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

【書籍試閱】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

【書籍試閱】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
看見醫藥市場背後的無形之手
揭露隱身在醫學管理背後的幽靈
 
  大藥廠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它的無形之手伸入研究機構、論文發表規劃師、醫院關鍵意見領袖,甚至是醫學期刊編輯與病患權益倡議組織。
 
  希斯蒙都從「知識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藥廠如何介入當代醫學,掌握研究與發表的遊戲規則,在背後控制醫藥知識的生產線;以製藥產業及其代理人作為研究主題,探討他們是如何試圖形塑與傳播對自己有價值的醫學知識。希斯蒙都具體指出大型藥廠是如何拉攏為病患吟唱希望的「海妖」、驅使批鬥吹哨者的「巨魔」,並操控為藥廠喉舌的「殭屍」們。這些被幽靈左右的代理人,共同拼湊了藥廠與醫學知識共舞的圖景。
 
  本書透過對藥廠與從業人員的訪查,追蹤了藥物知識與資訊的傳遞途徑——從臨床研究中抽取想要的數據,再找醫師意見領袖掛名發表論文,並透過多重的學術與行銷活動,進而影響醫師、消費者對藥物與治療方式的認知。希斯蒙都在本書中提出「裝配行銷」(assemblage marketing)的概念,描繪藥廠如何打造強大的代理人隊伍,組裝出有利於製藥產業的醫療市場,合理化購買藥品的興趣與行為。
 
  大藥廠猶如盤據在醫學專業背後的幽靈,它的無形之手形塑了醫藥市場的潛規則。
 
  ・專家導讀
 
  當堅不可摧的論文竟是搭配產品的造勢文宣,研究與利益亦步亦趨時,我們看到《醫藥幽靈》的反省力道──它質疑所有以追求真理為名,操弄知識的生產體制。因此不光生醫製藥,只要市場夠大,產品有利可圖,任何產業都難逃「無形之手」的掌控。──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遵循法規與實證醫學因而成為當代醫藥市場的重要特徵。然而,即使藥廠依據法規進行臨床試驗開發藥物,並據實以科學數據行銷給醫師,就真的毫無疑慮,不致衍生任何惡意誤導或欺瞞的風險嗎?希斯蒙都的《醫藥幽靈》就對這個看來講究科學證據、又受監管的醫藥市場做出了重要的提醒。──王業翰/病理專科醫師、本書譯者
 
本書特色
 
  1. 研究跨國藥廠打造醫療知識的策略、方法及影響。
  2. 揭露醫學論文掛名發表流程、大藥廠管理醫界關鍵意見領袖的方式。
  3. 鼓舞病患與醫師掙脫藥廠掌控,提出七點挑戰製藥產業的改革措施。
 
作者簡介
 
瑟吉歐‧希斯蒙都 Sergio Sismondo
 
  加拿大皇后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著名STS研究學者,近年致力於探討製藥產業的發展與部署如何對臨床研究產生影響,並聚焦於行銷與科學的交會點。著有《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無迷思之科學:論建構、實在與社會知識》(Science Without Myth:On Constructions, Reality, and Social Knowledge)等書。
 
譯者簡介
 
王業翰
 
  病理專科醫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癌症基因檢測公司,亦就讀於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政策與法律組博士班。關注精準醫學的科技與社會議題,研究主題臨床試驗聚焦於藥物與醫材的臨床試驗與開發、以及基因檢測的管制與應用。
 
林士堯
 
  臺北人,病理專科醫師,譯有《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與當代醫療的糾葛》、《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共同譯者)。
 
陳禹安
 
  1993年出生於基隆。畢業於國立長庚大學醫學系、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目前為內科住院醫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醫療的社會研究、醫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
 
陳柏勳
 
  中西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前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醫師,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中心博士候選人,關注傳統醫藥與現代社會的互動。
 
廖偉翔
 
  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政治系輔系。波士頓大學健康服務研究碩士。譯有《兩種心靈》等書。現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張雅億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中英筆譯組畢業,現專事翻譯。譯有《設計大師語錄》、《電影大師語錄》、《料理世界史》、《自然的祕密絮語》等書。
 
目錄
 
導讀:神鬼生醫的考古手冊──郭文華
譯者序:觀看醫學發展前緣的反思──王業翰
中文版序
 
Ⅰ 藥物行銷的權力與知識
藥廠的介入
醫學的知識經濟
製藥產業的無形之手
行銷的廣闊視角
形塑病患與疾病
本書的資料來源
尾奏:美國的噩夢
 
Ⅱ 開採來自健康邊緣的數據
昂貴研究的興起
製藥產業對醫學研究的嵌入
人人都是血之書
結論
 
Ⅲ 體制內的幽靈:發表規劃的入門課
三道謎題
藥廠論文的背後幽靈
發表規劃入門/基礎:圈內人的觀點
手稿範本(Ⅰ)
按表操課
製造大量研究
行銷
調解而來的知識
手稿範本(Ⅱ)
結論
 
Ⅳ 鬼屋裡的主與客
大開門戶的醫學期刊
意見一致的出版社
制定規則:誰能當作者?
召喚作者
作者是否應該擁有取得數據的權限?
結論
 
Ⅴ 著魔:打造與管理關鍵意見領袖
完美的關鍵意見領袖
醫師關鍵意見領袖
研究者關鍵意見領袖
管理關鍵意見領袖
設法辯護
結論:創造關鍵意見領袖
 
Ⅵ 消耗與約束能動性
第一節:改變習慣
第二節:配合度的問題
 
Ⅶ 希望的海妖、憤怒的巨魔,以及其他大聲疾呼的影武者
在食品藥物管理局裡一次令人滿意的交手
利用病友權益倡議組織
傳播希望的同盟
同溫層中的公共關係
推廣疾病與治療
結論:安排病患倡議者的合唱
 
Ⅷ 總結:藥毒一體的幽魂
裝配行銷與企業假面
幽靈管理下的誠信
掙脫掌控
致謝
註釋
 
書籍試閱
 
中文版序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為這本書的中文版撰寫一篇序言。幾年前,我在臺北和臺中演講了本書中的幾篇核心章節,非常感謝那些正面的反應與回饋。我推測當年來臺學術之旅的輾轉流傳,促成了本書今天能被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機緣。不論如何,我都很高興我的研究、觀點與理論能被中文世界的讀者所認識。
 
  這本書是關於藥廠如何為了自身利益採取行動以形塑醫學的樣貌。在我的研究中,我收集了藥業人士為藥廠工作的描述,我的研究關注了建立藥物價值的臨床試驗、醫藥科學期刊的論文發表,以及對研究者與醫師們的講演,再到業務的銷售與遊說工作。我將這些敘述放在一起,拼湊成了一幅藥廠與醫藥知識共舞的大圖像。
 
  本書的研究是在北美與歐洲所完成,然而就最普遍的層面而言,我提出的解釋可以適用在現今所有高收益的藥品市場。雖然我論述中的某些特定元素在某些地區會更為常見──即使在北美與歐洲也是如此;而亞洲的情況大同小異,我相信這幅寬廣的圖像也能適用於臺灣、日本或南韓的藥品市場,即使部分細節可能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注意市占率,幾乎所有臺灣前幾大的藥廠都是跨國公司,也是本書主要討論的藥廠類型,而更本土的藥廠同樣也是盡可能地在採用跨國藥廠的策略。
 
  本書關注的並非構成知識的個別元素及其合理性,而是在述寫那些形塑整個知識生產、流動與消費場域的推力。傳統而言,研究商品的生產、流動與消費主要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因此這本書研究的是知識的政治經濟學。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觀點看起來相當奇怪,但我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觀點。這本書的學術貢獻之一就是在展現這些價值。我們可以把知識當作「擬物」(quasi-object),而後便可以探究其在一個彼此競爭的複雜世界中的定位與移動。
 
  這篇序言寫於COVID-19 流行的一年半後。時至今日, 全世界對於COVID-19 這種病及其治療仍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觀點是由一些力量分進合擊地在推廣。舉例來說,每一個擁有優良疫苗的大藥廠都能純熟地運用媒體來標榜自家的疫苗是最有效的;著名的醫藥研究者也會發出聲明,直接或間接地支持特定的疫苗;二○二○年末時也能看到龍爭虎鬥的各家疫苗透過新聞稿公布臨床試驗的部分結果。而在充滿政治角力與地緣政治的環境下,為了建立政府協調的優先權和優勢,政府也就順勢以此為其採購決策和防疫措施進行辯護。是故,我們對於這些疫苗的信念其實是被某些有力的行動者所裝填並推動。為了了解這一切,我們才需要研究這種知識的政治經濟學。
 
  根據我在本書中的說明,相較於對知識的影響與控制,對於特定醫學宣稱是否正確的問題並非重點。個別在特定醫藥議題有重要利益的藥廠有能力影響知識甚鉅,使得他們偏好的科學證據變得顯而易見。他們的能力足以形成霸權掌控我們對特定疾病、症狀、治療選擇與軌跡,以及對副作用的認知。借助其能支配的龐大資源,藥廠在醫藥知識的政治經濟學裡占有顯而易見的地位。然而藥廠對於藥物知識的供給不是為了創造廣大人類的利益,而只是為了增加利潤。也因此,我們可能不需要探問支持或反對特定藥物知識的證據,反而是要注意能創造並推廣知識的這個權力結構,他們把權力集中在非常少數的行動者,這樣一來,將會導致非常褊狹的關注取向。
 
  而當一個知識體系大量地失去其誠信,也就無法再被期待能提供任何可信任的知識。我們可以稱其為「認識論崩壞」(epistemic corruption),認識論崩壞的發生時常是因為一個體系受到利益攏絡導致與其核心價值相抵觸所致。崩壞的體系會為特定的利益所服務,而不再是為了追求公共的利益(或至少是比較廣泛普世的利益)。現在已有很多證據表明藥廠的介入會腐化醫學科學。
 
  在藥界,我們能看到一些認識論崩壞最純粹、最成功的案例。不過其實在任何領域,只要有強而有力的行動者足以影響知識的政治經濟學,就會出現類似的傾向。化學工廠能夠形塑環境毒物學,食品工廠可以影響營養學,還有石化公司也出力形塑氣候變遷的公共知識。近幾十年間,一些媒體集團和政治團體幾乎融為一體,也改變了政治的樣貌。而在知識的政治經濟學中,無庸置疑的,政府當然也是最有力的參與者。在這所有的案例中,我們應該時常自問──為什麼會知道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我希望這本書能鼓勵大家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想要感謝王業翰醫師,謝謝他對於這本書的興趣以及對中文譯本的付出,還有我們曾經有過的那些對話。王醫師找了許多朋友一起協助本書的翻譯工作,他們是廖偉翔醫師、陳禹安醫師、陳柏勳醫師、林士堯醫師和張雅億女士。我也想感謝許多協助促成這本書出版的人,尤其是我的朋友郭文華教授、出版社的執行主編程惠芳女士以及編輯陳建安先生。
 
瑟吉歐‧ 希斯蒙都
二○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