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71
:::
澎湖縣歷史建築馬公水道貯水隧道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澎湖縣歷史建築馬公水道貯水隧道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 統一編號GPN:1011102297
  • 出版日期:2022/12
  • 作/編/譯者:林世超張宇彤楊玉姿
  • 語言:中文
  • 頁數:780
  • 裝訂:平裝


書籍介紹

歷史建築「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又名「馬公第一水源地」,其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16、16-8、18、280、275-4地號及文化段517、772-4、803地號,由六座井倉房、揚水所(體壓空氣揚水室)、壓縮機房、貯水塔等附屬設施組成,六個地下深井在10.6公尺處以貯水隧道聯絡,湧水於隧道內誘導貯留。以揚水唧筒井加壓送至30公尺高貯水塔後,再自貯水塔以鐵管向市街配水。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創建於昭和2年(1927),為當時離島唯一的民生用水水道系統。目前除了五號井倉房已被填平,四號井倉房為露天人孔井之外,還尚存四座井倉房,揚水所內機械式水位計,壓縮機房的機組,六個地下深井則在地下10.6公尺處以貯水隧道聯絡,湧水則於隧道內誘導貯留,貯水塔則於民國80年(1991)拆除。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開鑿地下深水井取水,將水儲存於地下貯水隧道,以揚水室抽水送至貯水塔,再以管線送至馬公市街,不同於臺灣其他地區的上水道系統,具體反映澎湖島的特殊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其深井的開鑿與取水方式的調整,為其後的「第二水源地」及「第三水源地」的開發奠定基礎。具高度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本研究以馬公水道歷史沿革、建築解析及其文化資產價值研判、現況損壞調查與分析、結構安全評估、再利用及修復建議、結論與建議為題進行研究,並進行現況圖、損壞圖、復原圖測繪,以完整建構其史料,並作為未來修復、保存及再利用之參考依據。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及建築摘要1-1
第一節 前言1-1
1-1.1 計畫緣起與目的1-1
1-1.2 計畫目標及範圍1-11
1-1.3 計畫內容1-15
1-1.4 計畫執行之方法與步驟1-20
1-1.5 研究架構及內容1-24
第二節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建築摘要1-25
1-2.1 摘要內容的選定 1-25
1-2.2 摘要內容1-26
一、名稱、文化資產類別、公告日期及文號、地址、地號、所有權屬、管理者、登錄理由1-26
二、建築沿革1-26
三、建築狀況1-27
四、重要建築記述 1-28
五、文化資產價值1-29
六、主要圖面1-30
七、主要照片1-73
第二章 馬公水道歷史沿革2-1
第一節 澎湖歷史2-1
2-1.1 清領時期的澎湖2-1
2-1.2 日治時期的澎湖2-4
2-1.3 日治時期的馬公2-5
第二節 臺灣水道系統背景2-13
2-2.1 臺灣水道沿革2-13
2-2.2 打狗水道2-20
2-2.3 二戰時期高雄海軍水道2-24
2-2.4 澎湖案山水道 2-26
第三節 馬公水道沿革2-33
2-3.1 馬公水道興建的背景2-33
2-3.2 昭和2年馬公街水道興建2-39
2-3.3 昭和13年至昭和14年馬公街水道擴張:第二水源地(文澳水源地)2-54
2-3.4 第三水源地2-61
第四節 自來水公司發展沿革2-64
第五節 馬公水道眝水隧道之創建年代、建築形貌變遷研判及營建概略2-70
2-5.1 創建年代、建築形貌變遷研判2-70
2-5.2 營建概略2-75
第三章 建築解析及文化資產價值研判3-1
第一節 選址與周圍環境3-1
3-1.1 馬公水道選址3-1
3-1.2 馬公水道周邊環境的變遷3-2
第二節 配置 3-8
第三節 揚水所3-17
第四節 壓縮機房3-24
第五節 第二號井至第七號井與井倉房3-36
3-5.1 井倉房3-48
3-5.2 人孔井及量水堰3-55
第六節 貯水隧道3-57
第七節 貯水塔3-61
第八節 文化資產價值研判3-63
第四章 現況損壞調查與分析4-1
第一節 揚水所4-3
4-1.1 臺基4-5
4-1.2 屋身4-8
4-1.3 屋頂版4-21
4-1.4 裝修4-21
第二節 壓縮機房4-29
4-2.1 臺基4-29
4-2.2 屋身4-30
4-2.3 屋頂4-46
4-2.4 裝修4-46
第三節 井倉房與人孔井4-57
4-3.1 二號井倉房及人孔井4-57
4-3.2 三號井倉房4-69
4-3.3 四號井倉房之人孔井4-72
4-3.4 六號井倉房及人孔井4-74
4-3.5 七號井倉房及人孔井4-89
第四節 損壞分析4-102
第五章 結構安全評估5-1
第一節 綜合事項說明5-1
5-1.1 前言5-1
5-1.2 探鑽資料5-1
5-1.3 個標的採用之分析方法5-3
5-1.4 結構分析方法說明5-3
第二節 揚水所結構系統與安全評估5-12
5-2.1 結構系統5-12
5-2.2 現況主要結構損壞成因探討5-16
5-2.3 鋼掃資料5-20
5-2.4 法規地震力計算5-21
5-2.5 結構安全評估分析5-27
5-2.6 小結5-37
第三節 壓縮機房結構系統與安全評估5-38
5-3.1 結構系統5-38
5-3.2 現況主要結構損壞成因探討5-42
5-3.3 鋼掃資料5-47
5-3.4 法規地震力計算5-48
5-3.5 結構安全評估分析5-54
5-3.6 小結5-63
第四節 井倉房結構系統與安全評估5-64
5-4.1 結構系統5-64
5-4.2 現況主要結構損壞成因探討5-74
5-4.3 結構物基本分析資料5-95
5-4.4 結構安全分析-磚砌壁體面內耐震能力評估5-100
5-4.5 結構安全分析-磚砌壁體面外耐震能力評估5-123
5-4.6 小結5-135
第五節 修復與補強建議5-138
5-5.1 揚水所5-138
5-5.2 壓縮機房5-140
5-5.3 井倉房5-141
第六章 再利用及修復建議6-1
第一節 現況問題分析與對策 6-1
6-1.1 現況問題分析6-2
6-1.2 對策研擬與建議6-3
第二節 再利用建議 6-5
6-2.1 建築價值及環境優勢6-5
6-2.2 未來活用類型的初步解析6-8
第三節 修復建議6-12
6-3.1 形貌復原的討論6-12
6-3.2 修復方式及內容6-30
一、修復的類型6-30
二、修復對象及方式6-31
三、修復內容6-38
6-3.3 修復經費概估6-45
第四節 因應計畫研擬與管理維護建議6-53
6-4.1 因應計畫研擬建議6-53
6-4.2 管理維護原則與建議6-6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未來執行建議7-2
7-2.1 歷史建築馬公水道貯水隧道登錄理由修正建議7-2
7-2.2 緊急搶修建議7-3
7-2.3 解說內容研擬及解說牌7-4
一、解說內容研擬7-4
二、解說牌7-6
三、解說牌位置7-7
四、解說牌現場成果7-9

編/著/譯者簡介

林世超
現任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林世超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長年研究傳統建築的形式發展與營建技藝及文化資產之保存與修復,著有《澎湖傳統民宅裝飾藝術》、《台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結構之研究》、《跨越傳統的宮廟巧藝-葉根壯大木作技術》等著作,主持數十起古蹟及歷史建築之調查研究與修復設計及監造案,並擔任高雄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東南大學建築博士
研究領域
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傳統大木構架形式源流與技術、臺灣傳統建築、中國傳統建築、傳統匠師口述史料
張宇彤
現任林世超建築師事務所研究員,曾於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及中原大學建築系擔任專任教職二十餘年。自1990年起參與《澎湖小離島實質環境調查與研究》至今,投入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三十餘年,目前除在各大學授課外,亦擔任多處縣市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主持參與諸多古蹟歷史建築研究案與修復設計監造案。著有《澎湖地方傳統民宅之構成與營造技術》、《金門與澎湖傳統民宅形塑之比較研究-以營建中的禁忌、儀式與裝飾論述之》、《跨越傳統的宮廟巧藝-葉根壯大木作技術》等著作。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東海大學建築碩士
成功大學建築博士
研究領域
區域性文化比較研究、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傳統匠師口述史料、中國傳統建築、臺灣傳統建築、營建技術、營建儀式與禁忌、匠師手冊
楊玉姿
高雄師範大學退休教授,長年從事臺灣歷史的研究,參與多起古蹟歷史建築研究案之歷史研究。著有《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雄陳中和家族之研究》、《高雄開發史》、《陳中和新傳》、《高雄醫學院創辦史》等著作。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士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史學碩士
研究領域
臺灣歷史

序言/導讀

日治時期,澎湖馬公市街的現代化從市街改正開始。大正元年(1912)媽宮街市區改正計畫開始執行,拆除媽宮城南側臨海城牆,拓寬或新闢街區街道,大正2年(1913),在現今馬公市第二漁港附近設立發電廠,為現代城市所需電力提供來源。但在與民生相關的自來水方面,雖然明治43年(1910)日本總督府即派員至澎湖調查,尋求建立上水道的可能性,但得到的結論是水量少、品質不良、不適飲用,澎湖廳馬公市街以「水道」供水之機會亦消失。其後,海軍馬公要港部水道設立,澎湖廳亦在媽宮市街鑿深井取水,但均無法因應馬公市街的擴張與日益增長之進港船隻用水的需求,開啟馬公水道的事業。日治昭和元年(1926)9月4日,臺灣總督府派伊澤貞吉搭乘奉天丸號,至澎湖實地踏查。隔年,臺灣總督府派伊澤技師、齋藤技手等4人來澎,設立馬公水道事務所,選定水源地,由上瀧柳作承包,開始鑿井。在日本統治臺灣後的31年後,澎湖馬公市街開啟了上水道興建的事業。 馬公水道為十分特殊的供水系統,其以6個深約130公尺的地下深井,在地下10.6公尺處以貯水隧道聯絡,湧水於隧道內誘導貯留。以揚水唧筒井加壓送至30公尺高貯水塔,再自貯水塔以鐵管向市街配水,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生上水道中第一個及唯一的離島地下水道供水系統。其主要設施包括:六座深水井、井倉房及內部人孔井、地下貯水隧道、揚水所、壓縮機房、以及貯水塔、量水器室等。其原設計是利用深水井內地下水壓將水送至地下貯水隧道,但因地下水壓穩定度不足,遂又於地下管路中加入送氣管及給水管,以壓縮空氣將地下水經給水管送至地面。昭和10年(1935)提供空氣的壓縮機房完工,馬公市街可全天供水,改善長期缺水的問題。 隨著馬公市街的蓬勃發展,昭和13年(1938)至昭和14年(1939)在文澳開闢第二水源地,開鑿150公尺深水井三口(7號井、8號井、9號井),並興建配水池、唧筒室、宿舍、事務所、倉庫等。戰後,由臺灣省公共工程局規劃於光明里西北海濱一帶開闢第三水源地。開鑿四口深水井,以及一座直徑10公尺、高17公尺,容量1000噸的配水塔。隨著地下水井的開挖與不斷抽水,澎湖縣馬公鎮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民國60年代成功水庫、興仁水庫及東衛水庫的興建,反映澎湖馬公地區的用水由地下水井取水轉向水庫儲水的發展。而做為第一水源地的馬公水道貯水隧道深水井於民國50年代以後停用,原有設施或閒置或轉為他用,僅6號井倉房、人孔井因戰後開鑿10號深水井出水而持續使用;退出歷史舞台的貯水隧道則做為馬公市供水的調整與公共消防用水之使用。 鑒於馬公水道貯水隧道做為馬公市街第一座上水道設施,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澎湖縣政府遂於民國108年(2019)4月16日將其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期待其保存與再利用能為澎湖水資源之教育文化展現價值,並與馬公現存的古蹟歷史建築串連,為澎湖觀光資源挹注新的活力。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歷史建築、澎湖縣、馬公水道貯水隧道、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78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資產科 姓名:吳宏輝 電話:06-9261141-145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