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找好活動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活動時間:2019/10/05 ~ 2020/02/09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由台灣藝術家許家維和來自新加坡的何子彥所共同擔綱策劃工作。展覽將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題,兩位策展人以一幅概念矩陣圖作為其策展概念的思考模型,企圖探索當代藝術家如何對亞洲地區政治、歷史、經濟層面的人文議題以及科技議題進行重新解讀,並透過非人視野打破主流敘事以開啟更多的想像與討論,進而將亞洲諸多關乎政治與歷史的意識形態詮釋框架進行鬆綁。

展名當中的「異人」靈感來自日本古語「稀人」(marebito),此概念由日本民族學學者折口信夫(1887–1953)所提出,原意指的是帶著禮物,遠道來訪的神明。這些訪問通常發生在特殊場合,與這樣一種超脫的存在相遇總是不可思議,如果能以恰當的方式回應 – 如儀式和慶典,他們將賜予知識和智慧當作禮物。

我們以「稀人」延伸而來的「異人」指涉眾多的「他者」 – 不只是靈體與神,還有薩滿、異國商人、移民、少數民族、殖民者、走私者、黨羽、間諜和叛徒等。於我們而言,異人是一個中介者,是我們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管道。透過與異人相遇,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我、所在之社會,甚至是物種的界限。這是來自異人的禮物,而有些禮物是很難得的。

展名中的「山」和「海」,我們腦海浮現了「贊米亞」和「蘇祿海」。贊米亞如美國人類學家詹姆斯.史考特(James C. Scott)所描述,指的是越南中部高地至印度東北這一片海拔300公尺以上的廣大高地範圍。贊米亞的高海拔和崎嶇地形構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使此區難以被圍繞它的平地國家所控制,從而成為各種逃避國家者的庇護所,例如少數民族、被遺忘的戰爭游擊隊和毒梟。蘇祿海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之間的邊緣海,南部與婆羅洲接壤,北部則是錯綜複雜的菲律賓群島。除了歷史悠久的海上貿易,蘇祿海也充斥著抓捕奴隸與海盜行為等活動,如今已成為恐怖組織活動的舞台。

高地贊米亞和低地蘇祿海構成一股垂直的力量,拉扯著平地國家的根基。為了想像這個力場可能的樣貌,我們製作了一個圖表,成為此次展覽的概念藍圖。

展覽的概念藍圖

圖中的另一股垂直力量是從對流層的「雲端」延伸到地殼深處的「礦物」,同時我們也想到稀土元素,從地表下提取,再昇華為數位雲端。透過雲端和礦物所開啟的非人視野,展開的是超越人類尺度的時空觀。在籌備這次展覽的過程中,從思考人與非人的糾葛,進而引發的其中一項核心問題是:如何在這些關注點中,再次思考亞洲未曾完成的解殖計畫?

現在,我們暫時將圖表中心的空間命名為「空無」,虛無或空的概念讓人回想起亞洲一些弘大思想體系的基礎,雖然這個空間的可塑性使其容易受到政治性的(不當)挪用,但是在今日,動盪的地緣政治,不斷發生的技術革命和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之際,現有的道德和政治坐標並不足以描繪我們的世界,我們似乎陷入了另一種的空無。在這樣的情勢下,重新思考亞洲思想體系中的「空無」或許有所幫助,「空無」不只是缺乏,也不只是缺席,而是創生可能性的場所。這也為展覽帶來下一個問題:如何創造性地思考「空無」,以及如何在「空無」中創造性地思考。

這個圖表既不是理論模型也不是故事線,它是我們製造出來的工具,是一個讓藝術家、研究者和合作者的作品與想法能夠棲息的舞台。展覽呈現四個相互關聯的章節:一樓的第一展區(102展覽室)和第二展區(103到108展覽室)所匯集的作品,體現了人的歷史與山、海、雲、礦之間複雜的交會。在二樓第三展區(202展覽室)的作品著眼於那些受非人驅力而超越既有認同框架的人。第四展區(203到205展覽室)的作品包括人與物的變形與轉換。交織著這四個章節的是展場中的四個“註腳”,這是一些思想和筆記的集合,不僅為藝術作品提供了可能的脈絡和潛台詞,也開放其他可能的思考路徑

我們或許無法為亞洲目前面臨的許多緊迫問題提供答案,但我們希望透過這次亞洲雙年展的呈現,試著將既有的詮釋框架鬆綁,讓亞洲內部的議題重新置入新的關係鏈結之中,從而擴大了應對的可能性。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展覽名稱: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展覽日期:2019年10月05日(六)至2020年02月09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廳、102-108展覽室、美術街、202 -205展覽室

本展官網:https://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9/

圖文轉載自「國立台灣美術館

相關出版品: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精裝)>>來自山與海的異人—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精裝)

國美4.0建築事件簿>>國美4.0建築事件簿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