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61
:::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比較音樂學的考察》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比較音樂學的考察》

  • ISBN/ISSN:9786263950092
  • 出版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開數:18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1500


書籍介紹

民族音樂學最初被稱為比較音樂學,在20世紀中葉開展了以全世界為範圍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工作。作者呂炳川教授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中,進行研究並發展其學問。
民族音樂學研究相當重視田野工作,呂教授走訪全臺各族部落,透過錄音及攝影等專業技能,採錄大量的原住民歌謠樂曲,建構出扎實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
本作為呂教授於1966–1972年期間的踏查成果,完整展現出其對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觀察與分析。開篇先介紹研究方法並淺談原住民族文化,描繪出其研究及調查對象的輪廓。接著列舉各族具代表性的歌謠,藉此分析各族的音樂文化特徵。第二篇根據Sachs的分類法逐一介紹各種樂器,不僅詳細說明臺灣原住民族由古至今的使用情形,也與世界上其他民族進行比較,體現出彼此之間的關連與特點。在第三篇中細細探討音組織、節奏、旋律等方面系統性地論述臺灣原住民族的音樂特徵。
最後綜合本作論述,以對音樂方面的綜合性觀察,推展出獨特的族群分類,有別於普遍的形質文化、人類學、語言學分類。不僅對原住民族音樂研究而言是一大進展,同時對整體原住民族研究來說,也不失為一嶄新觀點。

目次

【上冊】
圖表目次xi
曲譜目次xiii
編譯凡例xxv
主任序xxvii
導言xxix
前言1
序論5
第1章 過去相關研究7
第2章 研究主題與方法11
第3章 資料15
 第1節 文獻15
 第2節 錄音帶與唱片資料17
 第3節 田野調查20
各論41
總說43
第1章 各論結構45
第2章 原住民族概觀47
第1節 現狀及概觀47
第2節 歷史53
第3章 原住民族音樂的歷史71
第1節 原住民族音樂本身的變遷71
第2節 外部影響74
第一篇 各族群歌謠之實地踏查81
歌謠分類84
原住民族歌謠的分類84
第1章 泰雅族91
一、烏來村(泰雅本族賽考列克群)93
二、澤仁村(泰雅本族賽考列克群)98
三、奎輝村(泰雅本族賽考列克群)105
四、南澳村(泰雅本族賽考列克群)106
五、大隘村(泰雅本族澤敖列群)106
六、新生村(泰雅本族澤敖列群)110
七、親愛村(泰雅本族澤敖列群)112
八、春陽村(西部賽德克亞族)115
九、互助村(西部賽德克亞族)118
十、佳民村(東部賽德克亞族)122
十一、西林村(東部賽德克亞族)123
十二、水源村(東部賽德克亞族)125
十三、萬榮村(東部賽德克亞族)127
十四、崙山村(東部賽德克亞族)129
第2章 賽夏族143
一、東河村(南部賽夏)144
二、大隘村(北部賽夏)147
有關矮靈祭(paStaʼai)149
第3章 布農族177
一、樂器演奏180
二、單音性的歌謠181
三、多音性的歌謠185
第4章 鄒族209
一、北鄒212
二、卡那卡那富亞族224
三、拉阿魯哇亞族228
第5章 排灣族247
第6章 魯凱族267
一、單音性歌謠268
二、多音性歌謠274
第7章 卑南族285
第8章 阿美族309
一、獨唱曲311
二、合唱曲321
三、應答唱法324
第9章 雅美族367
一、雅美族的歌謠概說368
二、日常歌謠及祭祀歌370
三、舞蹈歌391
第10章 邵族407
【下冊】
附錄 實地採集錄音帶內容xi
博士學位論文梗概xv
第11章 平埔族431
第1節 清朝文獻中的平埔族歌謠432
第2節 凱達格蘭族社頭(宜蘭郡壯圍庄)437
第3節 巴宰族441
第4節 西拉雅族447
第二篇 樂器471
第1章 概說473
第2章 體鳴樂器477
第1節 口簧琴477
第2節 杵、臼及竹音筒536
第3節 鈴鐺類(rattle,鈴鐺及串鈴)552
第4節 鐘類563
第5節 銅鑼類(金與鑼)569
第6節 裂痕鼓575
第7節 木鼓577
第8節 木琴類577
第9節 其他582
第3章 膜鳴樂器587
第1節 鼓587
第2節 膜笛589
第4章 弦鳴樂器591
第1節 弓琴591
第2節 五弦琴597
第5章 氣鳴樂器607
第1節 鼻笛607
第2節 縱笛623
第3節 橫笛633
第4節 蘆笛638
後記(有關樂器的備忘錄)641
第三篇 音樂學分析643
第1章 音組織645
第1節 泰雅族654
第2節 賽夏族657
第3節 布農族660
第4節 鄒族670
第5節 排灣族673
第6節 魯凱族673
第7節 卑南族675
第8節 阿美族676
第9節 雅美族677
第10節 邵族680
第11節 平埔族681
第2章 節奏683
第3章 旋律689
第4章 多音性699
第5章 音色709
第6章 曲式713
結論 725
第1章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整合分類―五大文化群727
第2章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特色之綜合性考察733
附錄 與其他民族音樂比較之備忘錄741
一、泰雅族742
二、布農族745
三、鄒族748
後記749
文獻目錄753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呂炳川(1929–1986)
民族音樂學者。1962年,赴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修習小提琴。1973年,於東京大學取得學位,成為臺灣首位民族音樂學博士。1977年以《台湾原住民族(高砂族)の音楽》唱片集榮獲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回台後,曾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等職。著有《呂炳川音樂論述集》、《臺灣土著族之樂器》、《臺灣土著族音樂》等作。
呂炳川一生深研民族音樂。對於臺灣原住民族、漢族等音樂文化貢獻甚巨,進入臺灣山區踏查超過百次,詳實記錄原住民族音樂的原貌與影音,為後人留下豐厚的音樂文化傳承。
主編簡介:明立國(1952–)
南華大學榮退教授。退休後仍執教多所大學音樂研究所,擔任國家文化資產審查委員;也是國家戲劇院「台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製作人,及「金曲獎」評審委員等。
其研究領域包括:民族音樂學、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樂舞展演、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1979年在實踐家專謝孟雄校長的支持下,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籌備成立比較音樂學會。1999年起由文建會的「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支持,進行呂炳川教授資料的數位化,並撰寫《呂炳川—和弦外的獨白》(時報出版)。是與呂炳川長期合作互動最為密切的學者。

序言/導讀

【導言】(節錄) 自從民國61年(1972)呂炳川教授以《臺灣土著族音樂的考察》的論文,獲得了日本東京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之後,到民國111年(2022)這本博論的翻譯出版計畫,整整跨越了半個世紀時間。這部第一本關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的大作,終於在文化部臺灣音樂館的支持與南天書局的執編之下,正式的翻譯出來和國人見面。對於呂炳川教授這位亦師亦友的重要學者,能有幸主編此一窮其畢生之力來開創、奠基的學術鉅作,在個人深刻的情誼上,這除了是完成了他生前囑託的一件大事之外,對於整個臺灣的音樂學術研究而言,這本專著的出版,也意味著知識發展過程當中的這一段空檔和遺憾,終於得以填補。 以民族學、人類學的發展而言,在1920年代馬林諾斯基(B. Malinowski)到初步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做調查之前,西方幾乎很少有學者對異文化做過實地調查的,但是在那年代之前,日本學者卻已經在臺灣做了許多的考察查與研究了。並行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展,日本學界對臺灣的研究也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和知識的傳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看到了伊能嘉矩、淺井惠倫、移川子之藏、鳥居龍藏、鹿野中雄、國分直一、馬淵東一、森丑之助、宮本延人、北里蘭、千千岩助太郎等諸多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建築學等方面的調查紀錄和研究報告,但是在音樂方面的調查,除了夾雜在以上各類學科當中的少量相關紀錄,以及1920年代田邊尚雄在泰雅族和邵族的錄音之外,主要的內容還是要以1943年以後,由黑澤隆朝所作的調查和紀錄最具代表性。呂炳川教授延續著這個傳統,並且進一步擴展、調整了過去的不足與偏失,在提出個人解釋與分析的同時,也具體呈現了從比較音樂學到民族音樂學這個轉型階段重要的發展歷程和知識內容,但是這樣的一個發展脈絡,又如何銜接到臺灣現今的音樂學術現況呢?或許從這樣的一個問題意識點來切入,也正好可以作為反思臺灣音樂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一個基點和座標。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呂炳川,原住民族,比較音樂學,原住民族音樂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83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研典展覽科 姓名:臺灣音樂館研典展覽科 電話:02-88669600-2738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