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鹽選島滋味: 7種鹽漬風土物產x8位職人用鹽心法x10處鹽場在地故事

鹽選島滋味: 7種鹽漬風土物產x8位職人用鹽心法x10處鹽場在地故事

  • ISBN/ISSN:9786267419373
  • 出版單位:嘉義縣政府
  • 開數:17X23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50


書籍介紹

★涵蓋風土滋味、料理美學、技藝復興三大方向,囊括台灣鹽味物產、職人、景點、歷史的全方位著作
★品嘗、認識並走進鹽之殿堂的台味指南
★鹽味生活美學第一品牌,尚青尚台的紙上導覽
許多人會問:鹽從哪裡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鹽又有哪些種類?台灣因四面環海,總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以食用海鹽為主,直到台鹽廢晒、開放鹽進口,才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還有岩鹽、湖鹽、地下鹵水及其他。但不管種類為何,分布於內陸湖泊或地層下的鹽藏,都是來自海洋。本書【輯一:穿越千年時空的鹽】先開門見山為我們解開鹽的奧祕,介紹鹽在生活、健康、調味,甚至是政治、貿易、宗教及交通等上所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鹽除了用來做菜調味外,人們也常以鹽來醃製保存食物,慢慢等待風味的轉化;尤其台灣各地風土物產不同,摻鹽加工後所產生的變化更是豐富了餐桌上的飲食文化。【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深刻探討「地方∕食材∕鹽」的三者關係,環島記錄下濁水溪、南投山區、台江海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及澎湖海島等地的風土鹹味,了解在地住民是如何運用鹽讓地方物產發光。
為能更深刻體會鹽是如何放大味蕾的感受,【輯三:職人指尖那一撮鹽】邀請飲食界各領域專家,有晒鹽人、飯店主廚、烘焙師傅、燒烤手、飲食作家、配飲師和料理研究家,分享他們的用鹽心法,以及如何突破鹽巴渺小尺寸的限制,放大鹽轉化的力量,並做出好吃的食物。台南「阿霞飯店」主廚吳健豪,以客製化三點五毫米顆粒鹽,自製鹽漬熟成烏魚子;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形容在爐火邊感受下鹽的片刻:「猶如魔法般,整鍋湯的香氣都改變了。」燒鳥名店主廚湯仲鴻(Tommy)也說:「看似簡單的鹽,卻是各家燒鳥店的祕密武器。」他們的主張,揭示了鹽不僅是工具、也是魔力。
台灣三百多年的傳統人工天日晒鹽,在二○○二年畫上句點,但有些人、有些地方,卻努力的把一小塊鹽田晒回來。【輯四:製鹽技藝華麗轉身】介紹台灣十處鹽場與產地的進行式故事,包括晒海鹽、手炒海鹽、珊瑚礁鹽、竹鹽等,他們的復興之路總是充滿挑戰,不單只為懷舊紀念,而是想開創出一條通往新時代的道路。
最後【附錄:回溯海島台灣的白金歲月】從原住民族取海水煮鹽談起,到戰後奮力一搏仍是無鹽的結局,以及鹽場廢晒後又如何找到新出路,簡約述說台灣三百多年的白金歲月史與晒鹽技術的演變。

目次

推薦序
作者序
輯一:穿越千年時空的鹽
◆地球真奇妙,鹽從哪裡來?
◆健康|人體液約有百分之一是鹽
◆調味|鹽是料理的靈魂
◆貿易|製鹽、財富、鹽之路
◆政治|鹽稅、戰爭與自由
◆宗教|訓義、除穢、祈好運
◆語文|鹽的密碼與隱喻
◆生活|鹽是萬能小幫手
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
◆海島澎湖鹹|日曝、剾風和醃漬,濃縮鹹味的島嶼飲食
◆南投竹林裡的鹹|來找田媽媽界玉嬌龍,拜訪醃筍博物館
◆濁水溪沿岸的鹹|清流濁水溪,醬油回甘香
◆客家聚落的鹹|客家惜物論,芥菜祖孫三代同堂上桌
◆西南海岸線台江漁村鹹|海口庄鹹篤篤,一嘴膎配一碗糜
◆花東沿岸的鹹|本島第一道曙光,照耀阿美族的山海保存食
◆蘭陽平原裡的鹹酸甜|濃濃年節氣氛,金黃飽滿的金棗蜜餞
輯三:職人指尖那一撮鹽
◆晒鹽人蔡炅樵|海鹽風味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飯店主廚吳健豪|客製化3.5毫米顆粒鹽,自製鹽漬熟成烏魚子
◆家之味烹飪師陸莉莉|以鹽創造家常味道的保存食
◆配飲師藍大誠|鹹味搭飲與調飲的祕訣
◆飲食作家葉怡蘭|談鹽做為餐點料理的風味表現
◆麵食師傅王嘉平|用重鹹與無鹽麵包打開飲食對話框
◆燒烤手湯仲鴻|上了燒鳥與鹽的一堂課
◆鹽的策展人孫尚志|催生鹽的侍鹽師
輯四:製鹽技藝華麗轉身
◆布袋洲南鹽場|水地風光人晒鹽
◆北門井仔腳鹽田|百堆小鹽山的網紅魅力
◆安南安順鹽場|穿梭台江內海的時空地景
◆金門西園鹽場|戰地鹽田的坎坷命運
◆長濱部落手炒海鹽|太平洋濱的海鹽爺爺
◆車城後灣鹽窟仔取鹽|守護家鄉礁岩海岸的黑貓姊
◆綠島珊瑚海鹽舖|三代家人的海水綠島夢
◆鹿港浦田竹鹽|窯灶中媽媽燒鹽的味道
◆通霄台鹽精鹽廠|半世紀的廚房鹹滋味
◆七股台鹽鹽山|站上白色巨人的肩膀遠眺
附錄:回溯海島台灣的白金歲月
◆原住民族|就地取鹽很自然
◆大航海時代|追逐烏魚與鹽漬鹿脯
◆明鄭奠基|陳永華是晒鹽祖師爺
◆清代拓墾|逐海岸闢建鹽埕
◆日治殖民|從民眾集資到日本會社購併
◆戰後一搏|終是無鹽的結局
◆廢晒之後|生命總會找到新的出路
台灣鹽大事紀
台灣製鹽白金地圖

編/著/譯者簡介

【撰文】
蔡炅樵
現為洲南鹽場執行長、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長期記錄地方文史、關心鹽業發展。二〇〇八年在文化部與嘉義縣政府等補助下,逐步展開「重建洲南鹽場」的復晒之路。一路走來,不僅推出節氣「旬鹽花」產品,甚至串聯全台鹽職人,舉辦鹽論壇、跨界研發鹽產品;二〇二三年他更領軍各地台灣鹽職人,一口氣集結十款台灣鹽攻進頂級餐廳。著有《白金歲月台灣鹽》、《大台南鹽業》、《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鹽業後生產情境的文化建構》。
林嘉琪
曾任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鏡週刊記者;目前為獨立記者,主跑路線:永續飲食、食農議題、飲食、產地、酒和深度旅行。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亦為飲食書籍和專題之策展人、計畫案顧問、特約主編、專案執行者。
陳靜宜
曾擔任報社美食記者十多年,榮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聯合報》傑出卓越獎等。現正往飲食的路上走,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出版《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等書,業界暱稱「台菜天后」。
沈錳美
現為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著有《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勞動實作意義—以洲南鹽場為例》。
【攝影】
羅沛德
現任自由時報攝影記者,曾多次獲得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獎、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卓越新聞獎「單張照片」獎入圍。專長無人機空拍操作、每日新聞暨專題拍攝、街拍、捕抓人物特色。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鹽業,文化觀光,飲食風格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4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嘉義縣政府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嘉義縣文化觀光局藝文推廣科 姓名:藝文推廣科 電話:05-3628123 地址:嘉義縣太保市東勢里太子大道1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