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台灣電信的故事──專訪電信達人楊振興

 上稿時間:2018/04/25   
資料來源:楊振興   編撰:編輯部
台灣電信的故事──專訪電信達人楊振興
by 2002年為籌畫公用電話特展,楊振興兩次專訪公話陳祝生;後者是臺灣投幣式公用電話大師,捐獻許多文物。

2003年7月1日,楊振興規劃的「電信文物十三寶」懷舊系列,在中華電信總公司展出。這個名為《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特展,是中華電信搶救電信文物的序曲,也是今日專訪故事的開始。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保存珍貴的台灣電信文化資產,陸續策畫2005年12月「天涯若比鄰:電信科技與文物特展」、2006年「台灣電信百年風華展」和「公用電話特展」,為讀者展示珍貴電信文物及最新數位生活科技,見證台灣電信一甲子的發展史。配合特展出版的專刊有:《天涯若比鄰特展專輯(中英對照版)》、《電信大事紀》、《電信口述歷史專輯》等。另外專為兒童讀者所寫的《台灣電信的故事》(李如菁著),更獲2009年國家出版獎。這次焦點人物,就由特展顧問與專輯作者群之一──楊振興先生,帶大家從穿越時空隧道,一起認識台灣電信的故事!

「電信奇航」就此起錨 

  楊振興在1966年進電信局,被分派到高雄西分局交換機房值班,派令是當時總局長方公賢齊署名的。當時高雄局長是方硯農,交換中心主任是李有土,領班是陳主眠,班長是林秋雄。他說,感謝長官很好的照顧。局長第一次召見是要他參加樂隊,局長說:「你當過老師,會彈鋼琴,也會吹法國號,你來參加國樂隊吧!」

  楊振興表示在交換機房值班工作頗能勝任,分白天班、小夜班、大夜班,空下來的時間很充裕,朋友介紹他去參加「鄭有忠管絃樂團」。他的「電信奇航」就此起錨。

  楊振興回憶國小獲全縣數學競賽冠軍,媽媽向親戚借小孩的鞋子好讓他去縣府領獎。初中畢業放棄免試直升台中一中的機會,考上省立「師範學校」,自嘲是因“ 省力”「吃飯睡覺」,得到博覽群書的機會。就學期間自學器樂,也學會了基本無線電學,這在科技未普及的彼時,是非常難得的。

  1963年新兵受訓時經過智力測驗,很幸運被遴選至空軍電子學校研習半年,結業後派去空軍維修雷達,奠定了精湛的無線電學識。快退伍時,一連串的偶然去考電信局,入局滿一年就破格升任班長,從此優遊於電信世界;從國營電信到民營化上市,從工程師到1996年遴派出任中華電信駐香港代表(圖1),見證了台灣戰後電信近一甲子的精彩發展。

1996年電信總局分家,成立國營中華電信。中華電信隨即籌設美國、日本、和香港代表處,首度「Go Global」走出世界。

  • 圖1 1996年電信總局分家,成立國營中華電信。中華電信隨即籌設美國、日本、和香港代表處,首度「Go Global」走出世界。

  1997年8月1月日中華電信駐港代表處正式成立,於港島香格里拉舉辦誌慶酒會。彼時兩岸關係緩和,官商學各界貴賓有350人。公關公司說來賓中的梁振英、唐英年是香港未來行政長官之星。果然唐英年官拜香港政務司司長,2012年兩人激烈競爭之下,梁振英成為第三任香港特首。

  楊振興多次獲遴選赴國外機構(著名電信公司及主力大廠)研習最新通信科技,他也經常在電信訓練所(今中華電信學院)兼課,專業教材及研究著述頗多。他從香港請調回總公司後,在2001年獲電信十大傑出人員獎(圖2)。

楊振興在2001年榮獲十大傑出人員獎,葉菊蘭部長頒獎。

  • 圖2 楊振興在2001年榮獲十大傑出人員獎,葉菊蘭部長頒獎。

  他對電信感情深厚,退休前致力電信文物之保護,退休後投入電信文史研究,而他最大的盼望是有一個實境的「電信博物館」,有天會美夢成真。

起手解救電信文物

  話說2000年楊振興從中華電信駐香港代表請調回總公司,任職研考處副處長,職司公司單位績效評核,訪遍各營運處;加上兼任交通部部屬機構服務品質獎的評審委員,有機會參觀郵局、港務局、氣象局等的博物館。

  作為搶救電信文物的序曲,楊振興首先追蹤民國70年(1981年)12月28日我國「電信創業100週年紀念展」留下的許多珍貴史料、文物,它們原來「暫時存放」在新竹六家機房;加上從各營運處、各地料庫也找到許多看起來不起眼的珍品,即將以廢料論斤拍賣,因此興起了「搶救電信文物」之心。

  首先從六家機房上千品項中,精選電信建設發展歷史中各階段包括人工交換時代留下來的百年電信大鐘,還有磁石手搖電話、交換機、地下電纜、衛星、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等各領域的代表性文物,串成「電信文物十三寶」懷舊系列。2003年7月1日這個《承先啓後》特展(圖3),在總公司大廳展出,首度與慶祝中華電信八週年慶生日的佳賓見面。

04.jpg

蔡堆部長參觀《承先啓後-鑑古知今-繼往開來》特展;楊振興解說百年電信標準大鐘的典故。

  • 圖3 蔡堆部長參觀《承先啓後-鑑古知今-繼往開來》特展;楊振興解說百年電信標準大鐘的典故。

  這個十三寶《承先啓後》特展深獲中華電信新到任不久的賀陳董事長重視,董事長說:「要趕快請到退休的專家來解說。」楊振興也不好意思說,眼前就是專家啦。展前蔡堆部長先來看預展,就由他向蔡堆部長解說「電信文物」的典故。這個展覽也引起媒體爭相報導,終於再引起眾人關注百年「電信文物」。

搶救電信文化資產

  後來中華電信研考處和人事處重組成人力資源處(楊振興還是副處長)。他簽報了「搶救電信文化資產」的計畫,董事長說:「在民營化之前,這是和時間競爭的工作。」此計畫中包括:

(1) 擬和台灣文獻館合作,以數位方式典藏自1945年以來的30餘萬份古老公文,這些公文中有些「營業機密」依規定是要銷毀的。不久國家檔案局成立了,就改成由檔案局徵集。這些彌足珍貴的官方檔案,檔案局在2010年委外建立「中華電信企業歷史網站」。楊振興是當時伊庭多媒体的專案顧問,規畫網站架構,提供「Content」內容。

楊振興說:「徵集過程中我不贊成精挑細選的徵集,以免後來的研究斷章取義;我也反對銷毀過時的營業機密,沒有機密,歷史就不精彩。」

(2) 推動電信口述歷史計畫,包括工務、業務、經營共35項,動員各分公司及營運處全力完成訪談、文稿和錄影,製成《電信口述歷史》專輯,現由「電信博物館」典藏。

(3) 策畫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雙邊專業合作,自2005年起陸續舉辨「天涯若比鄰:電信科技與文物特展」、「台灣電信百年風華常駐展」以及臺灣公用電話特展、。為讀者展示珍貴電信文物及最新數位生活科技,見證台灣電信一甲子的發展史。

(4) 配合電信文物特展出版的專刊有:《電信大事紀》、《電信口述歷史專輯》、《公用電話通話卡十年紀念圖鑑》、《天涯若比鄰特展專輯》(合著,中英對照版)等。另外有科工博館策展人李如菁專為兒童讀者所寫的《台灣電信的故事》

(5) 原中華電信技術圖書館(不對外開放)自光復前後典存的書籍、研究報告,以及刊物如臺灣電信、局務簡訊、技術季刊等委由科工館進行數位典藏,連結上網。同時並訂定文物蒐集和詮釋的計畫。

  關於搶救電信文化資產楊振興講了一個故事:「我堅持精英文物不外借,這一點兩任董事長都認同。以前電信博物館的前輩提到曾經有被交代外借,送回來的是一張警局報案的失竊單。」

  這次焦點人物,就由特展顧問與專輯作者群之一的楊振興先生,帶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一起認識台灣電信的故事!

-------------------------------------------------------------------------------------------------

  說到「通訊」這個詞彙,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麼?Skype?iPhone?還是大人小孩都瘋狂的寶可夢?對比現在人手一機、走到哪講到哪的盛況,大部分人可能很難想像,六十多年前的台灣,想擁有一台電話是需要抽籤的,甚至每通電話限時通話三分鐘!這些藏在類比訊號裡的故事,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思念,卻隨著時間流逝而被眾人遺忘,未免令人惋惜!幸好這樣珍貴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透過政府與民間單位的共同努力,將六十年的電信經歷,轉化為典藏展覽與文字類出版品,讓這段蛻變下的故事,得以留下吉光片羽!

話筒裡的台灣

  楊振興現為中華電信退休資深顧問,也擔任科工館的展示、口述歷史顧問。在職時兼任「電信博物館促進委員會(今「電信數位博物館」前身)」執行秘書,致力電信文物之保護,退休後投入電信文史工作,十年磨劍,著有《話筒裡的台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一書,全書368頁,約25萬字、400多張圖片,是台灣第一本全方位貫通的電信文史。

  該書2016年4月出版,隨即接受民視《臺灣演義──臺灣電信史》邀約訪談,以《話筒裡的台灣》書中內容做為節目素材。並於節目片尾感謝作者、科工館和中華電信,其背景是日本亞細亞舫空的公用電話廣告卡(圖4)。高鐵生活雜誌《T-Life》也採用書中內容為文,寫下《發掘昔日台灣:話不盡的台灣電信風光》(圖5)。《T-Life》雜誌在高鐵商務艙中供閱,無巧不巧,有中華電信退休副總也「看到了」。

《民視台灣演義-台灣電信史》,2017年07月02日播出,節目片尾的感謝。

  • 圖4 《民視台灣演義-台灣電信史》,2017年07月02日播出,節目片尾的感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_HkVrmnzs )

《T-Life》台灣高鐵車上刊物no.87,2017年3月出版。發掘昔日台灣,回顧排隊打公用電話的年代。

  • 圖5 《T-Life》台灣高鐵車上刊物no.87,2017年3月出版。發掘昔日台灣,回顧排隊打公用電話的年代。

因緣際會踏入電信領域

  他曾參與電信局從國營到民營化上市的歷程,從工程師到遴選(考試)派任中華電信駐香港代表。並多次獲遴派赴國外機構(如成立於1925年,至今仍是世界頂尖知名研發機構的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研發機構──貝爾實驗室)研習電信新科技。

  憶及當初踏入電信界,楊振興總說自己是「偶然考進電信局」,沒想到就這樣在這個領域裡投入了一生青春。楊振興回憶,求學時期他成績優異,已獲通知直升台中一中高中,但因經濟因素不得不放棄,改投考台中師範。當時報考師範的人都是各路英雄,因為衣食住完全公費,每月還有新台幣四塊零用錢,「(在當時)可以吃三碗麵,我是用來補足回家的車資。」楊振興表示。而他也從人海中脫穎而出順利錄取,「我舅舅說,這個當老師的鐵飯碗,比一甲田還值錢,後來……果真的有媒人捧著良田一甲多來說親。」

  考取師範學校的楊振興,就像時下大學生一樣穿梭在學業與社團之間。當時的娛樂活動沒現在這麼發達,除了參加管樂社團、學鋼琴,楊振興最大的興趣就是研讀課外書籍,其中最吸引他的便是科技、電學類書籍,「尤其是無線電,這是能改行進入電信局的第一步。」

  楊振興笑說,當年他曾在宿舍用簡易工具,自製了一台礦石收音機,他一邊繪出線路圖一邊解說當時的製作過程,「用大寢室掛衣服的鉛線當天線(A),自己繞製線圈(L1),它和可變電容(C1)並聯起來調諧接收電台的頻率,由二極體(D1)檢波,就可從耳機(E1)聽廣播節目了,至於傍路電容(C2)可消去不要的雜音。」礦石機不必裝電池(圖6),驅動它的能量來自電臺的電磁波,是它的特色。喜歡DIY的小朋友,可在3C市場買到零件,便可自作。

不需電源的礦石收音機原理(楊振興繪)。

  • 圖6 不需電源的礦石收音機原理(楊振興繪)。

  在各式各樣的無線電器組裝中,最讓楊振興有感的是「超外差式五燈收音機」,「搭配一個黑膠唱片播放機──日本話叫Lian Zi Ku,就是當時最炫的嫁粧了(圖7)。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到台北中華商場購買真空管要憑身分證登記,並向電信局繳費取得收音機執照(圖8)。」如此大費周章才能完成的作品,自然令楊振興印象深刻,也成了一甲子後的今天,仍然津津樂道的回憶之一。

楊振興組裝之超外差5燈收音機。古董級嫁妝,將屆 『鑽石婚』。

  • 圖7 楊振興組裝之超外差5燈收音機。古董級嫁妝,將屆鑽石婚』。

廣播收聽執照(蔡青山收藏),每半年向電信局繳費。

  • 圖8 廣播收聽執照(蔡青山收藏),每半年向電信局繳費。

  畢業後重返鄉下擔任教職的楊振興,本以為自己應該就這樣待在杏壇、平凡度過一生,沒想到經濟因素再度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畢業後回鄉任教,最初月薪是480元,後來偶然得知電信局技術員的月薪約在1600~1800元,是老師的3倍,為了幫助父親養家,就想試一下電信特考吧!」

  楊振興說,1965年的電信特考,全省買不到報名單,後來朋友送來一份人家作廢的,他就用退色墨水清洗重新填寫。到了電信局要報名時,又被告知只有高工(建教合作班)畢業的才可報考技術員。本來他對「無線技術員」一職較有把握,但當下只好用台中一中初中畢業證書,改報考技術佐。但報名了之後問題便接踵而來。

  「改報名之後,更大的難題是要考電信工程和電話機維修實務。這時候才知道技術佐的報考者幾乎都電信局內部員工,而電信工程一書外面不賣,應考期間更借不到書,一直到考前一晚借宿在台北軍官學苑才借到那一本厚厚、從沒見過的專業教材。」

  說到這裡,楊振興笑著講了一個插曲:當晚就寢時間熄燈了,他便在宿舍外面的公共廁所門口,藉著燈光徹夜速讀,計畫一口氣唸完趕去考場。「當晚凌晨,有個軍官看到我在廁所門口徘徊──那時候有人來了,我就把書先收起來──卻聽到他說:『他○的!半夜三更還要排隊!』悻悻然地回頭走掉了。」

手搖4號磁石式電話

  「電話機維修實務一科在南勢角的訓練所考跑臺,考生分隔試場兩端,一進一出相隔約200公尺,看見出口端考生遙比4指,再加手搖把桿的動作,等待入場的自家考生就知道考題了,拿出電路來背,可是我不懂。」

  當年考題為限時修復內部電路被亂接一通的手搖4號電話機(圖9)。怕考砸了會丟空軍電子廠的臉(雷達課朱課長如此鼓勵的),一緊張就錯拿電鉻鐵的銲頭,滋的一聲,飄出肉香;後來剛把電鈴迴路修好,就突然衝過來一個鄰臺考生,無厘頭一直問:「你的怎麼會響?」

手搖4號磁石式電話在台灣光復後的電信發展擔當長青角色,一直到1970年代都還「健在」。

 圖9 手搖4號磁石式電話在台灣光復後的電信發展擔當長青角色,一直到1970年代都還「健在」。

  1965在這樣刻苦的狀態下,楊振興考上了技術佐。當時規定需先實習一年,他被分配到自動交換機房值班,一年後調臺北東分局,「領班、股長、主任都是科班出身,很和氣(還是叫我楊老師)。只是自己不是建教合作班出身的,不懂電路圖。

  雖然沒有電路圖,但楊振興因為靠著精湛的雷達維修經驗,還是能修好電機械式的交換機。這樣的努力被長官看在眼裡,有一天機械工程總隊長林子路先生,破格升遷他到總隊當班長,而林子路先生也是楊振興進電信局的第一個貴人,從此他心在電信,至今時光走過一甲子。

國外研習先進的通訊技術

  二次大戰結束後,各類型的科技突飛猛進,通信自然也不例外。當時電信技術最先進的地方莫過於美國,尤其是先進電信公司AT&T和它的貝爾實驗室,世界各地的電信從業者皆前往取經。而楊振興在電信局的栽培下,也成為當年前往美國接受電信技術訓練的一員。

  「在1975年的時候,電信總局把全區大專電機、電子工程畢業的高級技術員送教育部語言中心考英文,及格後再考專業科目,錄取11人,是第一批赴美研習全國第一座程控(SPC)電子交換機No.1 EAX的種子員工。」當時台灣已經進步到「步進制」和「縱橫制」交換機,原來使用撥號式電話,正在引進按鈕電話(圖10~11)。

1954年俞鴻鈞院長辦公用的撥號式電話。

  • 圖10 1954年俞鴻鈞院長辦公用的撥號式電話。

1975年引進按鈕電話,啟用多項新服務(本型為1980年代電信研究所研發)。

  • 圖11 1975年引進按鈕電話,啟用多項新服務(本型為1980年代電信研究所研發)。 

  「簡單地說,引進先進的電子交換機,機房空間變小、系統能力強,加上使用按鈕電話服務功能上多樣化,維運、故障率、和壽命也都大幅改善。」以全國首座的No.1 EAX電子交換機為例,在1976年上線之後,從不曾當機。「早期交換機法定折舊為8-10年,但後來它服役16年,到1992年才為了換裝更先進的GTD-5數位交換機而退役,至於GTD-5一直用到現在。」從No.1 EAX到GTD-5,楊振興獲得「電子通信先鋒」的表揚。

  研習歸國的楊振興,一方面參與現場軟、硬体施工,也參加驗收作業,一方面翻譯許多技術文件編製教材,在訓練所(今電信學院)開班,並主持多個研究案,為通訊服務品質把關,「舉例來說,ANI(Automatic Numbering Identification)功能案,這是讓來話顯示號碼的功能,打119報案也就不必慌張地報電話號碼了。」

  另外有一例是讓交換機和公用電話可以對談,防止盜接、盜撥,因此全區公用電話才能放心開放國際直撥,「今天打公用電話時先會聽到嘟嘟幾聲,就是這個功能。」說到這裡,楊振興也不忘感謝留美台灣人的情義,「研究案需要參考系統深層的管制文件,當時廠商實驗室同事的台灣人拔刀相助,幫忙列印,於研習期中一箱箱先寄回公司,這件事的意義心照不宣。」

見證戰後台灣電信發展

  電信博物館在科工館展出古老西門子(SH)步進制交換機(12)。是2002年從金門電信局廢料庫及時搶救出來的兩套之一,請老師傅整修復活的,觀眾可以體驗它一步一步前進接通電話。馬祖也有一套,可惜在1990年電話改接為TAICOM-5數位之後,已經報癈了。

  大略而言,台灣電信的發展自清代源始於電報,日治時代開始有人工交換機電話服務。日本人為了南進政策,優先於1932年在高雄建設步進制史特勞傑(SXS)自動交換機。1937年另在臺北博愛路南一局建設步進制西門子(SH)自動交換機。

  說到這裡,楊振興想起來,他第一次進局工作的地方,就是1932年臺灣最早的自動交換機房。它是日本沖電氣製,步進制SXS型。日本時代的地址是掘江町一番目,現在的地址是五福四路293號。

  他回憶說道,步進制機鍵有一個小缺點,卻是個大麻煩。日本人稱「著信未復」,當主叫不掛時,被叫就永遠被卡住。這情形常發生在紅燈戶,深夜利用公用電話故意「卡」住競爭的對手,機房夜班人員就要去找障礙了。

  二次戰後1950年代是電信的復建時期,到1960年代開始有世銀和日銀貸款等工程案,廣為建設電機械式步進制(SXS)和縱橫制交換機(XB),1975年首先引進程式控制(SPC)的電子交換機,1990年代進步到數位交換機(DSS)。每個時期都是以技術蛻變和演進做為區隔。楊振興在電信局服務四十多年,可說是台灣電信史的活見證,他任職電信局期間,正好是電信服務最蓬勃發展的時刻,能參與這段積極建設時期,現在回想起來,他仍與有榮焉。

  電信博物館在科工館展出古老西門子(SH)步進制交換機(圖12)。是2002年從金門電信局廢料庫及時搶救出來的兩套之一,請老師傅整修復活的,觀眾可以體驗它一步一步前進接通電話。馬祖也有一套,可惜在1990年電話改接為TAICOM-5數位之後,已經報癈了。

古老西門子(SH)步進制交換機。

  • 圖12 古老西門子(SH)步進制交換機。

  步進制ST型電機械式自動交換機是1888年由美國人史特勞傑(Almon B.Strowger)首先發明的;有趣的是史先生本身是個殯儀業者,他因為懷疑有人工值機員老是把生意轉給對手,因而研究成功以撥號驅動電磁機鍵,一步一步自動前進接通電話,因此不擔心會有人搗鬼。

  楊振興說,電信技術包山包海,上天入地。1966年首先在鳳山學會了人工改自動步進制的工程(覺得很進步了)。接著很快就有縱橫制(XB)、程控(SPC)電子交換機。1990年代進步到數位(DSS)和IP交換機,真的學不完。到了外駐香港,重點是投資研究,海纜、衛星更跑不了。

  「在整個1970年代的十年間,電信業務蒸蒸日上,以電話為主的建設年年趕工,各地電信工程隊擴充應接不暇,國內電話年成長率連續幾年都在25%以上,其中有九年名連續列世界第一。」從台灣231個鄉鎮「鄉鄉有電話」任務等,到開放用戶長途直撥(STD)、國際直撥(ISD)、1996年12月18日我國市內電話用戶數突破一千萬戶,種種電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都可以看見楊振興的身影。

  然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莫過於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時,所直接導致的臺灣國碼(從國外撥打臺灣+886)和大陸國碼(86)的保衛戰風波。

  這個危機是因臺灣國碼有被併到大陸電信網路編碼的疑慮,而且各國網路譯碼變更玆事体大。幸好臺灣當時電信發展是世界眾多國家中的「個中翹楚」,年綜合成長25%,在國際上很有「聲量」,加上國際電信局和電信總局高層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友誼斡旋,贏得一場外交勝利。國聯秘書處終於把886列為保留「Reserved」編號,實際上則由臺灣繼續使用。

延伸閱讀《話筒裡的台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

保存聲波裡的歷史

  政府遷臺後在1956年6月,為慶祝電信及鐵路創立七十五週年暨郵政六十週年,首度在當時新公園的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交通展覽會。2000年他和同事在研考處辦公室老舊的紙箱中,幸運地找到當年于右任先生留下的「紀念鐵路暨電信75週年交通展覽」宣紙橫軸墨寶,如今已是電信博物館無價之寶(圖13~14)。

紀念鐵路暨電信75週年交通展覽(周志剛先生攝)。

  • 圖13 紀念鐵路暨電信75週年交通展覽(周志剛先生攝)。

于右任先生留下的橫軸墨寶(楊振興攝)。

  • 圖14 于右任先生留下的橫軸墨寶(楊振興攝)。

  1959至1969年間,電信局為了配合政府宣導建設成果,年年舉辦展覽,許多已經廢置不用的儀器如電報、電話機、和人工交換機等,都重新整理成為活的展品,巡迴全台展出。1971年,「慶祝建國六十年經建成果展覽」於現今台塑大樓原址,臨時蓋一座鋼架二層樓的展場(圖15),一樓展交通,以電信為主;二樓展經濟。

1971年慶祝建國六十年經建成果展覽,一樓展交通,以電信為主題,二樓展經濟(周志剛先生攝)。

  • 圖15 1971年慶祝建國六十年經建成果展覽,一樓展交通,以電信為主題,二樓展經濟(周志剛先生攝)。

  「最特別的一次,在1976年12月28日電信紀念日,電信總局舉辦慶祝發明電話100週年展覽,就在今日交通部大樓(改建前是古老的紅磚二層樓房,原來的台北電話局收費科辦公室)。到了1981年電信紀念日,在同一地址又舉辦相當規模的電信100週年展,這一次展覽廣為搜羅展品,留下極為珍貴具時代背景的電信文物。」

  楊振興說「電信100週年展」奠定了「電信博物館」的基礎(圖16),許多電信前輩(例如徐耀南、楊肇鳳、洪兆鉞、周志剛、郁楨祚...等)的貢獻令人敬仰。

  然而好景不常,之後展出斷檔25年,而這些「寶物」也因為興建電信博物館一波三折,存放處一搬再搬,最後輾轉寄放在遠郊的新竹六家機房五樓。相對蒐集的工作也停頓,眼看各營運處、各地料庫中,許多內行人才看得懂的珍品陸續拍賣流失。這時候各單位在公司民營化企業績第一的壓力之下,楊振興決定挺身一試,提報「活化文化資產」(吃力不討好)的方案。計畫獲得當時的副總陳成章支持,董事長賀陳旦還特別提示把握「與時間競爭」、加緊「搶救電信文物」。

  「在規畫方面,國立歷史博物館黃光男館長慨允協助,在文籍方面,台灣文獻館劉峰松館長也同意合作接管前電信總局自1945年約30萬件老舊公文。」

貝爾發明專利的原型電話(原解說牌有誤)。臺灣早期各型公用電話英雄榜。

  • 圖16 流浪中的「電信博物館」,寄居新竹六家機房20多年。上圖為貝爾發明專利的原型電話(原解說牌有誤);下圖為臺灣早期各型公用電話英雄榜。

  後來電信博物館文物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設常駐展(圖17),典藏品終於受到專業照顧;古老公文(完成主旨摘要)則由國家檔管局徵集,長度超過1600公尺,是所有國營企業中保存最為妥善的。

2006年12月28日「台灣電信百年風華常駐展」開幕,由楊振興導覽。右為賀陳董事長、中為科工館王館長。

  • 圖17 2006年12月28日「台灣電信百年風華常駐展」開幕,由楊振興導覽。右為賀陳董事長、中為科工館王館長。

  楊振興在介紹公用電話特展主題時,問貴賓們:「請問1990公用電話的黃金年代,年度營收最多有多少?」貴賓們連猜三次:「1億、5億、了不起是10億吧。」──然而其實是90多億。當他們聽到正確答案時, 引來一片讚嘆之聲。臺灣公用電話散布在國土疆域的東、西、南、北,從東引島、彭佳嶼,甚至遠到東沙太平島,只要接通了,每1分鐘都需要1元。這近百億的營收奇蹟,全來自1元、1元的累計,貴賓們得知後更加覺得驚奇!

│話題文章回應《臺灣電信史上第一枚公用電話代幣》

通訊扮演著無形的溝通橋樑

  一般人對於電信業的工作範疇,第一印象大概就是電報(圖18)、電話、手機。現代人的生活已經不能沒有手機,然而對背後的運作原理卻十分陌生,關於這點,楊振興解釋道:「電信是包山包海,除了看不到的線路傳輸路徑:包括陸纜、海纜、無線和衛星外,尚有各種交換網路系統(也要有網路管理專業),才能有效率地分配資源,才能千里一線牽。」

電報是電信的始祖。本圖是第二代摩斯電報機,1940年代隨政府撤退來臺。圖中左邊是電報碼打孔紙帶,右下是電報機的發報鍵。因為摩斯電碼使用紙帶收發,比人工可快3倍,俗稱快機。這是電信文物展出十三寶之一。

  • 圖18 電報是電信的始祖。本圖是第二代摩斯電報機,1940年代隨政府撤退來臺。圖中左邊是電報碼打孔紙帶,右下是電報機的發報鍵。因為摩斯電碼使用紙帶收發,比人工可快3倍,俗稱快機。這是電信文物展出十三寶之一。

  受到諜報電影影響,一般人提到古早通訊方式,第一個聯想到的不外「摩斯電碼」。除了晚清,摩斯電碼在西方也扮演著影響世界歷史的腳色。二次大戰期間,英國政府便是因為成功破解了德國極機密的電報,才掌握制勝的關鍵契機,這在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原片名Enigma)中便有所述及,「另外像《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這種太空科幻片中,竟然也出現摩斯電報,老科技歷久猶新。」

  當然,說到密碼,就不能不提經典電影《007》中,劇中人物隨機應變拉下牆角電話線,答答答的發出摩斯電碼,或是打出電話的情節,以電信務實的角度而言,這倒底有沒有可能做得到呢?「我覺得在電路原理上情境可信,但實務上是不通的。倒是1980年代開放長途直撥,為了防止盜撥,店家就把電話的撥號盤加鎖,但是內行人(像我)是可以不用撥號,從聽筒下的掛勾鍵(Hook Switch)按出對應號碼答答答的的脈衝(Pulse)去騙交換機的。不過之後按鈕電話改用複頻雙音送號碼,就沒戲唱了。」

生活上網──智慧在雲

  談完過去,當然也要放眼未來。以楊振興近一甲子的從業經驗,又曾任中華電信駐外代表,對於電信的未來,他又有什麼觀察和看法呢?

  他說:「科技走在生活前端,網路演進到4G-LTE,從網路層、平台層、應用層的開發,已經發展出各種智慧型的應用產品。大家期待2020年的5G,各國各家業者早已磨拳擦掌,就怕失去先機,市場觀察在2019年就會有業者搶先入市。」「簡單來說,5G吸引人之處在於:速度( Speed)、延遲(Latency)和連結(Connections)。」

(1)速度:5G的峰值速率高達1-10 Gbps。例如用4G下載一部2小時3D電影約需6分鐘,而以5G傳輸速度只需3.6秒就能完成。

(2)延遲:5G號稱『Zero Latency』,接續上僅僅有1毫秒的延遲(而4G是15到25 毫秒)。零延遲在智慧網的運作有關鍵的優勢,例如無人機、無人車、遠端醫療等應用,反應時間加快,避免同步運作上的出錯機率。

(3)連結:預估5G於每平方公里可支援上百萬個連結,實用上可滿足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物聯網(IOT)、車聯網,以及各種終端上網的需求。

  「要說5G可見的缺點吧?它的頻率高,從3到300Ghz,較難穿透固體,訊號隨距離快速下降,需建置更多基地台,總會有民眾抗議。

  如今5G剛要實現,先進的電信業者已經朝向未來的6G了。6G是5G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優化和完善,而且強化「防呆」避免出錯。市場預計6G將於2026年投入商用。」

  不過,楊振興認為,電信發展從有線到無線,再從無線到無限。雖然科技發展促進生活,但與全民福祉並不對稱,諸如網際網路興起,顛覆傳統商業模式,雖造就極少數巨賈大亨,卻大幅降低了普羅民眾的薪水佔比。而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也會引來對「一般階級/自然人」失業的衝擊。

  著名的宇宙學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曾說:「可能毀滅人類的事件有人工智慧、外星人以及人類的侵略性。」如今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已經開始佔據人類生活,「生活在網路,智慧在雲端」已成趨勢,人的智慧快速轉移到網路上,人類智能發展難免逐漸弱智化(假設人類智慧總能量不變)。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考驗著我們人類的智慧。

展覽看這裡電信數位博物館電信@臺灣(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