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跨越社會隔閡的宗教文化,臺灣與宗教世俗化的橋樑──以社會學觀點解讀

 上稿時間:2023/02/20   
撰稿人:李忠達     編撰:李忠達
【書評】跨越社會隔閡的宗教文化,臺灣與宗教世俗化的橋樑──以社會學觀點解讀

宗教不僅是個人信仰,也是某個社會群體特質的展現;臺灣巧妙地成為宗教混合的大熔爐。獨有的文化、社會環境消弭了宗教的刻板印象,或者說,臺灣早已跨越了國際的宗教現象。

文/李忠達

每隔一段時間,學術界都需要為自己做一次大型的回顧和檢討,一方面把自己在這幾年所做的工作和成果整理出來,另一方面也要反省這段期間研究工作採用的方法,針對眼下的新情況做滾動式的修正。《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就是這樣一部由國內最具充沛研究能量的專家執筆,通盤回顧宗教社會學成績的作品。

宗教研究相對於其他學門來說,一直是個比較不受待見的知識領域。對於許多一般民眾,以及一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來說,宗教信仰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裡面充滿靈異和不可證偽的成分,很少能用嚴肅認真的角度著手探究。不過,臺灣不僅有極其豐沛的宗教活力,更由於位居跨國經貿文化的樞紐地帶,匯聚大量來自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多元宗教,實際上是考察現代社會變遷和宗教轉型現象的一塊寶地。臺灣的學術界在自身宗教現象的探索上,也早已累積出數十年不容國際忽視的成績。對自身的研究做出具批判性的反思和整理,對一般民眾和專家學者來說,都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臺灣宗教的相關研究書籍固然汗牛充棟,但是由於本書是以社會學為主要軸心,因此關懷的焦點比較著重在宗教與社會群體之間互動的現象上。比如宗教發展與政治權威的關係、宗教與民族身分認同之間的糾結,現代社會世俗化潮流對宗教造成何種影響、跨國移民如何在異地對自身的信仰做出調適和創新、原本具有比較濃厚的本土性宗教如何透過全球化的趨勢向全世界開闢傳教之路……等等議題。

相較之下,本書回顧的範圍內反而比較少出現宗教研究中相當常見的一些主題,比如不同宗教的歷史演變、各宗教的神學與哲學理論分析、宗教聖典的文獻考證和重新詮釋、宗教藝術與美學的表現,或者宗教參與者個人的靈感故事和神祕經驗等等。

一般讀者如果不熟悉社會學的關懷課題和研究方法,很容易對本書闡述的內容和語言感到陌生。而且不可諱言的是,社會學研究經常涉及大量的理論和專業術語,尤其本書又在做大型的回顧工程,對一般讀者來說必定是一道非常高的閱讀門檻。但是對於專業領域的學者來說,能夠參考不同學科領域的整理和反省,不只能快速吸收過去多年來累積起來的豐富知識,還能在比較中重新認識自身研究方法的特質,並且做出革新和改良,可以說是在知性上相當珍貴而新鮮的刺激。

本書整理出不少當代臺灣宗教特別有趣的現象和議題,由於書評中很難全部都討論到,以下筆者便根據個人閱讀的經驗,針對不同宗教的部分各自舉出幾個例子來談。首先是社會大眾也相當熟悉的佛教方面,過去的學術界已經釐清佛教在臺灣經歷早期的「齋教」、日治時期的皇民化、戰後佛教的中國化,都與政治上的殖民與去殖民難以切割。進入80年代後,「人間佛教」成為發展最快、影響力最大的佛教現象,但同時南傳、藏傳佛教和其他大眾修行運動的勃興,昭示出臺灣佛教版圖、傳播模式和修行實踐在全球化時代的重組現象。更值得令人思考的是,佛教能不能刺激出公民社會的意識,在世俗化的潮流中到底會走向何方?

道教方面,由於複雜而深奧的道教科儀高度倚賴專業道士來舉辦,一般民眾儘管保持參與的舊慣,但總是對儀式中企圖展現的宇宙觀和鬼神世界難以索解。奇妙的是,臺灣的民眾仍然會為了獲得神明靈驗而願意請道士來舉行科儀,不能不說是一種奢侈財的消費。學界為了解釋這種現象,提出「替代性參與」的理論,解釋何以科儀道教仍然發揮主導民眾宗教生活、凝聚集體意識的功能。另外,在過去數百年的歷史中,道教的組織形式趨向地方廟宇轉變,這使得科儀道教深入民間,與民間信仰發展出難以切割的密切關聯,這使得道教與法教的宗教功能、社會階層和身分認同上,都有既相似又殊異的競合關係。只是極度倚賴儀式專家的道教,在現代臺灣社會中比較難以應對個人靈性修持的需要,因此形成未來發展上的隱憂。

基督宗教或許是臺灣宗教研究中,最「被過度研究」的領域。早期學者關心的焦點是基督宗教如何本土化,回應不同文化背景的政治、社會處境。但是隨著基督宗教被接受為臺灣宗教的一部分,這項議題逐漸失去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過去經常被視為異端的邊緣團體的發展,如長老教會等在政治和公共議題上抗拒政治威權、推動民主化和社會運動的現代功能。不過,基督宗教的發展和國際局勢密不可分,臺灣在2010年後出現「基督教重返公領域」的態勢,包括「挺家庭」的保守勢力崛起,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各種議題論述相互關聯。中國因素的影響力,也是觀察未來基督宗教趨向不能忽略的一環。

至於占據將近五成臺灣人宗教認同的民間信仰,則因為變化性太高,同時缺乏系統性的組織、儀式與神學系統,始終是研究上最富挑戰性但又最有潛力的部分。書中提供為數眾多的理論,都是過去學界開創出來、能刷新我們認知的觀念。像是從象徵性來解釋民間信仰運作邏輯的「轉喻」詮釋觀,用來解釋民間信仰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權力的文化叢結」,民間利用非正統儀式來建構出閩南人與外省人差異的「認同問題」,展現地方公共性的「祭祀圈」、「信仰圈」、「大型地方性」理論,用「再生產機制」來解釋靈力和進香的概念,還有二十一世紀民間信仰「去地域化」和宗教實踐「身體化」的現象。這些如百花齊放的理論,在在顯示出民間信仰研究的創新性極強,也是最富有臺灣特色的知識領域。

接著再把目光放到全球化的跨國場域,回顧印尼的孔教、東南亞的先天道和德教,看這些宗教信仰遷移到新環境後成為少數族群,要如何面對政治權威的管制,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間,進而為華人代言,並同時維繫與其他主流族群之間的關係。另外,一貫道在擺脫邪教的污名之後,走向國際對萬國傳道。他是如何發展出三種敘述自身歷史的起源故事,如何因應東南亞、北美洲、非洲和歐洲迥異的宗教和文化環境調整理論和儀式,吸引到華人以外的多個族群?最後,臺灣為什麼成為中國、泰緬、東南亞和伊斯蘭中土穆斯林匯聚的一個核心,而離散的穆斯林社群如何在異國打造自身的宗教空間?

宗教不只是牽涉到個人的信仰選擇,它同時是所有人類社會群體特質的一種表現。當我們把眼光從微觀的個人層次向外展開,才有機會看到臺灣如此豐富多元的社會現象,原來都千絲萬縷的涉及到宗教的因素。專業讀者想必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本書作者群在整頓過去研究成績上的用心,以及對研究方法充滿批判態度的反省精神,在吸收知識之餘幫助自己拓寬研究的場域。一般讀者若不怕學術語言的艱澀,也可以趁機打開眼界,看到臺灣這塊土地涵蘊著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宗教資源,藉著宗教的媒介關懷平常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群體,並且重新認識許多意義早已超出臺灣甚至跨越國際的宗教現象。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李忠達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在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科技部「跨域永續大地創生-彰化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共同主持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易經、宋明理學、道教內丹和禪宗思想。著有《藥地炮莊校注》、《仙人指路-10個故事帶你進入道教的神秘世界》,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