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針對本館典藏珍貴古文書史料之文字解讀成果,整理出版專書以推廣、提高本館古文書之能見度及利用率,使能更貼近研究者及社會大眾。邀請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按其價值擇具代表性者,透過專業的形式解析、內容介紹及導讀,進一步探索先民拓墾、原漢族群互動、原漢聚落消長、土地轉移、社會民情風俗等多重樣貌,使歷史能更具形象化及生活化,並藉以指引、呈現本館典藏特色。
目次
館長序
作者序
目錄
導讀
古地契的結構與地契解讀舉例
壹、臺灣古文書蒐集歷史概述與出版
貳、臺北地區古文書解析基礎:臺北自然與人文的大歷史
參、古契解讀
贌墾耕字
合約字
典契
借銀字
找洗字
賣契
領銀字
收銀字
立給風水字
鬮書
契尾
其他
附錄
肆、參考文獻
編/著/譯者簡介
温振華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長、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
長期專研農墾史、區域史、原住民史。研究方法上特重田野調查,蒐集民間地契史料,也重視跨域研究,注意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學的關連。
序言/導讀
【導讀】
臺北市立文獻館除保存文獻、文物並兼具出版、研究以及社會教育的功能。文獻館已陸續典藏近五百件古文書,如何讓蘊藏經濟、社會、族群變遷的古文書,能發揮它的功效,是值得去推動的。
過去各地都有古文書的出版,主要是將古文書印製出版,較忽略如何引起讀者的興趣。本選輯在導讀之前有過去大臺北地區的一些照片資訊,試圖引起讀者注意,進而想去翻閱。照片之後皆有簡單敘述,說明其與過去歷史的關連。照片景點與古文書的連結,可以讓景點有歷史與變遷的內涵。景點並非孤立的,古文書可提供其歷史意義。
以照片的「拳山」景點為例,該山今天稱為「蟾蜍山」,從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尾的公館往南望去,沒歷史的資訊,這個景點並沒有什麼意涵。從臺北平原往南行,「拳山」是個重要的地標,是平地與山丘的交會點,是個顯目的地標。一六五四年荷蘭人繪製的淡北古地圖,將之標為「馬鞍山」,以兩山崙的中間凹下,類似馬鞍而名之。不同的族群文化,對自然環境有不同想像,在清代的地圖中,稱之為「拳頭母山」,因為望之如兩個「拳頭母」。將「拳頭母」簡稱「拳山」,作為地方的堡名即「拳山堡」,「拳」有用「武質」的意涵,以為不雅,改稱為「文山」。透過一座山的山名,可觀一六五四年以來這座山名不同的稱呼,及其地方行政區名的關連。
另外,從圖片中「沙麻廚」一名,不具漢字之意涵,推測與凱達格蘭族「沙麻廚社」有關,「沙麻廚」的範圍從相關資訊可知其位置在廣州街「剝皮寮」,即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至「下崁庄」,一直延伸到淡水河岸。「龍山寺」、「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標示著「沙麻廚社」所在,因有艋舺渡頭,隨著漢族一波又一波的移來,百人的部落也跟著消失,不過其社名依舊留存在古文書的地名中。
除以上二例之外,每張照片都可以連結到當地古文書中的地名。如嗄嘮別陳懷祖祠,標示著漢人與嗄嘮別社的關連,該社可見於一六五四年荷人繪製古地圖中,清代雖被併入北投社,但該社的社名仍留存在古文書中。舊有淡水鐵路支線,即有「嗄嘮別站」,今捷運站已無該站站名,改成「忠義站」,嗄嘮別一名已被遺忘,僅存在古文書中。
照片的部份在引起讀者對古文書的興趣。其次本次選輯古文書以大臺北地區為主,要讓這些古文書與大臺北有關連,因此有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希望古文書與這個大的環境有所關連,希望能見樹也見林,不會將古文書侷限在小地名中,而對大世界有所關照。
古文書的類別頗多,有贌耕字、合約字、典賣契、鬮書、丈單、執照等等,不過其中以地契最為重要。為了讀者可以很快的認識「地契」,因此對「地契」的結構有專門的介紹,並舉一例詳解,突破讀者對古文書的畏懼,而喜歡去接觸,挖掘被人遺忘的過去。
由於地契中的「土名」,其東西南北沒有明確的界址,隨著風雨地貌而有所變遷,無法確定其位址。日治時期,從事土地調查,透過近代測量技術,在土地調查中,建立了較確切的地籍圖而有了土地地號。在古文書中有幾張地契,因有日治時期的地號,透過當代的「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技術,經地圖套疊,得以知道該地所在位置,這也是本選輯的特色。
至於契文解讀方面,儘量就專有名詞加以說明。地契涉及的課題非常多方面,有些地方仍有待進一步探究。本選輯最大的期待就是接近古文書,發現被遺忘的歷史,連結過去與現在,讓古文書有現代的意義。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古文書,古契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4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臺北市立文獻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臺北市立文獻館
姓名:379590800E00
電話:02-23115355-20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