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文學中的原住民身分認同:解讀陳芷凡的《成為原住民》──《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上稿時間:2024/06/21   
撰稿人:馬紹.阿紀(泰雅族) 
【書評】文學中的原住民身分認同:解讀陳芷凡的《成為原住民》──《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本書將以再現原初世界、跨文化的辯證、文學場域變遷三個面向、八個章節逐步展開,回應兩個層次的命題:(一)書寫此一形式,如何承載全球化下文化身分的轉變,讓「成為原住民」的再現過程具備原民振興之契機。(二)文學此一載體,揭示了原住民作家作品的社會、文化、經濟與象徵資本的辯證。文學所展開的原民振興之路,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當下面貌與未來挑戰給予積極的回應。

文/馬紹.阿紀

在當代臺灣的文學場域中,原住民族文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達悟族的夏曼.藍波安以其海洋文學筆鋒刺破黑潮洋流,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以強勁的弓弧擊破文學創作的壁壘,這些作家以其卓越的作品,讓臺灣原住民族文學閃耀於文學的殿堂。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陳芷凡副教授,在其著作《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中,深刻地剖析了原住民文學的多重面向,從身分建構、知識傳承到全球化下的文化定位,為讀者帶來了一場豐富的文學饗宴。

作者首先梳理了原住民文學的歷史脈絡,從日治時期的壓迫與反抗,到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復興,細緻地描繪出文學如何反映社會與政治的動盪。她將歷史與文學的緊密結合,展現了原住民文學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發展與轉變,這種歷史的梳理對於研究和理解原住民文學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在第一章、第二章裡面,透過族語的使用與詮釋,揭示了原住民族在面對外來壓迫與同化政策時,以筆為武器進行的文化抗爭與自我表達,讓讀者看到了前輩們如何在文字中保留文化的記憶與詮釋。

第三章、第四章進一步探討了原住民作家如何透過文學作品表達自我認同。作者細緻地分析了幾位重要作家的作品,包括巴代、溫奇、田雅各等人,展現了這些作品中的「多種聲音」,如何描繪原住民在現代社會中尋找認同的困境。這種分析不僅觸動人心,更直接反映了原住民在現實生活中對於身分認同的掙扎。作者指出,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個人經歷的表達,更是整個族群文化自豪感的體現,是對外界展示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現代社會中,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正面臨快速消逝的危機,而文學的創作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知識傳承方式。本書作者在書中指出,文學不僅是故事的載體,更是文化價值、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的傳播途徑。她強調了語言與故事在保護與傳承文化記憶中的重要性,並展現了原住民社群在這方面所面臨的挑戰。透過對比文學作品與傳統口述故事,她認為現代原住民作家如何創新地結合這兩者,以保持文化的活力並促進它的傳播力量。這種對文化傳承的深入分析,為讀者提供了理解成為原住民(原住民文學、文化)的重要視角。

作者最後對原住民文學在全球文學舞台上的位置進行了深入探討。特別是從一些臺灣作為南島民族原鄉的論述,她認為,隨著全球對多元文化的接受度提高,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有潛力成為世界文學的重要一環。她特別舉例達悟族夏曼.藍波安「以海洋為國家」的群島想像,呼籲更多的翻譯和國際合作,以促進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在國際上的認知和影響力。這些探討對於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發,既展示了國際化潛力,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如何透過文學作品對外界進行文化介紹和交流。

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的陳芷凡副教授,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山海文化雙月刊》(編輯志工),一直到任教清大時在歷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擔任評審,她所撰述的《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收錄自2014年至2022年歷時9年產出的論文。可以說,因為近身觀察與接觸部落文學,才能這麼深入地提出分析框架,並透過文學的觀點探討臺灣原住民的身分建構、知識傳承與全球化下的文化定位。

《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不僅豐富了原住民族文學的學術研究,也為原住民社群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反思自身的文化身分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透過對歷史背景、自我認同、知識傳承以及全球化挑戰的全方位分析,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欣賞原住民族文學的重要視角。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
《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另開視窗)

 

a
馬紹.阿紀(泰雅族)
現職: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 曾任:原住民族電視台 台長/光啟社 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