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思索鬼魅、影像與視覺論述的寫作,匯集了作者近幾年在創作與研究實踐過程當中,陸續發表在學術期刊、研討會論文集、藝術評論平台上的系列性書寫,並經由篇章修改與章節重整,成為一部具有連貫性的論述。本書 共分為「人.死者.攝影」;「巫.檔案.技藝」;「光.視像.鬼魅」三個相互關聯並層層推進問題的章節,每章當中又分有四個探究的子題。而這本書的問題意識,在於如何將影像和死亡、鬼魅與歷史的關係重新問題化,進行視覺論述的思辨形與構。
目次
作者序
導言
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幽靈思潮
本書章節概要及說明
壹 人.死者.攝影
峽谷的攝影、異志與魅惑
凝視的破口:鳥居龍藏的原住民攝影中之違抗面孔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頭骨架」、「頭顱」與「獵首」攝影
日治時期臺灣震災攝影中的殖民視覺性
貳 巫.檔案.技藝
檔案的維度.時空的穿越:當代藝術與鬼魅實踐的另翼思索
無可理喻的檔案:「靈遊書」與「靈異攝影」的檔案法
「盲」、「聾」和「啞語」:一種音像所召返的觀落陰技術
AI 演算的恐怖影像:一個觀看與視覺技術的反思
參 光.視像.鬼魅
當代影像實踐中的「招魂術」與「感知民俗志」
亡魂顯影的思辨:「靈異錄像」與「觀落陰」的視線邊界
巫者的敘事術:邁向「咒文—影像」的思辨
幽冥地理/誌:「鬼瞳」影像的地理幻見與異色魅景
餘論
參考文獻
編/著/譯者簡介
梁廷毓
藝術創作與研究者,近年的實踐聚焦於跨域研究、計畫型創作與鬼魅論述的問題性形構,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研究及評論曾獲「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獎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22-2024);「世安美學論文獎」(世安文教基金會,2022);「鴻梅新人獎-藝術評論」年度專家評選獎(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2020)。學術發表散見於《中外文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文化研究》與《藝術評論》等核心期刊。著有《亡魂之眼:鬼魅、影像的視覺思辨與論述形構》、《噤聲之界:北台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與對話》。
序言/導讀
作者序
本書的寫作,包含了我在2017 至2022 年執行《斷頭河計畫》期間的相關思考,也是該計畫所欲形成諸多展示介面的其中之一。以往大多藉由藝術展演、學術研討會、行動工作坊與單篇文章等發表形式,作為和不同讀眾、觀眾與聽眾溝通的介面。這次選擇以專書的方式,期待觸及到更多差異領域及研究面向的知識社群。這幾年循著對「鬼」與「靈」的思索,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涉及到一些學術研究看來敏感的事物—即企圖對鬼魅認知的界限逼顯與渡越。儘管這使我在面對當代藝術的展演機制與研究發表工作時,碰到不少阻滯,甚至是否定性的回饋,但我仍相信這是必要的思考及言說工作,有機會在此穿鑿一處在地知識社群與學術生產機制之間、知識論和宇宙論層面的協商空間。
近幾年來,筆者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探索當代藝術計畫與學術領域的交匯之處,進行差異學科之間彼此如何扣連的想像與思辨。在創作過程有意識地參與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客家學、英美文學、文化研究等學術研討會的對話經驗,以及進行學術論文與藝術評論的寫作當中,一直嘗試在「創作觀念的知識索引」與「推進論述的實作案例」相互為倚的關係基礎上,構思一種實踐的可持續性、領域之間的可銜接性,逐步安裝一項藝術計畫在運行上的核心動力機器。
我始終無法忽視,以論述去形成某種疑難、矛盾與知識的內在張力時刻—如果藝術實踐與知識生產、學術研究之間有什麼重要的潛在關聯,我認為其中一種關係性的創造,便是將超自然的鬼魅帶入理性話語的場域,卻又設下了某些條件,不讓其輕易被套牢或收攏,甚至反向地重構其被討論的語境,並將其推向既有理性知識論的界限。儘管本書在寫作技術和思考層面,皆有不盡成熟之處,也多有疏漏。但初步而言,這是一項以探索視覺和影像論述的形構,如何從在地宇宙論和知識論汲取養分,和既有的幽靈學論述形成相互地質問、對話,仍至於推測(speculation)的思維試探。
形塑自身的寫作過程,要特別感謝在大學時期,王聖閎老師對於寫作意識的啟蒙,這項關於語言捏塑與論述的思維訓練上,聖閎老師在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創作論述」及「當代藝術思潮導論」課程中,強調必須要有能力回應外部理論思潮與具備在地藝術論述的建構意圖,以及文詞意涵造詣與創作思維之間的毗鄰性觀點,給予筆者莫大的提點。同一時期,關於創作者書寫的性格和調性,則是在簡子傑老師的「創作論述」課堂上,讓我體悟到一種創作主體如何進行敘事的多樣性實踐。大三時,在藝術家陳界仁的課堂上,意識到知識殖民及認知支配的問題。這讓我開始敏感於各種主流的理論分析詞彙、歐陸的批判論述及話語邏輯如何被地域化的課題。
後續在研究所課堂上,關於論述方法、辯證性思維與思想強度的練習與感受上,我也深受研究所期間林宏璋、黃建宏、楊凱麟、陳愷璜與孫松榮老師的啟發。同時期,也獲益於徐文瑞與高俊宏老師在研究所期間,不吝和我持續進行對話與研究交流的鼓勵。這之中並沒有「諄諄教誨」,而是無數次令人窒息、致死的激進思考,以及感覺到自身徹底和世界叛離,質疑「人的存有」的語言,在一次次的對話中逐漸形成。博士班的階段,關於藝術實踐與研究工作關係的論辯上,柏偉、克諭和柏逸總能向我拋出清晰的提問及迫使思考的力度,此部分於我而言深具意義。此外,也要謝謝讓我在研究所課堂上完成部分文章初稿,並給予諸多討論和建議的呂佩怡、張懿文老師,以及倚佩、明瀚、曉華和雅君等學長姊。本書的幾篇文章,
便是在一系列論辯的過程中被誕生下來。
另一方面,亦要感謝2017 至2022 年間,曾經在學術研討會及論壇場合,給予我建議、指正與鼓勵的同儕游量凱,以及王志弘、龔卓軍、郭昭蘭、吳介祥、黃涵榆、陳永賢老師。記得在2017 年底,我在呂佩怡老師研究所的課堂上寫成的文章,第一次投稿研討會進行發表。佩怡老師親自到場「相挺」,給予當時作為研究生的我,很大的鼓舞。龔卓軍老師則在2018 年一場論壇發表上,講評我發表的文章過後,慷慨地贈送一本《鬼魂的迴返: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幽靈徘徊學》,亦令我感謝至今。接續在2019 至2021年之間,也要謝謝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鴻梅新人獎」書寫金費的獎助,能讓我進行藝術寫作脈絡的深掘和整理。
本書收錄的文章,和我近年的創作實踐是建立在互為索引的關係上,裡面所探討的問題,皆是自身長期關注的面向。必須承認,藝術創作者一直有其深信與著迷的事物,且往往建立在不可言說與非語言的感性部分;這並非全然建構在可用語言表述的美學政治立場或行動實踐理念之上。這部分我要感謝這幾年來所遭遇的眾靈和鬼魅,祢們使我意識到泛靈世界的蘊生的潛在感知,激起我自2017 年至今的相關鬼魅書寫。最後,則是要謝謝本書各篇章,原刊載在期刊、雜誌的主編、執行編輯及審查人的寶貴意見;以及北藝大學術出版委員會與本書送審時的匿名審查人,在一年多的審查過程裡,給予本書在修改方面的建議。總之,這項階段性的系列寫作能夠完成,需要感謝上述諸多「靈」與「人」的幫助及指教。在此記下,以為銘謝。
2023 年6 月,台北關渡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當代藝術,檔案,影像,鬼魅,巫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0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教務處出版中心
電話:02-28961000-1233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