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737
:::
前沿與移動:重探亞際冷戰連結

前沿與移動:重探亞際冷戰連結

書籍介紹

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移動:重探亞際冷戰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初步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以及中國問題在XX不同層面的作用。

目次

導論:林淑芬、葉蔭聰、楊子樵
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
第一章 1965年《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議定及其亞際背景(郭彥伯)
第二章 從去殖民到冷戰:1950-1960年代臺灣與東亞間的經貿關係(洪紹洋)
第三章 基礎設施的冷戰輸出:榮工處的東南亞工程(1966-1974)(張宗坤)
第四章 陸地與海洋:越南青年Hùùng的難民歷程與 1970年代末東亞的越南難民政治(林淑芬)
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
第五章 戰後初期香港足球與中華民國的連繫(李峻嶸)
第六章 邱剛健的電影美學與台港關係(陳若怡)
第七章 冷戰對峙緩解中的中港台互望與想像:以《七十年代》雜誌(1970-1984)為案例 (葉蔭聰)
作者簡介

編/著/譯者簡介

李峻榮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政治與行政)、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政治與行政)、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研究興趣包括階級分析、社會運動、體育運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著有《Labor and Class Identities in Hong Kong: Class Processes in a Neoliberal Global Cities》(2016, Palgrave Macmillan)、《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2020,三聯)。閒時經營網上社群「運動公社」。
林淑芬
英國Essex大學政治系意識形態與論述分析學程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當代基進政治理論、社會運動、邊界與移動、冷戰研究等。論文曾刊登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政治科學論叢》、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等期刊,另編有《疆界-主權-法》、《越邊》等書。近年研究主題為東亞難民體制與生命政治。
洪紹洋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產業史和日臺經濟關係史。主要作品《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遠流文化事業,2011);《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左岸文化,2021)﹔《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左岸文化,2022)。
郭彥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長期關注台灣的性/別文化、社會運動及左翼論述,多篇撰述收錄於《想像不家庭:邁向一個批判的異托邦》。近年研究則以戰後駐台美軍所涉及的社會影響、冷戰地緣政治及跨國聯結為核心。碩士論文《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探討美軍帶來的酒吧文化與台灣歷史中的酒吧女,獲台社學會批判與實踐論文獎佳作及文化研究學會碩士論文優等獎肯定。
陳若怡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關注1940年前後出生的文化人冷戰經驗與創作表現。博士論文以邱剛健作家作品為主軸,探討其編/導電影、詩及其思想在時代脈絡下的共時性與相異性。曾任職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擔任夜貓子電影院影展策畫工作逾十年,策畫過「浪與浪搖幌:邱剛健專題」、「浮城猛步:香港影展」、「非家非類:游靜影像與文字創作專題」等影展系列放映與講座節目。
張宗坤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政大勞工所碩士畢業,曾服務於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苦勞網)、台灣勞動與文化學會;文章見於《文化研究Router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等處。目前正以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為中心,利用跨國檔案與口述訪談,探索冷戰時期台灣海外工程的勞動管治、技術合作及地緣政治經濟效應。研究興趣:勞動與移動、冷戰史、經濟史、基礎設施、台韓比較研究。
葉蔭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社會運動、公民社會想像、華人社會冷戰史及認同政治等等,現正進行一項研究計劃,關於後冷戰中國大陸及香港公共論述裡的台灣經驗。著作有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2020),此外,近年有數篇論文出版在學術期刊Cultural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及Critical Sociology等等。
楊子樵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電影與媒介史、冷戰文化工業與政治宣傳、基礎設施之文化批判。其研究與出版曾獲美國傅爾布萊特(The Fulbright Program)及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獎助。研究發表散見於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Symplokē、Room One Thousand、《中外文學》、《攝影之聲》、《Fa電影欣賞》等刊物。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冷戰,世界史,文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3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姓名:專責人員 電話:03-5712121-50155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