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籍試閱】《洪耀勳文獻選輯》

【書籍試閱】《洪耀勳文獻選輯》

洪耀勳是誰?是否有臺灣哲學?何謂臺灣哲學?何以洪耀勳的思想與實存哲學、日本哲學有深刻的關聯?哲學在東亞的接受與發展脈絡和洪耀勳的哲學思想有何關聯?洪耀勳的哲學思想能以何種形式和東亞的哲學發展產生關聯?其哲學思想有何種當代性意義?

本書收錄洪耀勳日治時期的八篇哲學文章,撰寫年代在1934至1943十年之間,其中或隱或顯地援用日本京都學派哲學作為其哲學思索的資源。洪耀勳援引西田幾多郎「我和你」的理論,針對當時哲學發展的脈動,提出貼近當代哲學需求的歷史實存概念。此外,他在探索臺灣文學創作的哲學理論時,亦以實存概念出發,主張新康德學派的價值哲學應與歷史實存形成呼應,藉以超越形而上學的價值世界。實存概念經洪耀勳的哲學探索,使得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務臺理作「表現世界的邏輯」、田邊元的「種的邏輯」等哲學資源,以一種「個別、特殊、普遍」的臺灣歷史實存姿態出現,並在異文化的臺灣,得到特殊性的發展。

編校者簡介

廖欽彬

臺灣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文學碩士、博士。曾任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委員、中華日本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哲學、跨文化哲學、宗教哲學、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宗教哲學的救濟論:後期田邊哲學的研究》、《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比較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視點》。

審訂者簡介

張政遠


生於香港。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哲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師、Tetsugaku Companions to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助理編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編輯委員。曾任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員研究員、關西學院大學客員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日本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出版著作《西田幾多郎──跨文化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合編著作有Frontiers of Japanese Philosophy 4: Facing the 21st Century、《日本哲学の多様性》、《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東亞視域中的自我與個人》、Globalizing Japanese Philosoph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另譯有《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等書。

目錄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廖欽彬
凡例
導論:洪耀勳與日本的哲學/藤田正勝著、廖欽彬譯

洪耀勳文獻
當今哲學之問題
斷想:地下室人類
悲劇的哲學:齊克果與尼采
藝術與哲學(特別是與其歷史性社會的關係)
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
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
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
存在論之新動向

解說/廖欽彬
洪耀勳文獻列表
洪耀勳年譜與日本、歐洲哲學動態
後序/志野好伸
編者後記/廖欽彬
徵引文獻
索引

書籍試閱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

  所謂「經典」,是指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卻又經得起時間淬鍊,至今仍具重要意義與啟示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之目的,正是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


  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成長茁壯。1910年代起,雙語世代的臺灣青年歷經大正民主、俄國十月革命、美國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與韓國三一運動等衝擊,又受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美國實用主義與繼起的海德格哲學等思潮啟蒙。在殖民同化的危機下,臺灣哲學家以歐美理論作為反抗的思想武器,進而發展出對自我文化主體的探索。他們在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革命青年團等各種政治光譜的社會改革無役不與,留下大膽且富生命力的文獻,更開創了臺灣哲學的「實存運動」。隨著1937年戰時體制的言論緊縮,不少人暫時隱身學院而埋首於純粹形上學的論著。及至日本戰敗,林茂生創辦《民報》、黃金穗創辦《新新》、廖文奎成立《前鋒》、洪耀勳與張深切等創辦《新臺灣》。無奈二二八硝火,斷使淑世理想化為雲煙。1949年後,中國自由派學者胡適、殷海光引進自由主義與邏輯實證論,保守派則將新儒家傳入。兩派延續五四運動以降的文化論戰,在「儒家能否開出民主與科學?」問題上除有民主理念的競爭,更有知識論新舊典範的衝突。可惜原本的學理辯論在蔣政權強勢介入下,鼓吹西方價值的《自由中國》、《文星》遭查禁。繼殷海光後,臺大哲學系十幾位教師相繼遭受迫害。但當時的自由主義卻促成日後的黨外雜誌與民主化運動。回首百年,臺灣哲學的困挫常來自當權者的壓迫。在這種「支配與反支配」的永劫回歸下,幾世紀來臺灣面臨的阻礙有著驚人相似性,更與美國政治學家楊(Iris Young)以反支配(Anti-domination)來定義「正義」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臺灣先哲反壓迫的鬥爭,也是一種追求正義的過程。他們的文獻不只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對尋找未來出路更深具啟發。在此意義下,前人的思想遺產便成了歷久彌新的經典。

  雖然日治時期留下豐富的哲學文獻,不少卻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動亂而散佚。重之以1946年後為去除帝國殖民的餘毒,日文出版品全面遭禁。即便部分以漢文出版的論文,譬如張深切的《孔子哲學研究》,也因政治不正確而查禁,導致手稿《老子哲學研究》亦無法出版。在此戒嚴氣氛下,倖免於烽火的文獻或流通受阻,或被銷毀以避禍。在學界多年努力下,儘管許多重要作品得以重現天日,但有些仍只存其名而全文闕如。此外,如何精準詮釋這些僅存文獻也是艱難挑戰。臺灣歷經多重語言轉換,不少早期出版多以日文、英文、法文書寫。即便以漢文書寫臺語的著作,其語意、語法均與當今通用的官方「國語」差異甚大。更遑論戰前日語、臺語與現今標準化之日語、臺語亦多所不同。語言學家魏因賴希(Max Weinreich)曾說:語言不過是有武力為後盾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不同的語言除預設了不同的世界觀,更涉及了微妙的政治認同。是故,在多語文多脈絡的複雜變數下,如何精確解讀這些文獻本身,甚至是理解作者選擇日文而非漢文撰述背後的動機,便成了難題。

  為克服上述困難,臺灣哲學百年論叢邀請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專業譯者,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每本書除第一手選文之翻譯外,皆含對早期哲學家作品的深入評述。我們希望,透過此方式降低日後研究的語言門檻,喚起對臺灣哲學的興趣。我們更期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能成為所有有志於臺灣哲學史之研究者的第一套索引工具書。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立即訂購│

五南書店→《洪耀勳文獻選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