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愛與奉獻—他們與土地的故事:臺南歷史名人誌—宗教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書籍試閱】愛與奉獻—他們與土地的故事:臺南歷史名人誌—宗教類【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十一輯】

本書收錄的宗教類臺南歷史名人,涵蓋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他們不分國籍、本國人或外國人,不只在宗教信仰上堅定付出,也為臺灣的醫療、教育、民主自由等,奉獻自己最菁華的歲月,甚至性命。

  爬梳相關文獻資料以及走訪他們的足跡過程中,筆者除了感動之外,也對臺灣以及臺南的宗教文化歷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於,目前獲列宗教類臺南歷史名人者,以基督教長老教會居多,這當中又以醫療宣教影響最為深遠。醫療是19世紀基督教宣教士打破與臺灣人隔閡的重要媒介,1865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士馬雅各在臺南成立醫館,以醫療為主、宣教為輔,將現代化的西式醫療帶來臺灣。

  2020年及2021年,全球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2021年5月19日至7月26日國內因爆發本土疫情而進入三級疫情警戒,臺灣在防疫因應上因表現出色,受到國際矚目。此際正值筆耕馬雅各等歷史名人對這塊土地的貢獻,他們的精神彷彿跨越時空,在文章裡鮮活了起來。

  本書收錄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截至2021年9月為止,已登錄的19位宗教類臺南市歷史名人,有些耳熟能詳,有些過去甚少被提及,但他們不分國籍,對臺灣的無私奉獻,迄今仍留下影響。

  臺灣氣候炎熱,早期生活環境及衛生條件不佳,外國宣教士放棄在母國的舒適生活與發展,來臺必須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還要應對臺灣民眾排外的情緒甚至攻擊,他們在帶領臺灣人認識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同時,也透過醫療及教育,為臺灣帶來改變。

推薦語

  【市長推薦文】
  馬雅各醫生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傳教士,同時也有著醫師的身分,在當時的臺灣府看西街設立了臺灣第一間西式醫院。馬雅各醫生曾經說過:「我相信傳道是隨在藥丸和外科刀剪之後的。一個病人痊癒時,正是向他傳福音的好機會。」經歷過不同政權治理的臺南有著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許多傳教士在宣教同時,也在醫療、運動、教育等各方面為臺南市民付出行動,透過本書,希望能讓現代的人們一窺他們堅定的信念與貢獻。臺南市市長黃偉哲

  【局長推薦文】
  無論甚麼宗教,在遇到問題時都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讓人能夠堅定意志,前往未知的環境,甚至幫助他人。《愛與奉獻—他們與土地的故事》收錄臺南地區自17世紀以來不同宗教的知名人物,他們不分你我,堅定付出,除了傳教之外,更在醫療以及教育等多樣領域上獻出時間與淚水,為臺灣帶來許多幫助。希望人們在閱讀此書同時,能感受到那份超越國籍、血統、語言,以及宗教本身的信念,將這些傳教士們留在這座城市的愛與關懷流傳下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

作者簡介

劉裕倫

  1970年代出生,臺南市人,從事媒體工作逾20年。著有《臺南山區生態旅遊與生態農場》(合著)、《生活創意家—打造南瀛工藝之美》(合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外國宣教士
第一章 西方醫療先行者
第一節 馬雅各,為臺灣引進醫療的先驅
附傳 萬巴德,熱帶醫學之父
第二節 孫理蓮,病弱者的母親
第三節 林澄輝與林鄧璐德,漢生病患的救星
第二章 現代教育先驅  
第一節 甘為霖,臺灣視障教育之父
第二節 巴克禮,和平使者與臺灣現代化教育先驅
第三節 宋忠堅,和平使者/宋伊莉莎白,臺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師
第四節 萬榮華,引進足球運動的萬能校長
第五節 朱約安與文安,南臺灣女子教育推動者
第六節 甘惠忠,永遠的神父爺爺

第二篇 本地傳道人
第一章 基督教
第一節 高長,長老教會的火戰車
第二節 高俊明,人權牧師
第二節 黃彰輝,毋甘願的神學院長
第三節 李幫助,臺灣第一位女牧師
第二章 佛教與民間信仰
第一節 陳榮盛,國寶級道長
第二節 高執德,臺灣僧伽教育與佛教改革者

結語
附表1 本書歷史名人重要獲獎與榮譽(表格)
附表2 本書歷史名人足跡與空間資訊(表格)
附表3 本書歷史名人年表
附表4 臺南市宗教類歷史名人登錄時間表
附表5 本書歷史名人抵臺或出生時間對照表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書籍試閱

  在新樓醫院一樓門診大廳的馬雅各醫學紀念館展示文物裡,有一撮金髮,那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派駐臺灣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在遠渡重洋來臺之前,送給未婚妻Mary Anne Goodall的信物。那撮金髮象徵兩人的愛情忠貞不渝,也代表著馬雅各為信仰奉獻的決心。

  馬雅各將西方現代醫療引進臺灣,創設了臺灣首間西式醫院。他高超的醫術,成為傳教的最佳媒介,進一步帶給臺灣教會和醫療發展深遠的影響。曲折的是,他第一次在臺南府城的醫療傳教,僅短短23天就被迫離開,直到1868年(清同治7年)才又回到府城。

  馬雅各為長老教會在臺灣拓展宣教版圖,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19世紀,他曾分別與英國商人、冒險家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以及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徒步進入山區,向平埔原住民傳道。馬雅各也從「新港文書」得到靈感,推行白話字、翻譯白話字聖經,並曾捐贈一臺羅馬字拼音印刷機,催生臺灣第一家印刷廠及第一份報紙。
 
醫學院畢業高材生,成來臺醫療宣教第一人
 
  1836年3月18日,馬雅各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58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後,赴德國柏林、法國巴黎大學醫學院進修,曾在英國伯明罕醫院服務。1863年(清同治2年)8月,他放棄在英國的光明前途,告別剛訂婚不久的未婚妻,決心到福爾摩沙醫療宣教。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在美國試飛成功,21世紀的我們,若非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世界各國為了防疫暫時關閉邊境,只要買張機票,搭乘飛機不到1天的航程就能到達英國愛丁堡。

  但是馬雅各當年只能從英國坐上輪船,在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的年代 ,必須繞過南非好望角,橫渡印度洋,歷經140天的航行,於1863年(清同治2年)12月4日才抵達中國上海,並且為了來臺宣教,先在廈門學習語言。

  1865年(清同治4年)5月28日,馬雅各從廈門搭三桅帆船抵達打狗(今高雄市),6月16日開始在臺灣府看西街(今臺南市中西區仁愛街43號)設置醫館兼佈道所,這一天也成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紀念日。

  當時的臺南為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人口約7萬,看西街位在商業鼎盛的五條港區,附近就是繁華熱鬧的水仙宮一帶,馬雅各選擇在這裡做為長老教會在臺宣教的第一個據點,以醫療為主、傳道為輔。


  那個時候的臺灣府是什麼樣貌?根據蘇格蘭攝影家湯姆生對1875年臺灣府的描述:城內土地方圓約8公里,有大量的田野和菜園,可以看到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的碉堡遺跡,還有長滿古樹和高大竹林的公園。近郊有無數小徑交錯在並列的仙人掌間,也可以看到成排的竹子,臺灣府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刑場。

  看西街醫館分為前棟及後棟,馬雅各將前棟做為禮拜堂、後棟設醫館,門前就是人來人往的街道,當時西方宗教對於臺灣人來說仍相當陌生,馬雅各和助手每次講道,門口常會擠滿許多好奇觀看的民眾。他的醫術精湛,每天平均約有50人來求醫,但樹大招風,不久就引來流言攻擊,謠傳他「取人心肝、挖人眼睛製作鴉片」,由於民眾對西醫的不了解以及排外情結,馬雅各走在路上時也常遭人丟石頭、謾罵。

首次進駐府城,23天即被迫離開

  馬雅各到府城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在7月9日這天,醫館遭到民眾包圍抗議,被迫結束營運。馬雅各與助手一行人只好遷往旗後(今高雄市旗津區)。

  雖然在看西街短短23天就被迫離開,馬雅各第一次在臺南的宣教還是有收穫的。長老教會在臺灣的第一位本土信徒高長(1837-1912)就是在這段時間接觸到基督教。

  1865年(清同治4年)7月,馬雅各就在英國領事館所座落的旗後另起爐灶,設置醫館與禮拜堂,繼續醫療傳道的工作,隔年6月建造打狗禮拜堂(今旗後教會),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座正式的禮拜堂。

  馬雅各來臺之初,醫療宣教在漢人地區遭受挫折。1865年(清同治4年)11月,當他知道在安平海關任職的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要到今日的臺南市新市區、左鎮區岡林里一帶拜訪西拉雅族部落,立即表明要一同前往。這個決定也讓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宣教有了突破性進展,也才有今日左鎮區就有左鎮教會、岡林教會、澄山教會等逾百年歷史的教會。

立即訂購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