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以此為圓心而泛起的漣漪──《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

【書評】以此為圓心而泛起的漣漪──《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

「Gaya」是什麼?為何今日的族人依然遵從祂?我們試圖記錄、梳理這一個龐大的命題,替未來的計畫奠定研究基礎。希望透過不同聲音、知識、生命經驗與價值體系的交流,慢慢搭起一條條可能通往Gaya的甬道。

文/蘇達

臺灣的原住民有著相當繁複卻集中的特性,在看似殊異的文化符碼上,以一種拼貼的圖像集合成一大塊繽紛的南島容顏。所有乘著拋物線而降落在此座小島蔓延衍生的族群,以時代的跌宕與文化的角力勾勒出了輪廓,輪廓點點,連線之後成為了「生活在臺灣的人們」這個集合詞。正因為這個「們」字,讓這本書得以成立,成為了他族以非母語系統來細細咀嚼並品味的掌上資產。

泛泰雅族群的「Gaya」是一種精神象徵的身體實踐行為,在同一個空間領域裡以人類的語言被冠上了這樣的名詞,透過口語傳播及感知行徑的連結,一代又一代成為了那一塊特定空間的場域中眾人信仰的依歸。有別於現代人面對知識學習時慣用的思考方式,「Gaya」無法以字字鏗鏘的條文來解析祂的真義,祂沒有一定正確的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錯誤的條文撻伐,祂在老人家的口中,就是會以一種溫柔但堅韌的委婉告訴我們:「就是祖先告訴我們的正確的事。」

什麼事情?誰的祖先?不同的祖先怎麼面對這樣的事?不同的「們」怎麼面對「Gaya」的解讀?「Gaya」是特定族群的信仰?還是部落裡單純的一種律法?如果冒犯了會怎麼樣?不相信會怎麼樣?這些不帶惡意的咄咄探問,成為了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這個知識體系的開門見山。

即使我們都知道臺灣這座翠綠的寶島有著這麼多種不同的族群,但因著不理解而刀刀劈砍的問題,仍然是不帶惡意地一句一句劃在族人們溫柔的掌心上。流著的血滴進泥土,連結了祖靈,來告訴這個世界,原住民泛泰雅族群的Gaya,其實就連在你的腳底板上。

與其讓臺灣關心原住民的人們莫衷一是地揣測,我們不如將這些善意的志士兜集起來,以不同族群、不同背景、不同社經地位、不同人生背景的文化人士,共同聚集在部落裡,以身體實踐的方式來親身體驗「Gaya」的模樣與精髓。時間或長或短,但橫豎是體驗了,有體驗就有心得,有心得就有籌碼,籌碼堆疊成為了一篇篇美麗的藝術創作,希望為原住民的精神指標有所教育意味的傳播與傳承。

最終將每一位藝術家各自的解讀集結成冊,在這本書裡為「Gaya」穿上不同的彩衣,有的繽紛、有的赤裸,有的試圖委婉地理性,有的放入自身的感情。這些不同的「們」成就了自身對於文化詮釋的作品,冠上了名稱之後,作品就有了歸屬,屬於創作者本人,屬於編織而成的禮物,名為「藝術」的禮物。老人家們善意的微笑,遠遠地坐在天邊或是林裡,溫暖地說聲謝謝,謝謝你們的善意。

這本書讓我們得以在短短的時間內認識並理解了他族文化人士對於臺灣原民信仰的態度與剖析,幾乎人人都以各自的生命經驗來試圖細細拆剝並重新詮釋。所有的人都相聚在銅門部落,轉生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心,幻化成了一圈又一圈名為「Gaya」的小圈圈。圈圈有的飄揚,有的低飛,有的試圖延伸出其他形狀,有的找不到最後連接的那個終點。這麼多、這麼多的「們」造成的圓心,在部落的林間飄蕩,遠看發光一如螢火,抓著、抓著便形成了祖靈們看著我們的人間作品。

原住民的文化價值觀有別於漢人文化體系的梳理方式,乘載著俯仰於山林間的遠古知識,在沒有文字紀錄的足跡中,族人們以身體實踐的方式流傳了對生命狀態的精神認知,而這份認知並非宗教體系中的神靈感召,而是對天、地、靈、人、動物、植物、流動的時間、累積的歲月,甚至睜開眼睛到吸一口氣之間的秒數進程──那種和諧的狀態與全然擁有。「Gaya」在維基百科上的條文其實都是慣性的思維模式,當我們理解了原住民的生命狀態,便會發現「你必須要怎麼做,不然你會受到嚴懲」的信仰觀念,只是方便後來的人們便於理解而已。真正的「Gaya」就是一種心中安然的和諧與行為,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之間。

書中的文化藝術踏查,有著絕對善良的理性思維,從策展到執行都有完整的論述基礎,每一篇都可以成為小論文的基石,延伸後成為知識傳播的形狀。但「Gaya」本質並非實驗的對象,祂需要「活在裡面」方能有所領略,僅僅一週或一個月的體驗之旅會讓「Gaya」愈見模糊。但即使如此,觀者仍然能夠在文字紀錄的編輯中,看見這個被冠上名詞的「Gaya」在閱覽者心中留下的形象。

因此,形象一旦被自己勾勒出來,這個「到底什麼是Gaya?」的圓心起點就被建立了,轉眼間,我們都成為了泡泡,飄蕩在這個祖靈視角的Gaya畫面裡。畫面外的老人家每一尊都遠遠地坐在那裡,溫暖地對著我們微笑。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蘇達
鄒語:Soda Voyu,1981年生於臺灣臺北。臺灣原住民族鄒族人,全方位創作型藝人,影像演員、導演、編劇,馬拉松跑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藝術碩士。2018年獲得第50屆金鐘獎最佳男配角,2023年執導《怎麼可能我家的祖先是你家的鬼》,該劇本同時獲得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