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61
:::
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電子書)

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電子書)

  • 統一編號GPN:1011202007
  • 出版日期:2023/12
  • 作/編/譯者:王俐容主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380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5659509
  • 出版單位:國立中央大學
  • 開數:16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80


書籍介紹

東臺灣於具有孤立的地理特質,以及與在台灣整體政治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位於邊陲地區,往往被視為獨立的研究區域。除了自然與地理位置的特質外,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東部的人口結構、信仰、族群、物質文化、衣著、食物等日常生活與社會組成都有其獨特之處。本書聚焦於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的互動,以歷史過程、治理方式、居民與人群、網絡關係、日常生活等面向,連結族群邊界與族群關係、客家遷移史、家族宗親、文化產業、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認同政治與族群政策、轉型政治與土地正義、語言使用與傳承等議題,探索兩個族群如何在每天的生活與文化交融中,持續確立「我們」與「他們」群體的分類方式與文化內涵,形成有用的族群認同或行動的框架。並透過歷史過程、治理、居民與人
群、網絡關係、日常生活及其變遷等面向的分析來印證:族群研究不只是族群內部的自我陳述,族群間的相互探索與觀看對當代臺灣研究的重要性。

目次

《台灣客家研究叢書》總序
推薦序〡〡 馬賽克式的族群關係面貌/楊長鎮
遷徙、包袱與強韌:回憶生命遭遇的客家/pasuya poiconx 浦忠成
期待更多的東臺灣研究,更美好的臺灣未來/黃宣衛
導 論〡〡臺九線與花東縱谷的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王俐容
第一章〡〡生活族群「內表」與「外表」的一幕:從阿美族樹梢頭和美山路部落主街的原客情事談起/謝世忠
第二章〡〡花蓮地區客家與西部原鄉差異探討/tanivu tapari 王昱心、pasuya poiconx 浦忠成
第三章〡〡1945年之前花東縱谷秀姑巒溪流域的客家移民/潘繼道
第四章〡〡客家遷移東部與宗族化過程/姜貞吟
第五章〡〡流動於族群邊界的花蓮客家:文化、語言與認同/王俐容
第六章〡〡客家孤島與周邊族群:以臺九線大南澳濱海客家為例/王保鍵
第七章〡〡轉型正義框架的侷限與開展:以林田山為例/蔡志偉
第八章〡〡基於環境教育模式的生態旅遊:以北花蓮客庄為研究場域/石慧瑩、程進發、劉慶昌
第九章〡〡認同形構的多重交織:花蓮縣客家認同形塑的公私部門協作/吳忻怡
結 語〡〡期盼的下一步/王俐容
參考書目

編/著/譯者簡介

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與通識教育中心合聘教授。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文化政策研究博士、歐洲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學士。
出身社會學、歷經新聞學教育、在媒體採訪編輯的任職經驗;後到英國研讀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學術背景跨越了社會學、傳播學、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等學門。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與通識教育中心,研究專長包括文化政策(文化公民權、文化平權);客家與族群關係(平埔客家、印尼客);跨國社群與遷移(泰國客家研究、臺灣新移民文化與政策);族群傳播與數位傳播素養等。現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推動文化政策、媒體識讀、族群主流化、與文化平權政策等。

序言/導讀

〈推薦序〉 馬賽克式的族群關係面貌/楊長鎮(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我與社區營造學會的朋友曾在1999年共同推動一個叫村史運動的計劃,也在自己的家鄉推動的村民參與的「村史博物館」建構,在蒐集村史博物的過程裡,看到了許多與以個人或家族為立足點的不同記憶和敘事觀點,在非族群脈絡下看到了一個山村生活的歷史特質,但也呈現共同記憶的馬賽克化現象。這些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故事,如何能總成、共構為一全稱式的「村史」,變成一個棘手難題。但是我們當時的思考是,也許我們就應該用這種馬賽克,來呈現以日常生活為主體的豐富色彩,形成不精準、細緻卻可能更為動人的印象主義式畫作。因此,我們最後並沒有寫出一本全知觀點的歷史文本,而是以博物館展示的方式,呈現這種多元一體。 在工作過程裡,我收集到兩張鄰村黃姓家族的老照片,一張是全家30多人在老家前面的大合照,那是分家前的團聚。另一張照片是分家出去的一支落戶池上,雙方往來探親,在池上車站月臺留下了送別的身影。老家是竹編夾泥牆的客家樣式傳統家屋,只在大門兩側的這扇牆上了白灰,區牆面都是裸露的稻殼生土。從建築的簡陋可以知道,這個不算小的家族尚未能以密集勞力的投入,改善生活水準,就已經到了必須分家,轉進東部的狀況。北部客鄉山多田少,山林經濟隨著國際市場變動而沒落後,造成了開發時代以來,大約定居三二到四代人就必須分家再遷。 閱讀《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非常有當年村史運動經驗的既視感。本書以跨學科角度探討了:二次移民者與西部原鄉的牽絆;在東臺灣的落腳方式與新的客家鄉村社會的形成;還有在這個社會形成過程裡,如何跟在地原居的族群與社會交往等等。整體來說,我讀到不同領域的傑出學者,從國家、族群與社會生活三大變項交織,探討東臺灣客家與原住民的互動,呈現馬賽克式的族群關係面貌,以及不同層面上的交互鑲嵌。 「族群」這個概念範疇,原本即預設了民族國家的框架,它一方面是國家整體性建構的課題,一方面則挑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國家的構成正當性。也因此族群研究一開始就跟國家難分難捨,以國家的為背景談「族群」,基本上就是談「族群政治」。而「族群關係」也在這個脈絡上成為「族群政治」的一部分,所以也是國家建構的一部分。 在臺灣,族群議題首先是由少數族群提起,其議題化的背景是臺灣在民主化、自由化過程,批判威權國家的外來性與單一性(單一民族的文化想像),從而必須面對族群文化的本土性與多元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能忽視族群的建構,具有人民對國家形成主動性、或能動性的挑戰。所以,民主化的臺灣,國家承認多元文化的價值(姑且不論現實成就),是回應民族-族群運動的訴求,而不像某些文化研究者想像的:國家片面以多元文化為正當性化妝。 但既有的族群研究焦點多放在對個別族群文化社會的了解,對於族群與國家的互動、辯證關係,相對討論得較少。而「族群關係」與「國家」的辯證關係則更為罕見。本書的出版,或許能啟動這個研究方向,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本書企圖呈現去國家化脈絡後,族群人民在社會生活及族群關係的主觀能動性,及呈現出的非族群政治下的族群面貌。在國家的統治與行政之外的日常生活裡,客家與原住民在東部的個別社群生活中,甚至家庭與個人生活中,族群性的實踐及其情境、脈絡:不但不同於民族國家建構脈絡下緊張性的面貌,也不同於西部族群人口高度不均衡的對比性。也就是說,族群人民之間,日常生活中的相遇的「他者」,其「異己性」與「他者性」不必相互定義,而相對更具有「重要他者」或「關連的他者」的色彩濃度。 一向以來,臺灣的族群研究有兩個基本的現象需要檢討:一是假設族群的獨立性,客家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分家,各做各的。二是研究對象中的多數族群闕如,好像只有相對少數族群才是族群,主流族群不放在「族群」的脈絡中。本書以東臺灣這個族群人口比例相對均衡的社會與生活為場域,探討了原、客之間的歷史性相遇與生活交織,自覺調整了前面所說的第一個假設。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進一步擴大研究,並持續展開的方向。這個嘗試也給了我們靈感,針對第二個假設,未來值得從這個方向進一步延伸到Holo與「外省」族群的更多變項與行動者,讓「族群關係」的意義有機會從「族群政治」解放出來,放在社會生活的脈絡下,檢視「共同」與「差異」如何可能、如何實踐,呈現一個多元而共同的辯證社會形成的結構與歷程。 總之,此書雖非一個大型的科際整合性研究計畫,卻具體而微地演示了一個臺灣族群研究值得繼續開發的方向。我也希望這個方向能吸引更多後繼者持續開發,並將東部研究經驗回饋到西部,帶動更多元廣大的臺灣族群研究視野。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1. CST: 臺灣原住民族 2. CST: 客家 3. CST: 遷移 4. CST: 民族史 5. CST: 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8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中央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中大出版中心 電話:03-4227151-57103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五權里中大路3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