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93
:::
文化資產保存環境學

文化資產保存環境學

書籍介紹

「這本書背後的理念是『預防性保存』,這已經被世界公認為博物館必須遵守的倫理規範。」
--作者代表 三浦定俊
保護文化資產,從最根本的「保存環境」開始
文化資產的劣化關鍵取決於溫度?
即使溫度相同,不同濕度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竟然相差十萬八千里?
文化資產比人類更重視防曬?如何設計合宜的光照明?
不要小看空氣中的揮發性氣體、粉塵及懸浮微粒等汙染物的影響,肉眼幾不可見的事物卻能對文化資產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不論有機還是無機材料,都會引來各種生物寄生,讓人防不勝防,文化資產如何真正安全保存?
面對天災事變與人為侵擾,「預先防範」文化資產的生存危機
四面環海且位處地震帶的臺灣與日本,在文化資產保存上不得不面對各種氣象災害與地震帶來的損害,惟有做好預防,文化資產才能永續留存。
切勿輕忽火災、撞擊與震動、竊盜與破壞等人類的不當行為,打造防火環境、安全包裝運輸及防止宵小入侵,都是保存文化資產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
法規加持,實踐文化資產的「保存倫理」
借鏡參考日本在文化資產公開時規範環境條件的法令措施及遵守事項,完善國內的相關法規。
進一步建構博物館倫理,塑造博物館人員對營造文物的保存環境能有更合乎時代性需求的觀念。

目次

十二帖文化資產的日常守護良方/陳濟民i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iii
第2版序iv
初版序v
第 1 章溫度1
1.1溫度1
1.1.1溫度1
1.1.2絕對溫度2
1.1.3國際溫標3
1.2溫度和熱量3
1.2.1溫度和熱量3
1.2.2潛熱6
1.3溫度與劣化7
1.4溫度測量9
1.4.1測溫原理9
1.4.2測溫時的注意事項11
1.4.3各種溫度計及其特點12
第 2 章濕度21
2.1濕度21
2.1.1絕對濕度22
2.1.2相對濕度22
2.1.3露點23
2.1.4其他26
2.2濕度和劣化27
2.3濕度控制33
2.3.1 空調33
2.3.2展示櫃36
2.3.3調濕劑37
2.3.4保存箱40
2.3.5包裝容器41
2.4濕度測量45
2.4.1濕度測量原理45
2.4.2測量濕度時的注意事項46
2.4.3濕度計校正47
2.4.4各種濕度計及其特點48
第 3 章光57
3.1光和波長57
3.2光與色58
3.2.1光與色58
3.2.2如何決定顏色60
3.2.3 色溫63
3.2.4 演色性64
3.3光的明亮度65
3.3.1坎德拉65
3.3.2 流 明66
3.3.3勒克斯66
3.3.4標準光函數66
3.3.5測光器67
3.4光和劣化69
3.4.1光和劣化69
3.4.2藍色羊毛標準 ..................................................................71
3.4.3防止因燈光褪色的概念 ................................................71
3.5照明 ...........................................................................76
3.5.1展覽照明 .........................................................................76
3.5.2照度和視別能力 ............................................................77
3.5.3照明計畫 ........................................................................78
3.5.4光源 ............................................................................81
第 4 章空氣污染89
4.1研究的歷史90
4.1.1大氣污染問題90
4.1.2室內污染問題91
4.2室內污染物的來源及對文化財的影響93
4.2.1污染物種類及對文化財的影響93
4.2.2污染物的來源96
4.3調查法(偵測方法)97
4.3.1空間空氣環境監測99
4.3.2對文化財的影響之評價方法104
4.4空氣污染對策105
4.4.1大氣污染物質之對策106
4.4.2室內污染物質之對策107
4.4.3展示櫃污染對策111
第 5 章生物119
5.1限制因素120
5.2造成生物損害的生物121
5.2.1對室內環境有害的主要生物123
5.2.2在室外環境造成危害的主要生物127
5.3防止生物危害130
5.3.1有害生物綜合防治:IPM130
5.3.2級別(level)控制和 IPM 區域(zone)的概念136
5.4生物危害的處理方法137
5.4.1黴菌處理法137
5.4.2文化財害蟲―針對「棲息於文化財內之昆蟲」的處置法139
5.4.3文化財害蟲―特別針對「文化財外部棲息之昆蟲」的處置法149
5.4.4戶外文化化財的情形151
第 6 章撞擊與震動157
6.1運輸過的剖析157
6.2碰撞(撞擊)157
6.2.1可能發生撞擊的力道158
6.2.2文物容易損壞的程度160
6.2.3捆包用緩衝材料的撞擊吸收力162
6.3震 動164
6.4搬運方式的搖晃力道166
第 7 章火災169
7.1火災及撲滅火災170
7.2滅火設備171
7.3防火184
7.4火災偵測設備186
第 8 章地震189
8.1地震和地震動189
8.2地震的發生190
8.3地震造成的災害191
8.3.1地震造成的災害191
8.3.2地震的週期和建築物的固有週期194
8.3.3搖晃和傾倒的條件196
8.3.4鎌倉大佛的地震對策198
8.4展示收納器械的地震對策200
第 9 章氣象災害211
9.1氣象災害和及異常氣象211
9.2日本氣象的長期變化趨勢212
9.3異常氣象的影響215
9.4淹水的對策216
第 10 章竊盜.人為破壞219
10.1防止犯罪的環境設計220
10.2防止犯罪診斷221
10.2.1入侵路徑和方法221
10.3防止犯罪對策224
10.3.1鎖及鑰匙226
10.3.2玻璃227
10.3.3防止犯罪的設備和儀器機器229
10.3.4地區的巡視234
第 11 章有關文化財公開設施的法規237
11.1文化財保護法和公開238
11.1.1文化財的種類238
11.1.2重要文化財的公開241
11.1.3公開的設施245
11.1.4公開認可設施246
11.2博物館設施248
11.2.1博物館的種類249
11.2.2作為博物館的要件250
第 12 章有關博物館文物保存之倫理253
12.1博物館文物相關的倫理253
12.2關於博物館組織的倫理254
12.3文化財的價値和本體的關係255
12.4保存修復的職業倫理257
12.4.1歷史257
12.4.2內容258
12.5保存修復倫理的意義259
參考文獻 ...................................................................261
索引 ...........................................................................264

編/著/譯者簡介

三浦定俊, 佐野千繪, 木川理花著 ; 唐采之, 魏佩雯譯

序言/導讀

十二帖文化資產的日常守護良方 「預防勝於治療」,在人體健康上如此,在文化資產領域亦然。從「預防」做起,為文化資產營造出良好的保存環境,可以有效保持文化資產的健康,除了減少所費不貲的修復經費,還可以避免修復時程。1980年代迄今,「預防性保存」是國際上文化資產保存的主流意識,從環境入手,探究文化資產劣化成因並評估風險,進而擬定保存策略,相信「正確的保存可以減少修復」 本書論及環境中導致文化資產劣化的因子,不僅有溫度、濕度、光、生物、地震、氣象災害等自然環境因素;也包括因為社會發展導致環境影響產生文物劣化的空氣污染。當然,人為疏失引發文化資產受損的撞擊與震動、火災、竊盜、設施規劃不佳等因素也在其中。作者並指出,文化資產保存從業人員,應該要建構文化資產的「保存倫理」。 作者出版本書的理念很純粹,當時日本需要一本以自然科學為主軸、預防性保存為核心的專業書籍,用以落實在文化資產保存實務工作。本書兼具嚴謹的學理論述與詳細的解說範例,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火災及大氣科學、人為疏失或蓄意破壞等等不同範疇。當我們研讀之際,發現作者在每個章節裡仔細描述諸多保存因素的細節,不禁由衷佩服工學院出身的三浦先生、理學系出身的佐野女士及木川女士,畢生奉獻於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更有甚者,因應本次翻譯出版,作者再次修訂了部分章節內容,看著作者修訂的筆跡,可見其讓本書更臻完善的心情,也讓我們了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與方法必須與時俱進。 本書2004年於日本出版即受到博物館、美術館及大學院校廣泛運用。日本在2009年修訂《博物館法》施行條例,針對學藝員(相當於國內博物館或美術館相關研究或從業人員)規範了必修科目「博物館資料保存論」,這本書成為指定教科書。希望書中提供的十二帖文資日常守護良方,在臺灣也能提供文化資產相關從業人員對保存環境有最根本的認識,並成為國內實務或教學運用的最佳參考書。 在此特別感謝參與本書製作的所有人員、各章節的審訂者及審查委員。本書內容涵蓋領域廣袤多元、加上作者許多細節的描述。編輯團隊多次縝密編輯校對,若有不夠完美之處,期盼讀者不吝批評指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陳濟民 謹誌 作者序(局部內容) 「環境」一詞被定義為「四周的外界、周圍的事物,尤其是視為圍繞著人類或生物,並與之互動的外部世界」(《廣辭苑》)。之後,本書所涉及之「文化財的保存環境」可說是「從破壞文化資產的因素看周圍的外部世界」。正如「環境」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一般,文化財的保存環境也有溫度、濕度等源於自然的因素,以及竊盜等源自人類或社會的因素。因此,在本書中就致使保存環境的劣化因素,分類並進行解說。 在日本,「保存環境」一詞於1967 年首次使用(江本、門倉),但那時是為了當時的空氣污染問題才會使用這個名詞。此後,該名詞術語偶爾使用,但已被用來表示如溫度、濕度、照度、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數量等,即所謂的博物館內微氣候(museum climate)。在更後來,該詞的使用才具有更廣泛的保存含義。應該是基於下述的理由,「保存環境」一詞才像現今這樣具有廣泛的含義。 目前,世界上的保存觀念,都圍繞著營造一個文物不加修補的保存環境,當文物不經修補就無法保存時則為之。這種修補也是以所謂的當前現狀維修為主,像是在美國文物保護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works, AIC)所提出的倫理原則使用的是 “treatment”(處置)一詞,而非含括了復原意義的 “restoration”。但是,思考方式因國而異,似乎許多歐洲國家仍使用 “restoration” 這個詞。在營造保存環境時,重要的是,根據各項文物與設施確定優先級別並解決問題,而非以相同的方式處理表中列出的所有劣化因素,其對於文物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從造成災難性損失的火災,乃至在短時間內不明顯的因光照而褪色。而損壞發生的頻率與機率多有不同,如在日本,從地區來看,可能每幾十年到百年發生一次大地震;另一方面,有展品每天在光線下照射約8 小時,且在沒有空調的夏季,暴露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因此,透過考慮每個劣化因素造成的損害程度(文物的災害敏感程度)與發生的機率來評估劣化因素的風險,並對設施的風險進行評估,做好優先排序並擬定對策,採取措施,這就是營造保存環境的方法。 三浦定俊(本書作者代表)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文化資產保存,環境科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9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研發企畫科 姓名:葉秀玲 電話:04-22177777-1263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