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作詩與繪畫兼具的老頑童──專訪宜蘭詩人林煥彰

 上稿時間:2018/05/30   
   編撰:編輯部
作詩與繪畫兼具的老頑童──專訪宜蘭詩人林煥彰

 

耕耘兒童文學多年的林煥彰老師,近年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出版有《臺灣兒童文學叢書10-紅色小火車》,也有以宜蘭在地人的淵源,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合作出版《遇見心中的一條河─蘭陽創作繪本02》、《山那邊─蘭陽創作繪本03(精裝繪本)》、《小詩磨坊─蘭陽文學叢書65》。林煥彰老師總以赤子之心和純真的眼睛,為讀者帶來許多有趣又溫暖的童詩。

────────────────────────────────────────────────────────────────

永保活力的老頑童

  陽光明媚的午後,燦爛的光線透過玻璃門照射在林煥彰老師這位鼎鼎有名的兒童文學家兼詩人身上。林老師一頭如棉花糖般白且蓬鬆的頭髮成了他個人招牌,雖然臉上佈滿了歲月留下的皺紋,但是他正滑著他的智慧型手機、分享給我們他親手種植的香蕉──時光可以帶走他的外貌,卻帶不走他積極生活的精神。

「當你有一些比別人難過的事時,你要有自尊、想辦法改變。」 

  問及林煥彰老師寫詩的契機與初衷,老師便如扭開的水龍頭開關,滔滔不絕地和我們分享自身的成長經驗。老師在鄉下成長,小時候並不喜愛唸書,因此從小便開始辛勤工作,經歷過務農、豬肉加工廠、宿舍清潔工,一連串的工作皆無法帶給他踏實感,因此決定參加函授學校。老師原本想報考公職來取得安穩的工作,而選修了法律、政治,但是因自身的記性不好,對於法條無法得心應手,只好放棄夢想。提及這段苦澀的過去時,老師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當你有一些比別人難過的事時,你要有自尊、想辦法改變。」在工廠內的第二年,老師考取了原物料的檢驗工,每天從事著計算體積、熱量……全然理工科的工作,直至某一天,同事帶了一本藝文雜誌──《新新文藝》,遂開啟了老師投入文藝世界的大門。

為何選擇詩這文類?

  老師說,因詩大多篇幅短小、內容多為心情抒發,相當方便閱讀及易使人帶入自身的經驗,所以老師對詩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公司內剛好有許多文藝社團及不定時邀請作家演講,這些皆奠定了老師的文學素養。

  當他邁入了男人生命中重要的轉捩點──當兵,在軍中,老師參加了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軍中班,並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詩歌組,師於詩人楊喚,楊喚年少時也沒讀書的經歷與林煥彰老師有些相似,因此老師在楊喚身上感到親切,老師也認為自身對於兒童詩的熱情多少受到楊喚的影響。當兵放假的日子,林煥彰老師常趁空往衡陽路、詩人周夢蝶的書攤尋去,購買詩集外順便請教詩歌創作。由於周夢蝶較為沉默寡言,多半請林煥彰老師去找同為軍中詩人的管管、沙牧 等請益。後來林煥彰老師參加了中國文藝協會的文藝創作研究班,而他的選擇,毫無疑問地還是詩歌組。當時的指導老師有紀弦、鄭愁予等等諸位大詩人,林煥彰老師便是在眾多名詩人的薰陶下,不斷地茁壯寫詩的能力。

如雲朵般不停遊走在各詩社中

  老師的第一首公開發表的詩作為描寫雲朵的四行詩,這似乎暗示了老師接下來在詩壇的經歷,為了理想,如同雲一般悠遊於各詩社、詩刊之間。這首詩發表於藍雲所主編的《葡萄園詩刊》,自這次發表後,藍雲也不間斷地向老師邀稿,這舉動帶給老師非常強大的鼓勵及寫作的自信。

  老師曾參與主張土地關懷的「笠詩社」,且承接《笠》詩刊編輯工作。之後,台灣詩壇上一些年輕輩成員,如蕭蕭、蘇紹連、辛牧、蘇善繼、陳芳明、林佛兒……等人,基於「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成立了強調民族性的「龍族詩社」──林煥彰老師說到這段經歷時,有些眉飛色舞,也的確,這些龍族成員直至今日仍在文壇上活躍並造成莫大影響。隨後,他參加並推動了為兒童寫詩的「布穀鳥詩社」。最終,以自身對童詩的熱情創辦了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並積極耕耘兩岸對於兒童文學的交流。

靈感是虛無飄渺不可靠的東西

  對於我們提出「平日寫詩的靈感從何而來?」問題,老師以提出另一個問題來回答:「寫詩時是靠靈感嗎?」老師認為靈感虛無飄渺且不可靠,卻往往成為一些文人的藉口,對於寫作題材,應當認真生活、認真體會、認真觀察、認真思考才是。老師且拿余光中的話為例:「靈感像是在鑽牆壁一樣,要打通的那一霎那才能獲得。」這句話即透露出靈感需由鑽牆壁、也就是平時的努力、認真體會生活才能獲得。雖然一個人的生活有限,但是從觀看別人的生活、進而自我思考,也可以得到別人未說出口的話、未寫出的句子。

始終如一的詩觀:「觀察生活、從愛出發」

  林老師曾在品中提到:「活著寫詩;死了,讓詩活著。」不同的詩社經歷使他不斷受到不同的影響,但最重要的核心一直是觀察生活、從愛出發。老師認為詩人是一個人道主義者的身分,必須要關心社會、人類,不能只局限於創作自身心情的題材。曾提到「寫詩,折磨自己」這項詩觀則是想表達出寫詩需不斷修改的痛苦,「活著寫詩;死了,讓詩活著。」意旨為要認真地創作詩,因為認真的創作才能讓詩在自身肉體死後還保有流傳的價值。

  「我們要回去看童年」。林煥彰和二女兒,左為香港文友吳建芳。攝於宜蘭幾米公園。(照片提供/林煥彰)

  •   「我們要回去看童年」。林煥彰和二女兒,左為香港文友吳建芳。攝於宜蘭幾米公園。(照片提供/林煥彰)

 「小詩運動」的緣由

  除了台灣文壇外,老師亦是東南亞地區華文論壇的巨擘,他手中負責泰國世界日報的副刊,這份日報前幾年面臨改版,因要求字體放大、相對地必須減少字數。因此以字數為遊戲規則,老師開創了不少新的專欄,如小詩。因為統計了自己過去所寫的小詩作都沒有超過六行,因此決定把界線訂為六行。短短的六行中,就有三十多種形式可盡情變化。而其決定在東南亞地區提倡小詩還有一個原因,東南亞地區的華文創作其實並不盛行,原因為過去的排華政策所導致,東南亞地區的華文作家大多只擅長長篇敘事詩,因此老師想提升他們濃縮詩質的能力。

  近年,曼谷每年7月皆會出版一本當地小詩創作的合集,為老師推動小詩運動的心血結晶。看到林煥彰老師推動小詩運動的豐厚成果。老師實為亞洲現代小詩運動的推手之一。但老師也提到,不同人對於小詩的限制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自由、認真創作小詩即可。

畫家林煥彰與其生活

  除了詩人的身分外,林煥彰老師另有其他才藝,那就是繪畫。在繪畫方面,老師也不遺餘力地推廣其發展,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三峽插角藝術工作室」,每週三固定聚會,聚會的時間為整整一天,一群人如同家人般感情融洽地一起煮飯、吃飯、聊天、繪畫,甚至還會在衣服上進行創作。老師提到繪畫,便開心地用手機與我們分享和工作室成員們的創作,在那當下可以深刻感受到老師對於畫畫方面的喜愛並不亞於文字的創作。

某周三下午,在三峽插角藝術工作室畫T恤。林煥彰老師愛畫羊,希望把喜樂帶給自己和别人分享。(照片提供/林煥彰)

  •   某周三下午,在三峽插角藝術工作室畫T恤。林煥彰老師愛畫羊,希望把喜樂帶給自己和别人分享。(照片提供/林煥彰)

 林煥彰老師的撕貼畫作(照片提供/林煥彰)

  •   林煥彰老師的撕貼畫作(照片提供/林煥彰)

  對於身兼許多刊物編輯身分的老師來說,眼睛幾乎就是他的生活工具。長期大量閱讀的他,在去年十月時即發現到自身視力的變化,檢查後的結果為黃斑部病變,幸好發現得早,老師隨即開刀、大量補充眼睛保健食品,使病情並無惡化,但是視力的受損影響已經造成,即使如此,老師手中還是兼任不少文藝工作,詩人、主編、文學獎評審……皆是需要大量且長期閱讀文本的工作,目前仍難以休息,只期望能盡快完成手中的工作,好好地讓眼球放鬆。

      今年適逢林煥彰老師八秩壽慶,祝福老師身體健康呷百二!繼續帶給讀者更多充滿童趣的詩畫作品!

│延伸閱讀│ 臺文館推動兒童文學有成 推行叢書與首部兒童文學作家全集(中央社)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