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書以彼得·柏格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
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目次
序
導言
一、新視角
二、概念框架
三、歷史軌跡
第一編
第一章 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
一、學術語境
(一)舊的分析模式:美國的臺灣研究
(二)政治環境變化及其衝擊
(三)臺灣的臺灣文學研究最新發展
(四)跨國文化思潮的衝擊
二、概念框架
(一)「文學體制觀」以及當代臺灣主流文學
(二) 為當局所背書的主導文化,及其影響下的文化生產場域
1. 美學位置
2. 同構性的場域與「宿習」
3. 文學場域的相對自主性及趨向自主化的過程
4. 正當性原則(層級化過程中的「他律」和「自律」原則)
第二章 文學場域中的政治和市場因素
一、在國家和市場之間:一九四九年以後「臺灣文壇」的復甦
(一)文壇的復甦
(二)戰爭模式及其遺產
二、 「非官方」的政治因素:有關文學的民族主義/道德主義話語
(一)民國時期的文學想像和現代文壇
(二)「殖民現代性」和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
(三)都市背景下的傳統文人和中國現代通俗文學
(四)重點概述
三、文學市場中正當性原則的競逐:個案研究
(一)文學評鑑權威的視野分歧:「舊小說」與「新小說」
(二)文學市場的反響
(三)深層的政治潛流
第二編
第三章 軟性威權統治和主流位置
一、「積極的」文化管控和外省人主導的文化生產
二、促使文學模式受推崇的政治動因
三、「純文學」美學範疇的興起
四、「副刊」和政府支持的主流文學
(一)作為混合文化體制的「副刊」
(二)林海音和「文學副刊」
(三)「副刊」編輯:政治認可之文化正統的支柱
第四章 現代主義潮流和主流文學裡「中國意象」的美學性衍化
一、一個新美學位置的登場
(一)現代主義位置的早期趨向
(二)現代主義先驅者的制勝策略
1. 夏濟安:比照西方模式,推動一套新的「文類位階」區分原則
2. 余光中:「位置攫取」與承襲自往昔文學競賽的可能性空間位
二、主流文學中「大中華中心主義」的美學性衍化
(一)主流文學中的「大中華中心主義」
(二)中國意象的變化
1. 王鼎鈞(1925- )
2. 余光中(1928-2017)
3. 張曉風(1941-)
第五章 本土位置:社會對立的產物
一、本土主義文學位置的發展歷程
(一)早期歲月:文學場域中的邊緣存在
(二)與鄉土文學的結盟及之後的分道揚鑣
二、本土主義文學位置在當代早期的沉潛性存在
(一)吳濁流(1900-1976)
(二)鍾肇政(1925-2020)
三、兩位重要文學人物背道而馳的生涯軌跡
第三編
第六章 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
一、副刊與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
(一)新崛起的公共文化論壇:〈人間〉和〈聯副〉
(二)營建一種新的文學生態:《聯合報》副刊
1. 雙重使命:從政治到文化
2. 曖昧方案:從菁英到中額
二、中產階級文類 215
(一)衍化中的文類位階:中產文類的興起
1. 中產消費者:文化生產的新考量因素
2. 一部影片對中產副刊文學的反思
(二)意識形態制約:小說中的政治犯角色刻畫
1. 三種典型的政治犯文學
2. 主流意識形態的美學性轉化
第七章 高層文化追求和主流位置小說的蛻變
一、從「閨秀文學」到「日常美學」
(一)袁瓊瓊:進入專業寫作生涯
(二)朱天文的高層文化追求
(三)張愛玲與「平凡美學」
二、新鄉土主義、西方文化思潮和「中國結」
(一)當代文化思潮的引進與菁英主義文學評論
(二)張大春和不同屬性批評規則之間的劇烈競爭
(三)主流作家與「中國」的曖昧關係以及重新自我定位
第八章 後解嚴時期的新發展
一、本土論述的演變
二、後現代潮流:一個新興的另類文化形構
三、後解嚴時期文學場域的新發展
(一)大分水嶺
(二)後解嚴時期的小說創作
1. 新的獲勝策略
2. 指向內在的反身指涉(The inward-pointing reexivity)
四、「正當性」問題:一個媒體事件的分析
參考文獻
索引
編/著/譯者簡介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後獲密西根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碩、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曾任「中文及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自2021年起任「德州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出版《現代主義 ‧ 當代臺灣》、《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等書。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文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4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紀淑玲
電話:02-33669983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