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

 上稿時間:2022/02/22   
撰稿人:陳力航 
【書評】《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

史普作家陳力航為大家導讀《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這本書。

文/陳力航

    本書作者蔡慧玉,為台灣歷史學者,專長是日治台灣史、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蔡慧玉任職中研院台史所期間,除發表學術論文外,亦長年從事口述歷史訪談,累積成果豐碩。除了本書外,還著有《中縣口述歷史》、《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等作。蔡慧玉的訪談成果,也為台灣史研究者提供珍貴史料。以《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一書為例,其中陳應彭先生的訪談紀錄,提供戰後初期外省人警察視角下的宜蘭,為宜蘭史的研究增添新的視野。

    此外,本書由吳玲青負責整理,吳專長為清代、日治台灣史、清代中國史研究、史料解讀等,目前任教於高師大台史所。

    對台灣人來說,許多人的長輩可能在日治後期前往南洋,跟著日本人一起作戰,或者是在日本軍隊當中負責各種勤務。有人不幸死在當地,有人幸運返台,為後代子孫見證這段歷史。在本書出版之前,無論是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或者是各地方政府,都有對此相關議題,召集耆老召開座談會,並進一步出版成書,如周婉窈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紀錄并相關資料》與林惠玉編著的《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等著作。而《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則是作者分別採訪多位耆老,並依照身分編排,比如陸軍特別志願兵、海軍特別志願兵、軍屬(軍中聘僱人員)接著是附錄內的戰友、家屬、遺族等。如此編排方式,不僅方便按圖索驥,若讀者有意進行長輩口訪,也夠透過閱讀不同篇章,理解不同身分之間的境遇,甚至是從戰友、家屬的視角來理解這一段歷史。

    在陸軍特別志願兵的部分,作者訪問了吳申安、鄭春河、劉坤土、簡傳枝、蕭金海等人。陸軍特別志願兵的制度實施於1942年,應募而來的台灣人,必須先在六張犁接受訓練,為期六個月,結束後編入正式的部隊。在這幾人當中,吳申安、劉坤土、蕭金海三人駐地在島內,而鄭春河、簡傳枝則前往帝汶島(位在馬來群島南端)。鄭春河是台南佳里人,他從佳里公學校畢業後,先進入北門郡役所工作,在時局與社會風氣影響下,毅然報名志願兵考試,錄取後進入訓練所受訓半年,接著被分到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第四部隊服役。1943年底,鄭春河跟著部隊從高雄搭船前往帝汶島,戰爭結束前夕,鄭春河已升任軍曹,透過無線電得知日本投降。戰後,帝汶由荷蘭接收,而他也與日本人分開,於1946年5月搭船,6月返抵台灣。

    同樣在帝汶島,簡傳枝來自宜蘭羅東,他從羅東公學校高等科畢業之後,先在畜產養成所進修,接著進入七堵庄役場工作。簡傳枝認為當兵可以讓生活好過一些,於是就報名考試,並且順利錄取。他在進入訓練所受訓前,羅東地方為幾位志願兵舉辦送行會。對此,他在訪談紀錄中透露了當下的心情:「郡役所動員學生、青年團、民眾以及官員到火車站送行,大家拿著小旗子,上面寫著我們五個人的名字…(中略)…場面非常熱烈,所以我進入訓練所後,訓練再怎麼辛苦,只要想到自己曾這麼風光被送行過,就不敢有偷跑回家的念頭,因為這麼一來就太沒有面子了

    簡傳枝後來改名「竹內傳一」,於1943年10月前往帝汶島,在當地接受「經理下士候補」訓練,日本投降前夕,簡升任主計伍長。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當天,他因為正在行軍,直到抵達目的地,才知道日本戰敗的消息。特別的是,戰後他仍然在日本軍隊服役,甚至升任主計軍曹,直到1946年中才脫離日本軍隊。

    簡傳枝口述訪談,呈現了日本陸軍內部文化,以及戰爭末期台灣人在東南亞戰場的情景,由於他主要在軍隊的倉庫工作,因此對當時物質生活有所描述。他表示:在非常時期之下,蜥蜴、老鼠、青蛙、蛇都是食物來源,而當美軍的空襲一過,海面上會浮現被炸死的魚,這也成為日軍加菜的來源。因為環境惡劣,許多士兵紛紛病倒,一位同年台灣兵臨終願望,只是想吃碗白米飯,再前往地府。

    鄭春河、簡傳枝的南洋經驗,是許多台灣人戰爭記憶的重要部分。而本書收錄賴興煬先生訪談紀錄,則是一段與簡、鄭兩人迥然相異的戰爭記憶。

賴興煬是少數被俘至西伯利亞的台灣人,所謂西伯利亞日本戰俘,其歷史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前後將五、六十萬關東軍軍人與少部分民人,以火車載運至西伯利亞,利用這些人力進行各種建設。而賴興煬,就是這五、六十萬人之一。對日本人而言,西伯利亞拘留經驗並不陌生,但是對大多數不是在本島,就是前往南洋的台灣人而言,就顯得特別。那麼何以,賴興煬不是前往南洋,而是向北呢。

賴興煬是新竹關西人,從關西公學校畢業後,擔任青年團團員一段時間,於1944年3、4月間,報名海軍特別志願兵。海軍晚陸軍一年,直至1943年才實施志願兵制度。賴興煬錄取志願兵之後,和鄭、簡兩人一樣,先接受為期半年的訓練。結訓後,他被分到駐地岡山的部隊,接著再隨部隊輾轉上海、朝鮮元山。當日本投降後,賴興煬隨部隊向蘇聯投降,他與日本同袍們被俘至西伯利亞。賴興煬所待的收容所,位在納霍德卡北邊的蘇城,直至1948年9月,他才跟著日本同袍返抵舞鶴。由於此時台灣已非日本殖民地,賴興煬與其他台灣人被留置在舞鶴,一個月後才從下關乘鹽船返台,其過程異常曲折。

賴興煬具有許多特殊性,首先他不像許多台灣人是前往南洋,而是跟著部隊前往上海、元山,戰後為蘇軍俘至西伯利亞。本書的價值之一,就是收錄了他的訪問紀錄。

    《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收錄許多耆老的戰時經驗,然而,除了本書的受訪者之外,民間勢必還有許多耆老,尚待尋找與訪問。口述歷史乃是與時間的拔河,如果能持續進行訪談、搜尋,勢必能累積一些成果。本書的分類上,以陸軍特別志願兵、海軍特別志願兵,軍屬以及附錄的編排,看似非常完整,但其中有關「軍伕」的部分較少。「軍伕」與軍屬不同,其地位、薪資皆不及軍屬,自然也不是軍人。然而,台灣人戰時以軍伕身分從軍者不少,在本書僅有一位軍伕陳春良受訪,可謂稍嫌可惜。

結論

    本書記錄多位台灣耆老戰爭體驗,閱讀本書,可一窺戰時體制下台灣人的生活日常與從軍經驗,以志願兵為例,比如甚麼因素促使青年報考志願兵、以及青年在駐地的所見所聞等,本書不只是台灣史研究的珍貴史料,若與時事相搭配,則可以古鑑今,以史知興替。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

a
陳力航
臺灣宜蘭人。成大歷史系學士(04-08)、政大臺史所碩士(08-12)、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生(14-15),現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學術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史、日治時期臺灣人海外活動史。著有《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臺北:前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