膾炙人口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詞句,對充斥著數位資訊流的當代社會提出質疑:當關係被資訊取代且受技術宰制後,人與人,人與事物,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如何被看待?有別與國際間流行的以「物質」為導向之哲學思維,這層關係偏向更為動態的、形而上的「情」,指向本然的生命動能與根本的生存情境。策展人更進一步從大乘佛教所提出之「眾生皆有佛性」來理解「情」與生命存有的關係,不將「情」限定於伴隨意識的產物,也延伸到非意識的眾生,包含了技術物或數位物。從有意識(sentient)到非意識(insentient)之間的擺盪與生滅,或許才是現世的本來面目。 本次台雙展共邀請32位(組)具藝術家參與展出,在策展概念下分別從現代技術中的失落空間「畸零地」、當代的原民現身、表演轉向中的身體與歷史記憶,以及泛靈論與多重宇宙等四個面向開啟討論,並以視覺藝術、聲音藝術、舞蹈、現場表演、行為、講演、論壇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引領觀眾重新理解臺台灣的複數歷史與主體論述。其中,更有於花蓮舉辦的走行活動「山林迷走」,帶領參與民眾親入山林以理解原民的祖靈文化與泛靈信仰。展覽期間所籌劃的多場館內演出,包括未曾在美術館發生的「跑酷」,也擾動了靜態的美術館空間,一轉現代主義中的美術館定義。歡迎諸位有情者於美術館中不期而遇。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Love and Death of Sentient Beings—2022 Taiwan Art Biennial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藝術展覽,當代藝術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4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展覽組 姓名:黃盈 電話:04-23723552-713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