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以「框架」跳脫框架:淺析《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上稿時間:2022/04/02   
撰稿人:蘇善 
【書評】以「框架」跳脫框架:淺析《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作家蘇善帶領大家閱讀繪本《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文/蘇善

   從書名探入,《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混搭多個敘事元素,亦即:博物館做為場景、藉著奇案請神送鬼以出入虛實、以筆記宣告非正式文件卻又安插諸多資料,而「娃娃」乃敘事主角,承載著複雜的詮釋符碼,涉及性別、身分與認同,另在延伸的朗讀影片中,臺語翻譯「尪仔」則又多了「魁儡」之喻,直指主體與從屬。

  博物館陳列人物在夜間復活的情節令人聯想到2006年改編自英文繪本The Night at the Museum的喜劇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但《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的氛圍沉重許多,如果先翻到末尾的「女性書寫與時代影像特展」海報便可確認相關角色,包括:女鬼娃娃、女巫娃娃、詩人娃娃、記者娃娃、主編娃娃、社運娃娃、彩虹娃娃,此書透過記者娃娃的視角來描述(圖一),從突發事件之初,以童話常見的「反覆三次」模式來推演劇情,陸續登場的角色,雖未命名,但透過「便利貼」(post-it note)的著作摘句,或標明或暗示,每個娃娃可謂戲份相當且缺一不可,旁述與對話交雜的敘事因選角而具體,鬆散的筆記也因選角變得紮實而豐富。整體而言,本書看似運用「框架故事」(frame story的技巧,實乃高張懸疑,一則概括以凸顯選角背後的生命時空,一則「以一表多」微縮性別平權的發展進程,對於讀者來說,若欲抽絲,必須岔眼閱讀頁面角落的文字,若要剝繭,非得分心思索前後不可。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繪本內頁之一

(圖一)

 

  上述幾項敘事元素屬於「內容」(content)範疇,「繪本」則為表現形式(form),為了配合多層次的文字資料,圖像訴求統一、簡單但有變化,首先,封面與封底的「影」像互相呼應,一向驚嚇兒童的奇案乃轉移焦點,黃絲帶也改變了氛圍,低彩度的黃藍對比,讓日夜有別,用於人物造型,鮮明而優雅,用於動線與背景,時而融合時而區隔。

  敘事從蝴蝶頁、書名頁就開始佈展,其後內頁幾乎以跨頁呈現,抽離自身背景的娃娃被重新安置在這個筆記時空上,由於色調柔和,圖像中事發時間與查訪空間的轉換未見矛盾,處處線條與剪影代表歲月流轉,譬如內頁第十六組跨頁(圖二),文字編排在下半部,上半部的娃娃們隱去頭像,但見奔跑姿態,意味時代更迭之下,還有更多「娃娃」承受類似的生命經驗,未來也將如此。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繪本內頁之二

(圖二)

  搜、藏、展、示乃博物館功能,博物館內,所有物件都是語彙,其背後的時間與空間也是,或被切割或被並置,表現方式亦然,《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可以視作紙上博物館,也可以濃縮成一次特展,依循主題,圖文並陳。扣回書冊,混搭敘事的設計也是名副其實的「筆記」,亦即:提供線索但不提供「標準答案」,是故,蝴蝶頁上帶領讀者一起看展(探入敘事)的人物背影,在最後一頁露了臉,並且擺出疑惑表情,這一幕,除了瞬間把敘事時空拉回讀者近身,也在力邀讀者再扮「記者」,何不尋找更多資料,親自踏進「女字」時空。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五南書店→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相關書籍

a
蘇善
兒童文學碩士,英文所文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翰林國語科編撰委員(首冊至第十二冊),兒童文學作家、詩人,作品曾獲金鼎獎與多項文學獎,持續閱讀與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