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577
:::
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 ISBN/ISSN:9786263950054
  •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 開數:23公分 x 17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750
書籍介紹

為了深掘20世紀初期臺灣第一代雕塑藝術家之養成背景及藝術成就,國立臺灣美術館在2023年舉辦「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並於2024年規劃出版專書《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共收錄10篇由臺灣及日本的專家、學者所撰寫的研究專文。本書分別從不同的面向,深入研析了20世紀初期的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之演變、藝術家的文化背景與成長歷程、跨文化的交流、蒐藏贊助的影響,以及保存修復的挑戰等有關臺灣雕塑藝術的重要議題。各篇專論所探討的主題與切入的視角各異,但彼此之間展現出密切的對話關係;因此,透過對各篇文章的相互參照,讀者們能更全面地理解臺灣雕塑藝術在不同層面上的發展歷程。

目次

06 部長序 史哲
08 館長序 陳貺怡
10 導介—光芒的匯聚與映照 郭懿萱
22 介面.空間.場域—臺灣近代雕塑及其研究課題之回顧 白適銘
40 「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 —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 廖新田
80 雙城記—黃土水的足跡 李欽賢
106 臺灣近代雕塑的光芒 —再探黃土水的時代與藝術生命 薛燕玲
148 生存之道—黃土水與美術贊助者 林振莖
178 黃土水雕塑作品修護的原則與技法—「山本農相壽像石膏原型」與「男嬰大理石雕像」修復計畫 張元鳳
204 從古物的學習與保存修復、到嶄新的雕刻表現
古物からの学びとその保存修復、そして新たな彫刻表現へ
岡田靖
242 留學雕塑家是在何種環境下學習?—20 世紀初葉之東京文化趨勢
留学彫刻家たちはどんな環境で学んでいたのか
—20 世紀初頭・東京の文化動向
村上敬
286 東京美術學校之東亞留學生相關基礎研究諸相—以東京藝術大學收藏之美術作品及史料為中心
東京美術学校の東アジア留学生に関する基礎研究の諸相—東京藝術大学所蔵の美術作品および文書資料を中心に
熊澤弘
312 日本近代雕塑家與臺灣—以新海竹太郎及渡邊長男為中心
近代日本の彫刻家と台湾—新海竹太郎と渡辺長男を中心に
田中修二
372 附錄
「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會議主旨
「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作者簡歷

編/著/譯者簡介

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師大美術館館長
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目前兼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西文化交流、當代策展與評論。過去曾出版:《政治與暴力:台灣戰後人權美術論談集》(2022,編著)、《台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2021,編著)、《春望・遠航・秦松》(2019)、《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2019,編著)、《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研究》(2017,編著)、《日盛・雨後・木下靜涯》(2017)等專書;並發表〈雕塑的「公共化」:台灣現代雕塑的社會性轉化〉、〈台灣近現代美術中的「世界」觀與現代文化論述〉、〈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談八○年代台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記憶、被記憶與再記憶化的視覺形構:台灣現當代攝影的歷史物質性與影像敘事〉等研究。
廖新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理事長、教育廣播電台寶島美術館節目主持人。研究領域包含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風景畫論、後殖民視覺文化論述、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視覺文化、藝術批評研究等。曾獲榮譽有: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台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台灣文化獎、中國畫學會金爵獎。重要著作包含《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規劃《臺灣美術史辭典1.0》(2020)、《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痕紋.印紀.周瑛》(2018)、《台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等。
李欽賢
臺灣美術研究者、藝術家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身兼藝術家、作家、美術史研究者等多重身分。藝術作品多以寫實紀錄的方式,紀錄臺灣在地風景,特別以「鐵路」相關景緻為代表,有「鐵道畫家」之稱。自1980年代出版藝術史論著,包含《臺灣美術歷程》、《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等書。1990年代先後出版對黃土水專論研究《黃土水傳》、《大地.牧歌.黃土水》等,至今亦持續針對臺灣近代前輩藝術家發表研究、著述。
薛燕玲
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大學院藝術學碩士。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博物館藝術典藏及保存管理、博物館典藏政策。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近年策畫「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2023)、「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2022)、「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大展」(2018,協同策展)等重要展覽。重要著作包含〈許鴻源順天收藏與臺灣美術及畫廊發展關係探析 (1970-1980年代)〉、〈繁花燎原:「花卉」作為現當代藝術表現的多重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藏品保存與管理的特色〉等。
林振莖
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副研究員、《雕塑研究》半年刊主編。曾任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美術贊助者及雕塑家朱銘。曾獲100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已出版專書《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探索與發掘──微觀臺灣美術史》、《「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等,以及學術論文多篇。並曾於北美館、國美館、鳳甲美術館、朱銘美術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等地擔任策展人策畫展覽。
張元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科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繪畫保存維護科技、繪畫材料技法與病變問題、文物檢視登錄、裝裱材料技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倫理原則。近年主持「110、111 年度順天美術館捐贈東方繪畫媒材類作品保存修護計畫」、中央研究院居延漢簡「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出土帛書及紙質文物」雙方共同調查研案、「佐渡市『山本悌二郎』胸像(黃土水作品)修復翻模計畫」、「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 陳進絹本膠彩作品保存修護委託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張大千墨荷、八德園系列』作品保存修護計劃」等重要作品修護案計畫。近年研究論述包含〈技術、美學與文化性的探討-以陳澄波作品保存修復為例〉、〈全色的可逆行與可辨識性之探討-以陳宜讓作品七面鳥保存修復為例〉、〈絹本繪畫的保存修復與科技研發〉、”A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color technique in finding proper color pigment for painting conservation”、〈絵画修復と人材育成の発展〉等。
岡田靖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專攻保存修復雕刻副教授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博士、碩士(文化財)。研究領域為木製雕刻文化財的保存修復。曾多次著手佛像、基督教雕刻、古代埃及木製品等保存修復案。同時,致力於地方文化財的保護活動,並於日本各地執行地方文化財調查、現場的臨床保護和修復活動、防災與受損文化財產的保護和修復活動。著作包含〈[事例報告〕JICA大埃及博物館合同博物館修復計畫〉 (《文化財保存修復學會誌》65,2022)、〈江戶時代至明治期在京的佛雕師與地方佛師〉(《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2)、〈近世、近代木雕佛像的施彩技法與色材──山形縣下安置之諸尊像為例〉(《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1)。
熊澤弘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畢業,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西洋美術史)修畢。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助理,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助理、助教,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環境運營學科專任講師。2017年4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以荷蘭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史、博物館學,並參與日本國內外美術展。主要策畫之展覽會包含:「奇蹟的艾雪展」(2018,上野森美術館)、”Japans Liebe zum Impressionismus”〔日本所鍾愛的印象派〕(2015,德國藝術展覽大廳)、「大師之作: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的素描與版畫展」(2008,大學美術館)等。著作包含:《從大腦看美術館藝術培育人》(與中野信子共著,2020)、《林布蘭 光影的寫實》(2011)等多篇著作。
村上敬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
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單位修得期滿。曾任香川縣文化會館及靜岡縣立美術館學藝員,2021年10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美術史、文化資源學。主要論述包含〈商工省工藝指導所與竹工藝──關於1930-1950年代的產業工藝〉(東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作為「留守文樣」的歷史畫──川村清雄《建国》相關〉(《美學》248號,2016)、〈川村清雄《遺留於海底的日清勇士髑髏》考〉(《靜岡縣立美術館紀要》34號,2019)等。主要籌畫的展覽包含「『雕刻』與『工藝』──近代日本的技術與美」(2019)、「森鷗外與美術」(2006)、「機器人與美術 機械×身體的視覺形象(2010)、「維新的西畫家 川村清雄」(2013)、「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2013)、「美少女的美術史」(2014)、「在發現!日本的立體」(2016)、「帶著眼鏡去旅行之美術展」(2018)、「富野由悠季的世界」(2020)等。
田中修二
大分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成城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美學・美術史專攻博士(文學)。研究專門為近現代日本美術史,特別是雕刻與京都繪畫領域。主要出版書籍包含《近代日本雕刻史》(2018)、《彫刻家・新海竹太郎論》(2002)、《近代日本最初的雕刻家》(1994)。共同論著有Since Meiji: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visual arts, 1868-2000(2012)、《偉人的面貌:銅像寫真集》(2009)、《漂洋過海跨越世紀 竹內栖鳳與其弟子們》(2002)、《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1989)等。論述包含〈京都日本畫與佛教的「空間」〉(《近代畫說》24號,2015)、〈像與雕刻:明治雕刻史序說〉(《國華》120卷,2014)、〈水曜會與其「黎明」:明治三十年後辦的京都日本畫動向〉(《近代畫說》21號,2012)。編著的《近代日本彫刻集成》(共3卷,2010-2013)獲得第26回倫雅美術獎勵賞。

序言/導讀

在二十世紀早期,臺灣雕塑藝術歷經了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期間,黃土水、林坤明、蒲添生、陳夏雨等一批對雕塑藝術充滿熱情的臺灣青年,在形塑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力量。他們立足於臺灣的文化底蘊,在奮力投入雕塑創作的同時,也以敏銳的感知納時代的氛圍,將這座島嶼的豐富面貌凝聚於立體的藝術作品中。 為拓展此一時期臺灣近現代雕塑藝術的學術視野,本館於112年舉辦「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旨在深掘臺灣第一代雕塑藝術家的學思背景及藝術成就。以此研討會之發表內容為基礎,與會學者們進一步將其延伸、擴寫成專文,最後由國美館將成果編輯出版為《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一書。 這本專書共集結十篇論文,聚焦於20世紀初期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作者們分別從不同的面向,深入研究了有關臺灣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重要議題,包括該時期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之演變、藝術家的文化背景與成長歷程、跨文化的交流、蒐藏贊助的影響以及保存修復的挑戰等。各篇專論所探討的主題與切入的視角各異,但彼此之間展現出密切的對話關係;因此,透過對各篇文章的相互參照,讀者們能更全面地理解臺灣雕塑藝術在不同層面上的發展歷程。 藉由匯集臺、日專家及學者之近期研究成果,這本專書的一項值得注意的貢獻在於突顯出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所呈現的獨特觀點。學者們運用兩國所典藏的史料與作品展開論述,展現了臺灣雕塑藝術的領域中多樣的研究方向及可能性。透過這本專書的出版,國美館期望吸引更多國內外的研究者投入臺灣雕塑藝術發展的史料梳理及研究工作。藉此,連結各世代的藝術創作者、愛好者與研究者,為臺灣雕塑藝術的學術研究及未來發展注入新動力。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Contours of a Burgeoning Dawn: The Development of Sculpture in Early 20th Century Taiwan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美術史,臺灣雕塑史,臺日藝術交流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8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研究發展組 姓名:王思晴 電話:04-23723552-344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