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111
:::
歷史上的刺蝟島 : 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

歷史上的刺蝟島 : 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

  • ISBN/ISSN:9789865328849
  • 出版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00

書籍介紹

本書以臺灣遭遇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事件後官方為了因應而興修的防禦性建築為緯,分別提及六個事件/時代、十四處國定古蹟。最早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於一七二四年起建的熱蘭遮城,那是臺灣第一座軍事堡壘,矗立於尙未積塞成陸的台江前沿鯤鯓島上。最晚的是日治初期的槓仔寮砲台和大武崙砲台,時當二十世紀初,日本躋身殖民國之列不久,這個年輕的東亞帝國躍躍欲試,打算將臺灣打造成一個要塞島,積極警戒在亞洲擴張版圖的俄國與歐美列強。
*中文內容大要(必須超過100字):
  本書以臺灣遭遇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事件後官方為了因應而興修的防禦性建築為緯,分別提及六個事件/時代、十四處國定古蹟。最早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於一七二四年起建的熱蘭遮城,那是臺灣第一座軍事堡壘,矗立於尙未積塞成陸的台江前沿鯤鯓島上。最晚的是日治初期的槓仔寮砲台和大武崙砲台,時當二十世紀初,日本躋身殖民國之列不久,這個年輕的東亞帝國躍躍欲試,打算將臺灣打造成一個要塞島,積極警戒在亞洲擴張版圖的俄國與歐美列強。
這十四處國定古蹟有的與日常生活交融於一,如鳳山縣舊城、臺灣府城、恆春古城與臺北府城,至今依舊是人們穿梭俯仰之地。砲台、堡壘通常坐落要地,或居高臨下,或控扼津口,然而都因軍事科技的演進而喪失軍事效益,最終褪去軍事色彩成為觀光景點,如高雄旗後礮臺、淡水滬尾礮臺、基隆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槓仔寮砲台以及澎湖西嶼東、西臺。至於臺南的熱蘭遮城/臺灣城(安平古堡)和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人來人往市囂不絕,在台江地貌「易容」之前都是臨海的堡壘,四草礮臺則是一八四○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遙遠漣漪下的產物。
透過朱宥勳、瀟湘神、熊一蘋、謝宜安、班與唐、何玟珒等六位靑年作家的文學筆觸,不從個別古蹟下手,而以臺灣近四百年發展的時空進程為線索卻逆溯之,從離當代最近的日治時期開始,自目前的政經重地北臺灣一路往南探索,以文學之筆帶領我們,看看臺灣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座怎樣的「刺蝟島」。

目次

頁碼/標題/作者
2 寧靜時光的必要之刺/部長序
4 島嶼身世之所繫/局長序
9 關於本書──溯看島嶼的挑戰與回應/編輯小組
14 前言──砲台與城池,臺灣史關鍵化石/朱宥勳
18 要塞化吧,基隆!──砲台新世紀/班與唐
56 發生的與未曾發生的歷史現場──淸法戰爭中的砲台/朱宥勳
106舊時代最新城池──臺北府城/謝宜安
120這是清朝治理臺灣之始,也是最後──牡丹社事件催生的城壘/ 謝宜安
162歷史迷霧中的幽靈──四草礮臺方位之謎/瀟湘神
186默默見證島嶼三百年──鳳山縣舊城與臺灣府城/何玟珒
222堡壘誕生──從熱蘭遮城到臺灣城/熊一蘋
252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大事記

編/著/譯者簡介

朱宥勳, 何玟珒, 班與唐, 熊一蘋, 謝宜安, 瀟湘神作

序言/導讀

寧靜時光的必要之刺 臺灣是一座自然樣貌繁複的島嶼,它的歷史發展也繽紛異常,其中一部分即體現於「戰爭與軍事遺構」的國定古蹟之中。 地質上,臺灣坐落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接碰撞之界;地緣上,這座聳拔於汪洋之上的美麗島恰巧嵌於西太平洋島弧的中點,而寧靜時光的必要之刺 臺灣是一座自然樣貌繁複的島嶼,它的歷史發展也繽紛異常,其中一部分即體現於「戰爭與軍事遺構」的國定古蹟之中。 地質上,臺灣坐落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接碰撞之界;地緣上,這座聳拔於汪洋之上的美麗島恰巧嵌於西太平洋島弧的中點,而且與亞洲大陸之隔一衣帶水。於是,當四百多年前臺灣以「美麗島」之名進入國際視野,就迅速成為競逐的焦點,國族、經濟等各色勢力來來去去,臺灣不但是動物植物奔跳綻放的樂園,也是各路人馬較勁的角力場。 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淸朝、日本……先後在臺灣建立治權或政權,他們必須防範其他覬覦這座島嶼的他者,這使得以「福爾摩沙」享譽於世的臺灣漸漸被塑造成一座「刺蝟島」,每個時代都因應各自的挑戰修建各式防禦設施:保壘、砲台、要塞、城池……。 時代遞嬗,政權迭替,科技演進,種種因素使得這些具有軍事性格的建築物退下歷史舞台,彷彿不再銳利的尖刺,有的傾頹──如臺灣第一座堡壘熱蘭遮城,有的所存有限──如四草礮臺,有的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如臺灣府城、臺北府城,或者荒涼卻是在地人平日優游之所在──如基隆港邊的砲台,我們還可以發現砲台因應軍事科技演進,不得不從空曠的制高點逐漸遁入地底的歷程。 古蹟有形,卻多於有形的土木磚石,這些飽經時光人事淘洗考驗的老邁建物至今仍存,或許是為了向來來去去的人們訴說歷史如何塑造並如何在它們的身上留下一道道跡證。戰爭與軍事遺構類古蹟不像宮廟教堂散發溫暖,也不是「寧靜時光」下的產物,但它們的存在一點也不冷硬,反而可以說是為了護守島嶼的寧靜時光,才不得不成為島嶼的刺。 《歷史上的刺蝟島》描述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類國定古蹟,從時間和歷史的角度來「挖掘」這些老靈魂的生命史,在善寫小說、故事的作家筆下,古蹟不是丈量也不是調查研究的對象,卻彷彿是曾經牽動臺灣歷史的血肉之軀。 新書問世在即,非常高興向國人推薦這本耗時超過一年、且結合眾人才力的好書,《歷史上的刺蝟島》,期待大家人手一本,一起「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 文化部 部長 史哲 砲台與城池,臺灣史關鍵化石 臺灣是一座位於板塊交界帶的島嶼。 不,我說的不只是地質現象,也是歷史與文化。地質上的臺灣,位居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帶,在板塊的擠壓下浮出海面,並形成了高聳的山脈地形。而歷史上的臺灣,也位於陸上帝國中國的東南方、廣袤的太平洋西側,更是往北通向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往南通向東南亞的菲律賓。卡在這個要衝之處的臺灣,雖然並沒有在遠古時代就建立起龐大的國家,卻在人類航海技術日漸發達、各國逐漸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躍上了世界史的舞臺。就算不考慮其他物產,光就這個要衝位置,就足以讓臺灣成為世界各國爭搶的地盤,此一地緣特色,放在二○二三年的今日也沒有改變。 如同板塊擠壓造就了臺灣獨特的地形,世界列強的入侵、占領與敗退,也造就了臺灣獨特的歷史軌跡。解嚴之後,普遍在學校裡唸過臺灣史的世代都能琅琅上口的歷史階段,在在顯示了上述的痕跡: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淸領時期、日治時期……如果說板塊擠壓能夠塑造山脈,一次次的外力與抵抗,也彷彿塑造了臺灣人的身世與文化。身為兵家必爭之地的臺灣,在這過程裡確實是血淚斑斑、承受著刀刃、硝煙與火藥的。攤開過去數百年來的臺灣史,我們幾乎找不到連續一百年的和平時期。但也正是在這樣不斷襲來的軍事壓力裡,臺灣逐漸長出了自己的姿態與樣貌,如同在高壓之下凝結而成的礦脈一樣。 而在你手上的這本書,正是一分臺灣史的「地質紀錄」。 文/朱宥勳(本書作者之一)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文化資產 ,軍事設施,遺址,文集,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5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研發企畫科 姓名:葉秀玲 電話:04-22171263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