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金門土地貧瘠、人口大量外移、但在民國初年的僑匯統計、金門在福建省排名第八、只落後給那些人口繁眾的大城市、如此多量的僑匯造就了金門原鄉的經濟繁榮、一個蕞爾小島竟然出現了大量的捐官以及為數眾多的洋樓、還有高密度的僑校、這些都在在顯示了華僑對金門原鄉的貢獻。
目次
推薦序/陳慶元 5
前 言 10
第一章 近代「僑鄉」的形成 17
第一節 海上擴張與中國移民 19
第二節 華工出洋 21
一、契約華工 21
二、自由華工 24
第三節 移民時代的社群 26
一、連鎖式移民 27
二、方言群認同 30
三、多元異質的移民社群 31
四、散居共同體 33
第四節 金門的海外移民 36
第二章 僑匯經濟的發展及特性 39
第一節 僑批與僑匯的發展歷程 40
第二節 僑批與僑匯的跨國經濟網絡 42
第三節 僑批的通路與分佈 45
第四節 僑匯與回鄉的道路 49
第五節 金門的僑匯情況 51
第三章 僑匯對金門家族聚落的影響 57
第一節 對宗族的影響 58
一、宗祠、家廟 58
二、譜牒 68
三、捐官 76
第二節 對聚落的影響 96
一、洋樓 96
二、僑刊 106
三、提高主姓村的地位 121
第四章 僑匯對金門公共事務的影響 133
第一節 對教育的影響 134
第二節 對交通及公共衛生的影響 140
一、橋樑 140
二、公路 142
三、輪渡 145
四、公共衛生 146
第三節 其他的影響 153
一、女權意識的抬頭 153
二、西醫、公廁、公墓、公車 155
三、金門建縣、永安橋、觀德橋、賑濟
及獎學金、飯店 166
結 語 181
第一節 金門僑匯的起始 182
第二節 金門僑批僑匯的發展 184
第三節 僑匯在金門原鄉的表現及其影響 186
一、僑匯對金門影響的三個重要時期 186
二、僑匯在金門宗族、聚落的表現 187
三、僑匯在金門對公共事務的影響 198
編/著/譯者簡介
陳成基理事長畢業於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文學博士。 現任金門縣導遊服務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 在水頭聚落經營小陳故事閩式古厝,希望能將金門的閩南文化被更多人知曉,致力於金門在地文史工作。
序言/導讀
孩童時,我對華僑直觀認識是從“蕃仔樓”(洋房)開始的,”蕃仔樓“和普通民宅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的“個樣”(獨特)——與眾不同,兩三層或三四層,建材好,堅固,外觀洋氣、好看。能建蕃仔樓的人肯定都是有錢人,因此“華僑”一詞,也成了有錢人的代名詞;我們見到有錢人或穿著時尚漂亮的人往往說他“有僑”。這種直觀的判斷也不能說不對,但是卻不全面,或者說不瞭解華僑的歷史。明清之際至清末,前往東南亞打工的華人(大多來自閩粵),血淚斑斑。黃克全先生《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情書版社,2024),入選金門作家33家,其中僑鄉文學8家。僑鄉文學中洪絲絲《異鄉奇遇》的評論是我寫的。該書敘寫清末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從金門到廈門找”頭路“(工作),被掮客騙賣給招募苦力的洋商,塞進船艙(俗稱“豬仔艙”),運往新加坡幹苦力,一天十二三小時。因過度疲勞而死,因疾病而死;加上野蠻管理,被毒打被折磨而死的勞工不在少數。九死一生,過了鬼門關的“苦力”、“豬仔”,經過漫長的歲月,或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稍有積蓄,終於有或多或少的錢可以帶回鄉或寄回鄉,於是他們便成了鄉人羨慕的華僑。當然,華僑中,還有一部是自由華工,經過打拼,逐漸賺了錢,把錢帶回鄉或寄回鄉,他們的際遇好於“苦力”、“豬仔”,成了僑商,富僑。
成基研究僑匯對金門的影響,從早期金門華僑的產生入手,整本書思路清晰,邏輯較強。其思路大體是:金門華僑的產生——僑匯帶入或匯入原鄉的路徑和方式——伴隨僑匯帶入和匯入原鄉而興起的僑批——僑匯影響下的晚近金門社會。主題是僑匯對金門的影響。
成基從兩個視角論述僑匯對金門的影響,一個是“人”的層面;第二個是社會生活的層面。
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的人組成的,沒有人就沒有社會。但是個體的人卻又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家庭、家族、宗族之中,生活在各自的聚落村莊、鄉鎮之中。僑匯帶回或匯入原鄉,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影響是家庭,這個家庭有了錢,家庭成員飲食起居和其他消費也不同程度優於其他村民、鄉民,建造樓房往往是最大的、也是最能體現身分的消費。僑匯帶回或寄回鄉,通常也會蔭及家族、甚至宗族的其他成員,使一族一宗變得體面;主事者還會將部分的僑匯投向修撰族譜、建造家廟和宗祠,以突出一族一宗在當地的社會地位,盡顯風光。
“蕃仔樓”的風格不可避免具有匯款者僑居地的建築元素,與傳統的老舊房屋存在很大差異。凡是稱得起僑鄉的地方,不可能沒有“蕃仔樓”。“蕃仔樓”具有南洋甚至西洋的建築的元素。數十座、一二百座的“蕃仔樓”,不僅給樓房居住者帶來了某些新的生活方式,也給社會帶來新的文明和新的文化。“蕃仔樓”,龐然大物,鶴立雞群,直觀性很強,存在感也很強。“蕃仔樓”,雖然是私人建築,集合許多“蕃仔樓”,便是“蕃仔樓”群。成片的“蕃仔樓”群建築具有很強的公眾觀賞效應,具有很強的社會效應。“蕃仔樓”,是僑鄉最重要的標誌。用僑匯建造的學校,當然離不開捐建者,除了很特殊的名人如陳嘉庚等,大多數使用僑匯建成的學校,通常強調的是建築的公益作用,而並不怎麼突出捐建者的私人姓名。金門數十座用僑匯捐建的學校,受益者成千上萬,對金門社會生活影響特別巨大。僑匯捐建的學校建築風格也往往有別於傳統學校,引人矚目。相較於“蕃仔樓”和僑匯捐建的學校,用僑匯修建的橋梁、道路、渡口等交通建設,飯店、診所,仍至公廁、公墓等公共設施,建築風格雖然不一定都很獨特,但給僑鄉帶來的社會效應、社會文明同樣不容忽視。
以上提到的種種建築,無論是私家建築還是公共建築,都是直觀的、能夠長久存在的實體物。而用以賑災的救濟物品,散發之前當然也是直觀可感的實物,一旦派發到受災者手中,很快或者漸次消耗殆盡,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社會效應自不待言,一般說來,實物很快就不復存在了。僑匯獎學金分發到學子手中,只餘下賬目或清單,但是它卻化為獲得者甚至未得獲得者學習的動力,提升了僑鄉的文化素質和水準,由物資轉化為精神力量。
公共建築、賑災救濟、獎學金等都是社會層面的問題,婦女意識的覺醒,捐官求位也屬於社會層面的問題。用自家的僑匯捐個官求個位,看似是個人的行為,但是十個八個甚至數十百個人捐官求位,便成了社會的一道風景綫,成了社會層面的問題。私下以為,成基此書顯著的發明之一,就是論述僑匯捐官求位這一問題。捐官求位,古已有之,以清為烈,捐官所得是清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有錢人求田問舍、紙醉金迷之餘,還想買個官當當,穿件官服過過癮,顯顯擺,發發威。華僑離鄉既久、甚至過了兩三代,於捐官求位仍然不能釋懷。數年前,讀[美]丁荷生《祥雲海曙——新加坡華文銘刻彙編(1819-191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看到一幅新加坡華僑身著清朝官服,頗為納悶,起初難於理解,成基此書給出答案,華僑也不免染上捐官癖好。在金門找一兩幅華僑捐官圖像也許不是太難,但是弄清楚光緒中期以來到底多少華僑僑屬捐官,這些人的姓氏名字及里籍,捐的是什麼官,是實體官還是虛職,就不那麼容易了。成基費了很大力氣,做了耐心細緻的田野調查,列出光緒十五年(1589)至宣統三年(1911)二十三年間,金門華僑僑屬捐官者姓名、里籍、官職,成為信史。捐官,除了捐給自己,相當一部分是捐給父、祖。成基分析說,出洋做苦力或謀生的金門人,大多是貧苦人,在家鄉沒有地位,一旦有些錢,除了改善生活,還急迫想改變和提髙自己和家族的社會地位,上可榮宗耀祖,下可蔭及子孫。社會地位提髙,相應也改變家庭甚至宗族的生存環境,自己的家庭甚至宗族也可免受或減少官府、惡霸、無賴流氓的欺淩。
說到成基的田調,不妨多說兩句。成基這本書,做了很多的田調,搜集很多第一手材料。金門人重男不重女,古代墓碑只有男子子孫的名字,到底何時出現女性名字,成基從一塊捐碑找到證據。金門僑批,散失很多,成基從友人陳國興處找到八封,都是研究者未曾引用過的材料,其中一封還關係到捐官。成基是金門導遊協會理事長,帶團帶客走遍金門山川田野,金門長者幾乎沒有誰不認識這個“導遊頭”的,這也為成基成功訪談數不清老人提供了方便。
2020年前,也是八月,我為成基《埔後村史》作序,起了一個“小城故事”的題目,成基很能講故事,善於講故事,其實成基也很能寫論文、善於寫論文。“2022年,成基獲博士學位,猛虎添翼,熱力迸發,不久前,完成《僑匯對金門之影響》一書,並且順利得到文化局的出版補助。僑匯對金門社會的影響,這部書開了一個好頭,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例如讀金門捐官一節,似乎意猶未盡,期待成基繼續做下去,可能還會發現許多事例,還會發現許多有趣故事,或許還可以提出更多的新見解。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僑匯對金門之影響,僑匯,華僑; 移民; 經濟發展; 金門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0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金門縣文化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金門縣文化局
姓名:圖書資訊科
電話:082-323169-201
地址: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六十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