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收錄2023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推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計畫成果。以1871年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與馬雅各(James L. Maxwell)攝影路徑為基礎,透過《串山記》系列行動,與左鎮、木柵、六龜與荖濃等地人群共同開展現地展覽、體驗路徑與講演作品。呈現19世紀至20世紀當地西拉雅族、大武壠族與外國人群、島內其他族群互動的歷史記憶和現今生活面貌,期待以此開創本條路徑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目次
(一)目次
一、序言
行動的臺史博2.0: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的理想與實踐
二、起步
從湯姆生檔案到〈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
缺乏中看見豐盛
走出博物館框架—重返歷史田野探索文化路徑
三、走徑
1.社會中的博物館歷史工作者
2.《串山記》展示行動
Bak-sa:初來柵到、唱出我們的故事
Poah-be:左鎮自造 製造左鎮、拔馬信仰誌
Lau-long:徑入荖濃生活工藝·家
3.策展紀實
往返移動(route in-between)間所維繫的地方認同
惡地造浪—拚搏營生與公共信仰實踐
記錄兩次深刻的「相遇」經驗
與約翰·湯姆生的再相逢與新展開
從策展工作坊到微型展示:觀察地方人群參與程度之變化
4.一起走吧: 體驗路徑與藝術展演
向東走的人—木柵部落西拉雅音樂共創
稇做伙的夢—六龜洪稇源商號戲劇導覽
走入臺灣多元族群與世界相遇的場景
5.記憶山林:白雲仙谷
四、再入徑
CO-作伙入徑
編/著/譯者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世界中的臺灣」為視野,以博物館歷史學為基底,透過臺灣文物保存與近用、歷史議題對話與國際合作、及知識平權共筆,闡明多元文化價值,做為促進臺灣文化認同及面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著重創意思考與社區社群之介面整合,汲取經典之空間規劃與景觀設計專業經驗,導入社群參與和地方營造方法,建立空間運營、地域經營創新機制。
序言/導讀
(一) 序言/導讀
行動的臺史博2.0: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的理想與實踐
「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s)的觀念自1987年由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發起倡議,宗旨在於以推展旅行模式促進共同保存跨國家及跨地域的文化遺產。首條文化路徑為穿越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 Pilgrim Routes)。
臺灣文化部於2016 年提出「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並規劃五條試行路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受文化資產局委託推動「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計畫,以馬雅各(James L. Maxwell)和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1871年在臺南高雄沿山區域探訪路線為基礎展開各項行動。
臺史博自2011年正式開館以來,即以「大家的博物館」為使命, 致力典藏全民集體記憶,展示島嶼多元文化價值。在2021年組織升格為後,我們更以「世界的臺史博」為願景,積極促進歷史議題對話及知識平權共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本計畫由研究組文誠及數創中心仙妃等夥伴建立跨組專業團隊,規劃進行各項行動方案。同仁們超越傳統靜態刻板的公務思維,強調在地詮釋觀點及社群陪伴共筆,並嘗試於現地展演地方記憶。進而突破山海間的阻隔,串山越嶺,透過文化路徑來連結南臺灣沿山部落的人群歷史。
本書是一個充滿挑戰性和理想性的博物館行動計畫的圖文紀錄。我們很幸運能夠見證這些動人的故事,而同仁們在甲仙、⽊柵、左鎮與荖濃間往返,從⻄拉雅人的音樂展演、到六龜洪稇源商號的戲劇現場,讓每位參與者都在這條特別的歷史路徑上,共同延續珍貴的文化記憶。
總之,「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計畫是一次臺史博與在地共享的旅程,一個甘苦共嘗的互動經驗。期待透過此一影像書的出版,能與讀者們分享臺史博與在地夥伴們的辛苦協力過程。讓當代旅行者們能沿著這條百年文化路徑行走,與這片土地產生更深刻的連結,並將豐富寶貴的記憶資產傳承給島嶼的新世代。在此謹代表臺史博團隊深深地感謝大家!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文化路徑,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約翰·湯姆生,馬雅各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2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數位創新中心
姓名:楊仙妃
電話:06-3568889-2437
地址:709025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