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社會的文化符號關係學
寺廟(常民生活中心)緣於居民對自然萬物(神)的敬畏與信仰,形成自然滙聚的公共場域,是人與神的交會場域,也是人與人的聚會場域,在沒有現代「博物館」名詞出現前,社區生活圈已然存在著類此的集物場域,有集體意識的集物,有脈絡排比、知識與技術體現的集物、居民集資敬獻的集物。
本次特展的以「寺廟」與「博物館」雙重空間概念作為締結《關係美學》的發生場域, 鏈結「聯繫與會面」、「約定與合作」、「面對與共活」三項關係美學特質,搭配寺廟空間、建築、工藝與職人四種「關係元素」,橋接臺灣民間信仰中發展出來的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廟會祭典、信仰習俗和建築裝飾五種民俗所形成的「關係工藝」為媒質,體現寺廟的生活場域精神(Genius Loci)。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是一座動態、有機、參與式的博物館,以信仰為節點,廟宇、信物、信士、供奉與被供奉、供養與被供養者皆為博物館的內容;同時訴求臺灣民俗工藝圖層點位與路徑連結、民俗工藝基因庫(職人及其精神、知識、技術、取材、文化符號等)的累積建構、民俗工藝知識學的啓動,關係的建立尚包括社群的連結、知識的連結、民俗工藝生態圈的環抱。寺廟以工藝的物業(修復概念)、工藝的信仰賦權(創意加值)回應當代,面對自然環境的反思,人神的溝通媒介因應改變,例如以米代金、環保鞭炮等;面對社會人口的變遷,過去交陪娛樂的場域變成社服中心……,服膺集體信仰的創生(Create)與再生(Recycle),既累積文化內容資產,也面向未來的當代創新。
活動日期:2022年12月23日(五)~2023年3月12日(日)
展覽日期:每周一,每周三至周五 09:00 – 18 :00、每周六至周日 09:00 – 19 :00
活動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二展覽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圖文轉載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另開視窗)
相關出版品:
>>延續與變遷: 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精裝)(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