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76
:::
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

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

  • 統一編號GPN:1011300028
  • 出版日期:2024/01
  • 作/編/譯者:陳玉苹曾明德潘顯羊
  • 語言:中文
  • 頁數:286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865435974
  •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360
書籍介紹

本書針對1867年美國船隻羅妹號(Rover)擱淺後遭到恆春地區住民奪取性命與財產之事件為導火線,引發一連串紛爭的歷史過程進行探究。該事件引起美國出面要求清廷處理但未果,再由美國領事李仙得與當地瑯嶠十八社的政治領袖卓杞篤簽訂了南岬之盟,約定往後飄流民的處理辦法。羅妹號事件(1867)、八瑤灣事件(1871)以及牡丹社事件(1874),等一連串國際糾紛的本質是外來者進入臺灣本島而與在地的居民(原住民)產生衝突的過程,但因為世界局勢的變化,如現代國家對主權的重視與欲擴張勢力,進而躍升為國際事件。全書內文除導論外,共有六章,
分別為史前與17世紀的恆春半島、清代的瑯嶠、開港通商與羅妹號事件、解讀龜仔甪戶籍中的人群互動、復返與實踐的區域性史觀和在地視野的羅妹號事件等。

目次


目 錄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序 .........................................................................I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序 ........................................................................... III
作者序 .............................................................................................................. V
導言 .................................................................................................................... 2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本書架構 ................................................................ 3
第二節、羅妹號事件概說 ........................................................................ 8
第三節、「瑯嶠十八社」、本書詞彙、主要聚落與頭人簡介 .......... 16
第一部分 瑯嶠地區人群互動
第一章、史前與17 世紀的恆春半島 ................................................... 26
第一節、從考古遺址中看見恆春半島 .................................................. 26
第二節、瑯嶠地區的政治互動模式與歷史發展 .................................. 38
(一)荷蘭人筆下的「瑯嶠省」與「瑯嶠君主」 .......................... 42
(二)17 世紀瑯嶠君主的地緣政治 ................................................. 45
第三節、東西交通的中繼站瑯嶠 .......................................................... 51
第四節、小結:番社、海上網絡與多元他者 ...................................... 57
第二章、清代的瑯嶠(1683-1860) ................................................... 60
第一節、清代臺灣邊疆統治政策下的瑯嶠 .......................................... 60
(一)清代臺灣「社」與「瑯嶠社」的概念 .................................. 60
(二)清初(17 世紀至封禁前後)史料所呈現的基本要素 ......... 62
第二節、19 世紀上半葉的瑯嶠:林樹梅的〈瑯嶠圖記〉 ................. 65
(一)林樹梅協調衝突的經過與顯示的聚落結盟關係 .................. 66
(二)縱谷區的強大勢力:「閩人」與「土生囝」再探 .............. 69
(三)內外之分:粵籍移民與十八社番婚姻模式初探 .................. 76
第三節、開港通商前夕的聚落互動方式初探 ...................................... 80
(一)羅妹號事件前後瑯嶠地區的社會圖景與結構 ...................... 80
(二)十八社大股頭人的三大權力基礎與部落互動方式 .............. 88
第四節、結語 .......................................................................................... 91
第三章、開港通商與羅妹號事件(1861-1872) ............................. 94
第一節、19 世紀海難漂流處理慣例與界外番產交易 ......................... 94
第二節、在地觀點的羅妹號事件:以卓杞篤為中心的討論 ............ 101
第三節、南岬之盟之簽訂(1867-1869) .......................................... 105
第四節、南岬之盟於十八社效力之追認(1869-1872) .................. 112
(一)斯卡羅系貴族與排灣系貴族之交換儀式初探 .................... 112
(二)卓杞篤對於貴族間交換儀式的挪用 .................................... 121
第五節、結語:一種由卓杞篤和李仙得互動出的新「十八社」
架構 ........................................................................................ 137
第二部分 從日治時期戶籍與訪談中看見龜仔甪
第四章、解讀龜仔甪戶籍中的人群互動 .......................................... 142
第一節、口述歷史與日本人類學研究裡的龜仔甪 ............................ 143
(一)《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及《番族慣習調查報
告書》裡的龜仔甪社 ............................................................ 143
(二)當地口傳與記憶裡的龜仔甪社 ............................................ 149
第二節、戶口資料調查簿的龜仔甪 .................................................... 154
(一)關於該戶口簿的基本背景 .................................................... 155
(二)戶口簿的基礎資料描述: .................................................... 157
(三)戶口簿看龜仔甪與恆春半島人群互動關係 ........................ 174
(四)串起一條從龜仔甪到豬朥束的路 ........................................ 197
第五章、復返與實踐的區域性史觀 ................................................... 210
第一節、羅妹號事件的在與不在? .................................................... 210
第二節、回歸地方觀點-恆春地區文化祭儀(活動)觀察 ............ 217
(一)龜仔甪社祖靈祭 .................................................................... 217
(二)2022 年滿州鄉聯合收穫祭 ................................................... 221
(三)Garuljigulj 傳統領袖繼任儀式 ............................................. 225
第六章、在地視野的羅妹號事件 ....................................................... 232
第一節、解讀「沒有歷史的人」之技藝 ............................................ 233
第二節、非線性的時間觀與歷史當代性 ............................................ 239
參考文獻 ................................................................................................... 243
一、史料文獻 ........................................................................................ 243
二、學術著作 ........................................................................................ 245
附錄
附錄一、恆春縣分圖 ............................................................................ 256
附錄二、荷蘭時期的瑯嶠村社(The Lonckjouw Villages) ............ 257
附錄三、瑯嶠十八社社名考證對照表(曾明德製表) .................... 259
附錄四、瑯嶠知識概念的形成 ............................................................ 262
附錄五、林樹梅,〈瑯嶠圖記〉 ........................................................ 264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陳玉苹、曾明德和潘顯羊
陳玉苹為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任亞太博物館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曾明德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潘顯羊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序言/導讀

館長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為多元族群的社會,其中原住民族是現存臺灣族群中,最早來到臺灣,經過數千年繁衍,根深蒂固,並各自發展出豐富而多元的特色文化。 直到19 世紀中期,仍有臺灣原住民族以傳統方式,獨立於部落生活的記載。1895 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一改過去清國政府模式,對原住民族的掌控態度更為積極,而衍生大小事件不斷。這中間有長期進行實質控制計畫性的討伐,也有因雙方認知不同產生的劇烈衝突。習慣傳統或半傳統部落生活的原住民族,面對所謂高度「文明」的日本政權,不僅在物質上相對弱勢,在語言文字的詮釋上,也無法與現今留下日人檔案、報導、寫真帖等相抗衡,加以戰後部分漢人透過其認知之史觀詮釋,雖強化了所謂國家民族意識,但日本時代重大事件對原住民族本身所具意義,也就更凸顯必須重新爬梳整理之必要。 本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為保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長期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研究,迭有成績。自110 年度起,為落實關照原住民族、還原歷史真相,雙方共同倡議「原住民族歷史事件調查研究出版計畫」,擇定原住民族6 項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調查研究,試圖從原住民族的角度,讓大眾更能認識原住民族歷史之真實樣貌。 1876 年,美國船隻羅妹號(Rover)擱淺後遭到恆春地區原住民族攻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出面要求清廷處理未果,改由美國領事李先得與當地瑯嶠十八社的領袖卓杞篤簽訂南岬之盟,約定往後漂流民處理辦法。羅妹號事件為外來者進入臺灣本島與當地居民產生衝突的過程,因 19 世紀世紀局勢的變化,而躍升為國際事件。 本書《羅妹號事件調查研究》係「原住民族歷史事件調查研究出版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一,由計畫主持人陳玉苹助理教授、撰稿人曾明德先生、潘顯羊先生共同合作撰寫,全書內文除導論外,共有六章,分別為史前與 17 世紀的恆春半島、清代的瑯嶠、開港通商與羅妹號事件、解讀龜仔甪戶籍中的人群互動、復返與實踐的區域性史觀和在地視野的羅妹號事件等。作者透過文獻史料爬梳整理、田野調查,試圖以原住民族的在地視角進行書寫,跳脫長期以外人或殖民者角度所見 的臺灣社會。期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引發各界對原住民族歷史的關注與討論。爰於此書付梓之際,謹綴數語為之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張鴻銘 謹識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羅妹號、恆春半島、瑯嶠、臺灣原住民族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8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姓名:楊絲羽 電話:049-2316881-403 地址:南投市光明里光明一路2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