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詩心如初:《黎明列車》開往全世界──《黎明列車:曾貴海詩集 The Dawn Train: Collected Poems of Tseng Kuei-hai》

 上稿時間:2024/06/28   
撰稿人:黃裕惠 
【書評】詩心如初:《黎明列車》開往全世界──《黎明列車:曾貴海詩集 The Dawn Train: Collected Poems of Tseng Kuei-hai》

《黎明列車:曾貴海詩集》英語與西語版翻譯出版,為重新整理精選台灣最具代表性當代詩人之一的曾貴海的132首詩作與世界對話。身為客籍作家,曾貴海不僅以華文、客語文創作,也採用台語文創作,其關注的族群涵蓋了台灣土地上的原住民,以書寫跨越族群,記錄歷史。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文學海外推廣,透過這部作品的英語、西語版讓世界更進一步認識台灣與客家文學。

文/黃裕惠

2007 8月,醫生詩人曾貴海詩選問世(《曾貴海詩選 1966-2007》),自八本詩集挑選代表詩出版,展現詩人的寫作軌跡與詩觀。2024年,曾醫師新選集《黎明列車》出版,此番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國際版同時發行,為他2023年被推薦角逐諾貝爾獎做了註解。這部選集收入五十餘年作品精華,橫跨中文、台語、客語創作,理性與感性詩篇兼收,選詩與分類皆臻完善。更重要的是譯文雅達,符合曾醫師期待「這本詩集的翻譯能促進與各國文學界交流與對話」並且「讓大家看到一位台灣詩人的精神風貌」。

 

我讀書的年代是寫詩的時代,人人都會在日記裡、課本上、筆記裡胡亂寫些什麼,隨著心中響起的簡單吉他和弦,偷偷唱著自己寫的「民歌」,做著「一舉成名」的美夢。只是,那時候我們只會用「借來的舌頭」,捲著它發音,寫一些關於楓紅、夕陽、白雲、小星星之類的小清新詩句。後來,我們讀到曾醫師「捕鼠籠」、「愛河」、「猴」、「煙囪的自由」這些表達憤怒的詩時,感到異常震撼(收錄在《鯨魚的祭典》和《高雄詩抄》)。詩人義憤填膺的情感恰似英國詩人畫家布萊克 (William Blake),這是我對曾醫師作品的第一個印象。

 

又過了很久,偶然翻到曾醫師的「實驗」詩集《畫面: Uē-bīn》。我自認是台語流利的宜蘭人,翻讀《畫面: Uē-bīn》卻像翻開一本佛門經咒。全詩集文字是羅馬拼字和中文結合,視覺挑戰性很強,反覆朗誦試錯就可以找到閱讀旨趣,像玩遊戲。福佬話特有的詞彙在書中起到關鍵作用,讀起來鏗鏘有力。例如「台灣 ê 讀冊人」,整首詩都像坐在榕樹下偷聽老阿伯批判時局,他邊下棋邊唸叨,活靈活現,親切極了。詩人對方言書寫的堅持彷彿本斯 (Robert Burns),這是我對曾醫師作品的第二個印象。

 

後來,《孤鳥的旅程》記錄更多的抗爭紀實。「開庭」、「逃亡」、「報告宇宙」以及答贈江自得的「時間迷航」,都使用更濃稠的文字意象講故事,一幅幅的畫面訴說各種不公不義,氣勢磅礡。此時詩人六十歲,「男人六十」用八個視角看自己日常的八方交集,苦澀地堅持著理想。

 

曾老作詩寫歌超過六十年,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向讀者展現生活熱情以及生命主張。很多台灣人認識曾貴海醫師是他公眾身分傑出的一面,他是仁醫仁術的胸腔科大夫,是「政治立場溫柔而堅定」的實踐者,也是積極參與保家衛國的社會運動者。他領頭保衛古蹟、保護河川溪流和大自然的無毒土地,他也為原住民請命,成績斐然。事成之後,他又低調的回到文學的世界,將沉痛的呼籲寫在散文和詩裡。

 

從詩的語言看曾老,他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是「混血兒」,自稱「平埔福佬客家台灣人」,所撰十六本詩集也包括方言寫作的實驗,以中文、客語和台語分別出版,現在收在英文和西班牙文的譯本之中,化成另外兩種語言。《黎明列車》132首詩分成四章:生命與人間、抒情與愛情、大自然與禪境、族群與抗爭,都是全人類共同的處境。曾醫師在序文中說「這些詩被編入詩集,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為台灣詩人的作品走向國際做出了貢獻。」對於讀者,一位筆耕六十年不輟的詩人必然得有如此從青年時期開始記錄的完整選集,才能代表他個人以及他的國家。

 

許多年前,我曾造訪英國湖區,追尋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足跡。從詩人的住家、學校,到他散步過的湖邊道路和家族墓園,深怕錯過任何能讓我更理解詩人作品淵源的機會。當地的旅遊路徑地圖是根據華茲華斯的「教科書級名詩」繪製,湖濱、閒雲、艷陽、水仙,以及可以偶遇大彩虹的大草原,處處充滿了自然情懷。

 

有一天,我們環湖騎單車時迷了路,好幾小時只看到滿山牛羊,絕望至極的時候,終於看到一戶人家,一位女士快步跑出牧場來帶我們回到正途。她衝出牛舍的畫面,彷彿華茲華斯的長詩「坎伯蘭的老乞兒」場景重現。詩中,再忙碌的主婦看見老乞兒經過也會放下手邊工作,衝出廚房來幫他開柵欄門,並送上一塊麵包。相較於桂冠詩人華茲華斯的自然抒情詩,「坎伯蘭的老乞兒」甚少收入英國詩選,這是他二十七歲時寫的作品。他為家鄉坎伯蘭郡的乞丐請命,抗議政府為了方便監管,要向村民收稅,再將乞丐集中安養。華茲華斯認為村民真正的博愛與無家可歸的乞丐能在陽光下生死的自由更為珍貴。但是,這樣的詩也許「太有時效性」或是「實用性」,不被視為必讀的代表作,但是這款詩更能夠證明詩人的初心和詩觀。

 

《黎明列車》 編排可喜、譯文亮眼。例如「男人四十」、「男人五十」、「男人六十」原來出現在不同的詩集之中,現在加上「男人七十」,明確排在一起,讀者可以讀到詩人四十年的心境轉變及成熟過程。譯者保持中文文字的巧妙,雖無法翻出諧音哏,也盡可能模仿詩中不同人的語氣語法。例如,「男人六十」接電話罵了髒話的詩人氣糊塗的想著「他越來越不喜歡碰觸煎炸的東西 / 他越來越不喜歡奸詐的食物了。」詩人故意錯置同音詞,可是英文沒加譯註就無法解決這種「錯亂」,只好翻成「正常敘述」: “He’s growing more and more averse to eating fried food / more and more averse to handling treacherous affairs.” 篇名部分常有巧妙,例如,「時間迷航」翻成 “Chronicles of Temporal Odyssey”, 奧德塞漂流的意象畫龍點睛,也有利於英語母語讀者理解。相似例子不勝枚舉。

 

曾老的詩值得用另一個語言再讀一次。Try it.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
《黎明列車:曾貴海詩集 The Dawn Train: Collected Poems of Tseng Kuei-hai》(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