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1950至1980年代間,臺灣曾是外國學者們的重要到訪地,扮演「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之實驗場域」的角色。本書收錄七位海外中國研究關鍵先驅者的故事:孔邁隆(Myron Cohen)、巴博德(Burton Pasternak)、傅禮門(Edward Friedma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葛希芝(Hill Gates)、郝瑞(Stevan Harrell)、沙學漢(David Schak),藉由這些德高望重學者的證言及回憶,試圖去了解這幾位外國研究者,是在怎樣的狀況和情形下,在「臺灣研究」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之前,以臺灣在地經驗,生產出重要的社會科學知識。
本書對臺灣史及更廣義的亞洲研究知識生產,至少有三個顯著貢獻:首先是這群學者的回憶,成為研究冷戰時期臺灣歷史獨特而寶貴的新檔案資料。其次,本書收錄的研究故事與經歷,呈現了以英文為母語的海外中國與亞洲研究之歷史發展進程。最後,是本書收錄的(回憶)敘事彰顯了研究「他者」的知識生產體系中,出身/教育、國際與政治社會大環境、個人意識/選擇和機遇的偶然性之間,相互辯證影響與不斷變化的微妙關係。
這些訪談內容,對一系列的問題和議題提供了解析:臺灣社會在1960年代是如何被(西方學者)想像成為「傳統中國」?外國研究者為何對中國感興趣?他們那時又是如何看待臺灣?不能去中國研究對他們有何影響?外國研究者與本地學者和學術機構的關係?臺灣人類學家如李亦園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學者是如何透過後來興起的臺灣認同與臺灣研究的視角,去反思與解讀他們之前的工作?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啟發更多的研究,也可以為正在發展的冷戰時期臺美關係史研究做補充,並提供冷戰時期臺灣第一手記述。
目次
Perface, Derek Sheridan 謝序
Preface, Dominic Meng-Hsuan Yang 楊序
Preface, Tseng Wen-liang 曾序
Pictures 照片
Notes on Romanization in the English Chapters
關於英文版中的羅馬拼音
Introduction 導讀
Myron Cohen 孔邁隆
Burton Pasternak 巴博德
Edward Friedman 傅禮門
Stephan Feuchtwang 王斯福
Hill Gates 葛希芝
Stevan Harrell 郝瑞
David Schak 沙學漢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the Interviewees 訪談學者重要著作年表
Myron L. Cohen(孔邁隆)
Burton Pasternak(巴博德)
Edward Friedman(傅禮門)
Stephan Feuchtwang(王斯福)
Hill Gates(葛希芝)
Stevan Harrell(郝瑞)
David Schak(沙學漢)
Editors and Interviewers
主編與訪問團隊
編/著/譯者簡介
謝力登(Derek Sherida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tudying Taiwan Befor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 in Cold War Taiwan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臺灣社會,臺灣研究,田野工作,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501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