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走讀淡蘭古道,穿越日治的自然採集風景──《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

 上稿時間:2020/10/21   
撰稿人:李冠慶 
走讀淡蘭古道,穿越日治的自然採集風景──《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

愛好單車旅行、喜歡臺灣歷史的李冠慶,閱讀結合了古道旅遊以及臺灣史的《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得到了跨越自然科學、人文歷史,以及觀光旅遊的獨特取徑,重新認識淡蘭古道。

文/李冠慶

近年來臺灣興起古道旅遊的風潮,人們踏入山林,走訪先民走過的道路,找尋前人遺留下的足跡,並親身感受沿途的自然美景。喜愛臺灣史的我,對於古道人文風情也是興致勃勃,惟礙於自身惰性,遲遲未能實現,而《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一書,則給予了我另一種認識古道的途徑。

從自然採集紀錄挖掘古道的歷史,這是我未曾想過的方式,相對於人文歷史,「自然採集」是近乎生物學的領域,十分陌生,僅在2017年國立臺灣博物館「發現臺灣」常設展初次接觸過,而後便沒更多的認識,直至今天翻了本書。

書中以從瑞芳越過三貂嶺,經頂雙溪、貢寮、草嶺至大里,以及從深坑、石碇越過樹梅嶺,經坪林尾、石槽、倒吊仔、四堵、湖底嶺至礁溪,兩條淡蘭古道上的官道為主線,再以清領(1876-1895)、日治廳制時期(1901-1920)、日治州制時期(1920-1945)劃分,最後透過多位自然學者的日誌、報告,呈現出鮮為人知的臺灣歷史與自然面貌。

雖說如此,但那些專程拜訪或是偶然踏入古道的學者,大多不只去過淡蘭古道,有的還去了阿里山、玉山等地,並在作者的介紹下,藉以一窺臺灣各地的風景。在這些學者當中大多都不曾聽聞過名字,因此開篇第一位竟是臺灣人耳熟能享的馬偕醫師,就顯得令人倍感親切,且驚奇於他的學者身分及鮮為人知的一面。

除了文字紀錄,學者們跋山涉水、不辭勞苦採集而來的動植物標本更豐富了本書內容,固然對臺灣油杉、臺灣椒草、煙管蝸牛、鹿子百合等動植物不甚瞭解,但也能理解其重要性,並對催生了穿山甲的保育感到欣喜,同時也為阿里山檜木林當時被大量砍伐,深感沉痛。

之後隨著宜蘭鐵路打通草嶺隧道,這條百年古道的自然採集發現史也隨著落幕。回到現在,當你哪天有幸造訪淡蘭古道,在了解這趟採集與挖掘的時代光影之後,除了常說的「金字碑」與「虎字碑」外,還能夠認識古道沿途的動植物生態,擴大對古道的想像,發現不一樣的古道自然人文之美吧!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精裝)
五南書店→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精裝)

a
李冠慶
30歲出頭的業餘公路車玩家,2012年開始騎乘之旅,至今僅達成環日月潭、宜花東臺11線、新竹和臺南舊城小旅行,最常練騎地點為土城承天禪寺、三峽到大溪臺3線,近期為了降體脂而被健身耽誤中,期望在35歲前能花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地單車環島,深入認識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