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自2020 年左右台灣展開的表演藝術「檔案」熱,除了外部思潮的影響之外,內部的歷史發展因素或許更為關鍵,也更需要被持續地關注。自1980 年代表演藝術進入多元化的發展之後,與解嚴前後政治力的釋放、全球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邏輯的滲透與確立、藝術建制化的發展及其日益擴延深化的影響力,凡此種種趨向之間交織作用的多方力量,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形構出當今台灣的藝術生態體系。這些觀察促成了《身論集 貳》以「檔案‧媒介‧技藝」為主題的策劃。
目次
主編序 — 檔案.媒介.技藝/陳雅萍 004
專題一:操演「檔案」,思考「媒介」
探問(還)未(到)來的歷史/周伶芝 008
「表演」作為方法——以檔案展演「歷史的星叢」/陳雅萍 034
媒介效應與可能性的總體空間/王柏偉 046
專題二:身體檔案,經典再現——北藝舞蹈40
導言 /陳雅萍 065
破立之間:從《破陣而出》說起/張曉雄 066
聆聽緘默:兼具古典與後現代身體的經典之作《緘默之島》/樊香君 082
傳統底蘊裡的當代顯現:《星宿》/簡麟懿 092
葛蘭姆技巧在當代身體中的意涵/林亭筑、張書喆、黃筱捷、謝昱萱 104
《凌晨時分》: 北藝大舞蹈學系芭蕾技巧訓練/朱健鍺、李宜樺、呂佳璐、莊喨絜、黃仕豪 116
專題三:當代傳統劇場的「活檔案」——身體技藝的傳承
我是哈努曼——傳統劇場的表演者轉化/文|林雅嵐;舞譜|曾瑞媛 130
以身度量:移動、邊緣、多元的可能性/林佑貞 142
Nrityagram——傳統與踰越的美學/文|Anurima Banerji;翻譯|吳孟軒;審訂|黃鈺婷
Nrityagram: Tradition and the Aesthetics of Transgression/Anurima Banerji
編/著/譯者簡介
陳雅萍
舞蹈學者、舞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博班總召集人,曾任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2019-2022)。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暨博士(MA, PhD in Performance Studies, New York University)。研究專長與興趣:台灣舞蹈史,現代性理論,舞蹈與文化研究、舞蹈評論、跨文化身體哲學、跨領域莊學研究、新物質主義與後人類理論。
著作《主體的叩問:現代性•歷史•台灣當代舞蹈》(2011),共同主編:《身論集 壹:尋•找•亞•洲•身•體》(2021)、《身論集 貳:檔案•媒介•技藝》(2024)。近年期刊論文有:“Hybrid Nativism and Postcolonial Subjectivity in the Work of Hong Kong Choreographer Helen Lai” (Critical Stages, 2021)、”Shen-ti Wen-hua: Discourses on the Body in Avant-Garde Taiwanese Performance, 1980s-1990s” (Theat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8)。
近年中文專書專章有:〈《親愛的》:虛構與真實X虛擬與現實〉(2022)、〈香港作為方法──黎海寧舞作中的敘事、身體與主體探求〉(2019)、〈雲門45──身體的長河,以舞蹈映現文化〉(2018)。英文專書專章有:“Transcultural Reading on Corporeality: Dialogues Between Zhuangzi, Merleau-Ponty, Deleuze, and Guattari” (forthcoming), “Identity, Hybridity, Diversity: A Brief History of Dance in Taiwan” (2022), “Cheng Tsung-lung” (2021), “Exorcism and Reclamation: Lin Lee-chen’s Jiao and the Corporeal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2020), “In Search of Asian Modernity: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s Body Aesthetics in the Era of Globalisation” (2018).
林雅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所碩士。1996起隨李柏君老師學習京劇武功。2001-2010年加入江之翠劇場學習南管戲。2004年獲選第二屆文創菁英付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進修舞蹈。2010年於巴士底歌劇院演出舞踏、南管合作作品《朱文走鬼》(該作品於2006年獲第五屆台新獎首獎)。2008年起受邀參予歐丁劇場藝術節,並演出Eugenio Barba 作品《The Marriage of Medea》(2008丹麥)、《Ur-Hamlet》(2009波蘭葛羅托斯基藝術節)等作品。
序言/導讀
近年來,數檔與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s)或現場藝術 (live art) 相關之檔案文件展的出現,例如 2020 年 C-Lab 的「Re: Play 操/演現場」,密集在 2022 年出現的兩廳院「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 35」、北美館「狂八 Ο: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關渡美術館「一個編舞者:古名伸研究展」、北藝大戲劇學院策畫的「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都讓人關注到「檔案」對於稍縱即逝的表演藝術或現場藝術的介入,在作品概念、歷史敘事、意義生產、機構化與話語權等議題,所帶來的擾動。
自 2020 年左右台灣展開的表演藝術「檔案」熱,除了外部思潮的影響之外,內部的歷史發展因素或許更為關鍵,也更需要被持續地關注。自 1980 年代表演藝術進入多元化的發展之後,與解嚴前後政治力的釋放、全球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邏輯的滲透與確立、藝術建制化的發展及其日益擴延深化的影響力,凡此種種趨向之間交織作用的多方力量,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形構出當今台灣的藝術生態體系。這些觀察促成了《身論集 貳》以「檔案 • 媒介 •技藝」為主題的策劃。
專題一以「操演『檔案』、思考『媒介』」為題,即是要延續上述思辨的旅程,同時藉兩位策展人周伶芝與王柏偉的書寫,以及陳雅萍的一篇評論文章,希冀深探表演藝術或現場藝術的檔案文件展,相較於視覺藝術領域,在媒介的認識論進行了何種叩問?在策展的方法學有何不同的取徑?以「檔案」為方法的歷史敘事,要如何鋪陳出策展人在媒介選擇、檔案的留存與缺席、作品的聖物化與靈光消逝、操演性與再想像、場域與脈絡、國際潮流與在地歷史等議題的探究和張力的呈顯。
周伶芝細細重述她策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 35」的思路與步驟,這其中允許各種的置疑、懸宕、空缺、不確定的浮顯,以釋放出兩廳院註定殘缺與不連貫的檔案物件之間最大的對話潛能,在彼時與現下、紀錄與記憶、作品與觀眾、機構與藝術家之間穿梭迴盪,她的文章是對於「歷史」、「敘事」的深刻辯證。王柏偉的文章反映了一位「媒體/媒介」研究者,面對當代表演的多元媒介性質抽絲剝繭的後設書寫,將元素、媒介、系統逐一區隔檢視,讓我們看見編舞者或現場藝術家關於場域、環境、脈絡、時間與空間的細密佈署,並揭示出他參與策展「Re: Play 操/演現場」的思想進路。兩位策展人的內部視角是國內關於檔案文件展書寫的有力補充。
北藝大的前身「國立藝術學院」在 1982 年成立,一方面是國家藉由藝術文化的建制化以建立台灣文化身分的重要政策,另一方面也是藝術專業化的關鍵里程碑,特別是戲劇和舞蹈領域。創校之後一年才建立的舞蹈系,於 2023 年慶祝建系 40 週年,藉由五支經典舞作的重建演出(reconstruction),作為歷年來重要舞蹈訓練體系的回顧:《星宿》(林懷民)、《三種看法》(Ross Parkes)、《凌晨時分》(Howard Lark)、《破陣而出》(羅曼菲)、《緘默之島》(古名伸)。長久以來,經典的重建一直是舞蹈「檔案」被回訪的重要方式,儘管錄影技術日新月異,但作為具身的實踐與知識,一齣曾被重複搬演的經典舞作其最精細的紀錄往往留存在舞者的身體記憶裡。另一方面,重建不可能是往昔的「復刻」,即使有幸獲得原作舞者的指導,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表演者勢必展現其身體質地的特性,以及情感表達的幽微差異。因此,舞作重建演出最重要的意義或許在於,以肉身為媒介,深度經驗一段具體的舞蹈文化、歷史或美學實踐。這是專題二「身體檔案,經典再現⸺北藝舞蹈 40」希望紀錄與探索的內涵。
延續上一冊《身論集 壹》對於「亞洲身體」的關注,專題三「當代傳統劇場的『活檔案』⸺身體技藝的傳承」匯集了林雅嵐、林佑貞、Anurima Banerji 的文章,都與東南亞、南亞大陸的當代傳統身體技藝傳承相關。源自印度教經典《羅摩衍那》(Ramayana)的哈努曼(Hanuman)猴將軍,在過去許多世紀裡,從南亞、東南亞、東亞進行了跨文化的傳播,型塑了不同文化的傳統劇場裡一個歷久不衰的角色。林雅嵐叩問在當代「跨文化」的身體學習中,這條線索的串聯與彼此的映照帶來了什麼啟發?跨文化的身體傳播也具體見諸於台灣移工和新住民的文化實踐裡,來自印尼的傳統武術班查席拉(Pencak Silat)在台灣印尼移工間已有超過六千人的傳習者。林佑貞描述了一場發生在班查席拉臺灣分會(PSHT in Formosa)和北藝大舞蹈系學生之間,「以物易物」的武術技藝交流,讓彼此具身地體驗到身體文化移動的可能性,以及邊緣與多元的意涵。
Anurima Banerji 是印度古典舞奧迪西(Odissi)的研究者與實踐者。藉由描述與剖析一所由女性藝術家建立的當代奧迪西舞校rityagram,她深入印度古典舞的當代歷史, Guru 師徒制的性別傳統與爭議,身體技藝的編碼與轉化、傳統美學與當代創新之間的張力。在此脈絡中,對於國家藝術機構、藝術市場機制與藝術烏托邦理想之間糾葛與突破的觀察。該文展現了對傳統劇場的當代研究可以開展的多重視野與深度,《身論集》不惜成本以中譯和英文原文雙語出版,除了引介國內較不熟悉的南亞大陸舞蹈研究,也為國內稀缺的舞蹈文獻中譯盡棉薄之力。
《身論集》系列的出版,雖然步調略顯緩慢,我們仍舊希望以每二年一冊的頻率,挽結舞蹈身體實踐和文字論述之間的親密關係,本次以「檔案」的擴延概念推進此思考的多重軸線,希望能勾連起對於表演史的歷史敘事更複重而多孔隙的思想流動。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舞蹈,文集,亞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0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舞蹈學院
電話:02-28961000-3310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