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家,經歷文化與物質科技對傳統價值的衝突,原住民族開始吸收適應現代文明,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住民族面對中華民國接收後二二八事件動亂,衡量自身存續,各有抉擇。雖然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清鄉處決,但在政府深入掌控原住民族地區後,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主要菁英汙名整肅。
二二八對原住民族而言,是另一個殖民的開始,儘管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有「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但在白色恐怖下,戛然斷裂,原住民族意識陷入隱流。
今政府已經向原住民族道歉,對受難者平反及家屬撫慰。不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只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
本書特色
★彙集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安全局、國史館、受難及參與事件者家屬等各界庋藏檔案史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與二二八事件展覽」珍貴史料全彩呈現
目錄
館長序/張鴻銘
前言
征服與現代性
‧Formosan、番、蕃、高砂族
‧土地流失
‧收繳槍枝
‧語言文字
‧首次現代國家意識
政權更迭
‧與新政權的接觸
‧「回復」姓名
‧山地行政
‧槍枝與流言
二二八事件的抉擇
‧各地區原住民族的反應
北部地區
中部地區
東部地區
‧原住民族泛族群意識─高山自治
‧二二八事件綏靖與善後
覺醒與重挫
‧高山族、臺灣族、山地同胞
‧土地生存權
‧理想的追尋
‧汙名織罪
創傷、平反與未來
‧創傷未止恐懼不斷
‧原住民族覺醒與政府平反
‧未竟之路
高一生
林瑞昌
杜孝生
原住民族的存在與未來
參考文獻
書籍試閱
以前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
有一天,不認識的人
他說他,代表一個國家
有一群人,這個大地,是他的國家
你們從來都沒有帶過一把泥土過來
卻跟我說這是你的國家
──《最後的戰役──從南洋戰爭到二二八的鄒族》片首
▼Formosan、番、蕃、高砂族
臺灣原住民族係泛稱原居於這塊土地上南島語系的居民,並非單一民族。各部落或族群有其自稱,但長期被賦予不同的統稱。漢人呼之為「番」、荷蘭人名之「Formosan(福爾摩沙人)」、日本人稱「蕃」。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覺得此名稱不妥,原住民族也不願被稱「蕃人」,後正式改稱「高砂族」。
▼土地流失
土地是一個族群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原住民族各部落擁有自主領域,形成部落認同及獨特生活文化。但以狩獵、採集或刀耕火耨的土地利用或共有觀念,與農業社會、私有、資本主義及現代國家制度不同。
早期漢人經由婚姻、租賃、買賣甚至武力,取得平地原住民族土地。日本領臺後,引入現代法律概念,否定山地原住民族的自然主權,藉由國家法律重新規範原住民族對土地的擁有及使用權利。
▼收繳槍枝
十九世紀西方國家武器擴散,山地原住民族經由漢人或平埔族群交易流通取得槍械。槍枝不僅是狩獵生活必需工具,也是男子社會地位象徵,更是對抗入侵,或與其他部落競合的武力。尤其原住民族憑藉山險,讓清朝及日本政府嘗盡苦頭。整個日治時期,雖以法律強制或政令宣導,收繳槍枝,箝制原住民族武力,但原住民族捍衛擁槍、私藏槍械,與政府抗爭的行動,始終未曾停歇。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