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體驗《本地 The Place:屏東》

 上稿時間:2020/10/01   
撰稿人:碰器 
【書評】體驗《本地 The Place:屏東》

配合公司的業務重整,在旅遊業工作的楊謦綾為國旅規劃而造訪過去不曾前往的地方,屏東正是其中之一。她搭著復刻的平快火車藍皮解憂號,用全身心體驗屏東縣政府出版的《本地 The Place:屏東》。

文/碰器

我自一名微小的島民,近年來深深地、緩緩地感受到,島嶼上的各城市、各地方如燦花般地扎根,發展出各自的區域意識,《本地 The Place:屏東》此書同《本地 The Place:桃園》、《本地 The Place:台南》、《本地 The Place:台東》共四冊區域書籍,隨2019年的文博會一同編輯完成且出版,便是一例。

成長的軌跡幾乎都落於東部及北部的我,對屏東這座城市,最早的幻想必然從《海角七號》開始。國片甫起,仍穿著白衣黑裙上下學的我與同學們一窩蜂反覆觀看這部電影,知道片中有藍有天,有海有BOT,有台有日,有情有愛,有對幼小的我幾乎是全然異域的半島,那裡恆常春天,四時炎夏。

因著出差,我在2020年(若過去鐵路各種「不小心路過」南迴線的經驗不算數的話)第一次挾帶成年後的意識,跨過高雄邊境來到屏東,品嘗這裡的氣息──明明島嶼綿長,東西貫穿,位於尾端的屏東和他城雖稍有阻隔、抵達相對沒那麼容易,但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我卻蹉跎了多年時光。

翻覽島內城市誌,一直是我的閒暇情事之一,只是似乎總以某些城市為軸:島國首都台北、慢活近興花蓮、古老城色台南、海港之都高雄……好似無論怎麼樣,都甚少看見其他城市的撰寫;不是無人生存,也並沒有相形失色,只是提起筆記下的人較少。直到近幾年,這些更接近區域、切割得更細碎的、跳脫以往「大城市」格局的在地書寫,才越發繁盛,開始談屏東的六堆、台南的玉井、嘉義的朴子……,身為收聽者,對於能夠汲取的資訊更加細緻多樣,實在感到開心;又走訪了2019文博會的桃園、屏東、台東、台南四個城市展場,搭配閱讀本地雜誌溫潤書寫,對當地的認知與前奏氛圍堆砌,可說是超越預期的鋪陳。

靠近島南,其實很輕易。搭車至左營,再租車一小時內便可進入屏境,不敢食生食的我,第一次駛經東港時候挑選了市場裡的一家料理,從此愛上鮮魚的生潤。接著轉個彎走訪鎮海宮,總是隔著南北距離聽我傾訴心事的七王爺,已經站落在海畔一隅守候了世世代代的海的子民,親見令人震撼,也忍不住抬頭仰望精細的廟宇雕刻,目睹信仰的膜拜。在日落時分穿梭在大武山與台灣海峽之間,餘暉半映著山頭,令那青綠的野色擁有傍晚限定的淺橘光澤,宛若海浪的拍打;再搭配陣陣的海風,在屏東,可以這麼簡單的享受到在天與地之間最溫柔的懷抱。

我也走了些生態途徑,踏上阿朗壹古道的百年鵝卵石。即使燠熱,即使攀坡,即使草生,那些蓬勃的自然生命,都讓人自然而然地步步趨近。走完古道,體內多刻劃了一份只屬於島嶼的美麗。終年熱帶的氣候與土質,讓原本來自中南美洲、被稱為神的贈禮的可可,也能在南方大地落實,更是一年又一年的良好美食常勝軍。我拜訪了可可莊園,看莊園主悉心地剖開這些彩色大果,裡面有白色的保護構層,又有一圈圈的可可豆,然後研磨細碎成甜蜜的黑色送入口中──其實台灣也有很棒的滋味。斑斑點點的梅花鹿,橘映的身軀穿梭在嫩綠草原,亦是令人相當驚奇的體驗。這條生態途徑及遠方蹦跳的小鹿,都讓人不斷駐足,就連擁有豐厚在地導覽經驗的我,都不斷綿密思考,到底還有多少驚喜,可以在這裡呈現。

回到人文與構築──我個人較為偏好的旅遊目的與方式──在墾丁略高的台地上,繞過南灣,緩緩趨上,就會抵達光現民宿。建築物上有無數的稜角,每逢日與夜、光與影的交逢與變化,都會將此處以不同角度細緻呈現。書中提及的後灣發宅,也有同樣的巧思:清水混凝的交疊、搭配日光的贈禮,讓屏東的時刻,選定了居所,可以感受多一份的魔幻。而在四重溪,日治帝國曾經所統御領地的最南方,秋冬的潺潺溫泉暖意,讓城市也被刻下不同殖民時期的故事。屏東火車站前的驛前大和旅社更是令人期待的未來篇章,一樓的咖啡廳已開始微幅營運,日漸修築的旅社,有了當地關懷的注入,本土的意識與精神,土地上傳承的故事與文化,正在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屏東人,反覆吟唱,用各自的方式歌頌。

原民文化始終是島嶼上的瑰麗文化組成之一。過去的歷史課本,總是平板地記敘過去漢原的分化,用簡單的黑白照片,也總是用一些過去的文字,漢啊蕃啊簡單詮釋;居住於此數百年、極具各族差異文化內涵與體質的原民文化,受教育的孩子們少有機會深入了解。我訪屏東霧台鄉,進入魯凱部落,由耆老說書般的詩歌喉吟唱迎接;她身著細緻而沉甸、具有家族意義與文化承載的首飾與服裝,一步步帶領我走在石板屋旁,那些屋桓圖騰的意義、月桃葉編織的便當盒、部落裡小勇士的輕巧故事、山中料理中的清淡與濃厚……一趟趟的屏東行旅,讓我把這南方巨大的縣市,堆砌成立體的圖案,而我反覆咀嚼,仍然有滋有味。

《本地 The Place:屏東》便是一本這樣的文與圖的紀實,地方的百花盛放,文與字裡飽含著對土地的真誠,從部落到城市、從碾米到追鹿、從藝術到黑毛豬、從相遇到離散,從台灣到屏東。每個島嶼上生存長大的孩子,身上都鑲嵌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上週我才搭乘了復刻的平快車藍皮解憂號,隨著海風灌入沒有冷氣車廂內,在南迴鐵路線上來回擺盪,想把這個夏日的屏東記憶,都收進囊裡,然後一次次造訪,一次次採擷,一次次永恆擁有。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本地 The Place:屏東
五南書店→本地 The Place:屏東

a
碰器
碰器,因為喜歡某種尾巴蓬鬆、在樹上跳來跳去的鼠輩,所以就被叫這個名字。生於小島,長於小島,不學無術,學過一點點異語,做一些每天試圖與遠方連結的事情。在旅遊產業裡面幫想去遠方的人規劃旅行,最喜歡看到旅客因旅途中各種情緒而流動的熾熱眼神。命中文曲化科,偶爾想要寫一點文字娛樂自己,一點點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