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揭開雪山樹冠層的神祕面紗──《聖稜樹冠》紀錄片

 上稿時間:2019/10/09   
撰稿人:張隆盛 
揭開雪山樹冠層的神祕面紗──《聖稜樹冠》紀錄片

 

這裡,是臺灣積雪最深,也是臺灣冰河最活躍的地方!冰河形塑的雪山,泰雅族人稱它「石頭山」。 雪山頂峰之下,山巒起伏綿延不絕,針闊葉混合林、檜木林、冷杉林、和玉山圓柏林,隨著海拔高度依序而生,它們猶如綠色魔毯,覆蓋雪霸大地,匯聚成壯闊的「聖稜樹冠」!雪霸國家公園委託視群傳播公司導演許鴻龍歷時兩年拍攝完成《聖稜樹冠》生態紀錄片,榮獲多項國際影片獎項:休士頓影展自然與環境類別「白金獎」、美國短片競賽最佳紀錄片獎、人道主義短片優選獎,以及全球電影競賽「最佳紀錄片」等殊榮。

《聖稜樹冠》紀錄片

文/張隆盛(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雪霸」是台灣第五座國家公園,1992年成立,面積76,850平方公尺,雪山是最高峰,高3,886公尺,僅次於玉山3,952公尺,日治時期稱之為「次高山」。這兩座山都比日本富士山(3,776公尺)還高,日本人發現玉山比富士山還高,所以稱玉山為「新高山」。

  日本在1930年代推動國家公園的設置,在台灣也籌劃設置「新高山」、「阿里山」、「次高太魯閣」以及「大屯(即陽明山及大屯山)」等三座國家公園,後來因大東亞戰爭而擱置。到了1970年代,政府頒布《國家公園法》,1980年代開始,陸續設置墾丁、陽明山、玉山、太魯閣等四座國家公園;相較於日治時期規劃的範圍,除墾丁國家公園外,其餘三座國家公園面積及範圍都大幅縮小。尤其是「次高太魯閣」部分,由於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沿線森林砍伐,大規模種植果樹及高冷蔬菜等因素,太魯閣為防止立霧溪水力發電以及石礦開採,而單獨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則隨後展開資源調查,剔除已破壞地區外,成為與太魯閣隔鄰的國家公園。

聖稜線與樹冠(張隆盛攝)△聖稜線與樹冠。(攝影/張隆盛)

  雪霸與太魯閣、玉山都是屬於高山型的國家公園,屬於雪山山脈,區內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51座,其中19座列名台灣「百岳」。從雪山山脊往北一連串的山脊線直到大霸尖山,是一條高3,100公尺以上北麓的山稜線,登山界成為「聖稜線」,由於地勢險峻,走聖稜線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走在聖稜線上,往兩側眺望是大片的綠海,是大甲溪、大安溪、頭前溪以及淡水河的集水區,是我們台灣生命的泉源。雪霸國家公園由於可及性不高,外在因素影響較少,所以原始林保存度高,區內76%是天然林,18%是人造林,其餘是草地或農墾、遊憩地。林相豐富,包括:低海拔闊葉林、中海拔闊葉針葉林,以及高海拔的針葉林,區內有1,135種維管束植物,505種的特有種,還有大片的高大檜木、台灣衫、冷杉、鐵杉等著名樹種,各種林相裡還有許多附生及寄生植物,有的在樹冠、有的在樹幹,很多在地面或地下,其間有其他灌叢、蕨類,還有眾多的動物及昆蟲等,它們之間互相依存,是一個「生命之網」。

《聖稜樹冠》紀錄片截圖

《聖稜樹冠》紀錄片截圖之二△《聖稜樹冠》紀錄片(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雪見樹冠平台△雪見樹冠平台(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雪霸除了雄偉的景觀及繁茂的森林外,還有許多冰河時期存活下來的孑遺動植物,最著名的是昆欄樹,以及櫻花鉤吻鮭,牠是經過數十萬年的環境變遷只能留在陸地溪流存活,目前只有武陵七家灣溪還有牠的蹤跡,數量極少,不過數百條,雪霸國家公園管理單位正積極復育中,是雪霸的明星物種。

遠眺大霸尖山(張隆盛攝)△遠眺大霸尖山。(攝影/張隆盛)

  國家公園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生態保育,在保育的大前提下,得進行學術研究、教育,以及一定程度的遊憩功能。雪霸國家公園成立以來,除了自行做資源調查研究之外,也與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合作,出版許多專書及生態教育的資料,供各界參考。2013年開始,建造樹冠層步道,增加生態研究層面及完整性。2019年1月出版的《聖稜樹冠》紀錄片,是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以簡要輕鬆的方式介紹雪霸森林樹冠層的生態,圖、文、說兼具,並綜合雪霸的生態,融入泰雅人文資源特色,運用空拍、縮時攝影等技術,畫面精緻、說明緊湊,讓各界清楚了解樹冠層的生態意義,進而呼籲保護我們所擁有的。我推薦它!


聖稜樹冠 3分鐘版(資料來源:雪霸國家公園

│延伸閱讀│
1.劉國信著,《聖稜雪見-原民古道共雲遊
2. 劉思沂,潘美玲,吳雲天,張志湧著,《聖稜-雪山的脊樑

a
張隆盛
1940年出生,台中人,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研究都市與區域計畫。歷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經建會副主任、行政院環保署署長。目前任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與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於內政部營建署署長任內曾大力推動設置國家公園,於經建會任職時期推動都市更新相關條例的立法。足跡遍布世界六大洲,多次前往北極與南極考察,致力推動環境教育與關懷極地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