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壁爐、煙囪與美軍的遺留──《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台中生活》

【書評】壁爐、煙囪與美軍的遺留──《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台中生活》

衣櫥裡的讀者黃星樺或許在衣櫥裡,或許在其他地方,閱讀了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台中生活》,聽見,也看見往日美軍留下的痕跡,述說的一段段當年故事……

文/黃星樺

1

在傳統的美式建築中,壁爐往往是一個家戶最核心的配置。每到冬季夜晚,一家人圍繞著壁爐起居坐臥,是許多美國人心目中最美好的家庭圖像。也因此,在美式的聖誕老人傳說中,「壁爐」和壁爐上面的「煙囪」,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畢竟,如果沒有了煙囪和壁爐,聖誕老人要怎麼進到家中送禮物呢?

但,在亞熱帶的台灣,絕大多數的家戶都沒有煙囪和壁爐啊!聖誕老人是怎麼進來的呢?

這不僅僅是台灣孩子會有的疑問。1950、60年代,大批的美軍被派駐到了台灣,許多軍人的家眷也都選擇來到台灣生活。每到聖誕節前夕,那些住在台灣的美國孩子,心中恐怕也都會升起相同的疑問。

 

2

美國和台灣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要追索美國影響台灣的起源,那麼1950年前後,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起點。

1950的前一年,也就是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的國民黨政府敗退到了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在亞洲擴張,於是派遣了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並給予台灣大量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援助。1951年,美軍顧問團成立,美軍正式開始被派駐到台灣,為國軍提供軍事訓練和技術支持。

以上這段話,粗略地描述了冷戰背景底下美國對台灣的影響。但實際上,美國對台灣的影響範圍,絕不僅僅止於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的文化、思想、藝術,甚至建築形式,都開始進入到台灣人日常生活的肌理當中。

例如在1950、60年代,台北陽明山和圓山一帶,以及台中的新北里和土庫里,都曾經建起一幢幢帶有煙囪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原本都是供美軍眷屬居住的美軍宿舍,因此自然都帶有美式的建築風格。

妙的是,在美軍宿舍的周遭,有不少台灣人因為嚮往美式生活,主動參考美軍宿舍的格局,蓋起了「仿美建築」。在今天台中市的美誼游泳池和美術園道一帶,有著許多兩層樓、附帶庭院的異國風格建築,它們大多都是當年被視為有錢人象徵的仿美建築。

 

3

以上這些,都是我從熊一蘋的近著《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台中生活》一書中看來的。

在這本書裡,熊一蘋除了追索台中美式建築的起源,也關照當年那些少數進入到美軍社區工作的台灣人。

例如,來自高雄美濃的鍾春麗,就是當年少數有機會進到美軍眷屬家中擔任幫傭的台灣人。在美軍家中工作,除了薪水比較優渥之外,最讓鍾春麗印象深刻的,是美國人對待幫傭的態度。

在鍾春麗的回憶裡,美國人不會用「上級對待下屬」的方式對待幫傭,彼此之間反倒更像是朋友一般的關係。有一次,鍾春麗平常通勤用的腳踏車不見了,令她難過了好一陣子。雇用她的美軍飛行員聽說了之後,隔天竟然就去牽回來一輛全新的腳踏車,送給鍾春麗。

對類似的「文化衝擊」深有體會的,是曾在美軍清泉崗基地擔任會計的李美華。在李美華的回憶裡,美軍不看重學歷,也不在乎她的性別,而只重視她的能力,因此讓她有機會在數十人的會計部門裡擔任管理職務。

當時的清泉崗基地是由美軍和國軍共用的。根據李美華的回憶,每當兩邊共同舉辦派對時,國軍這邊總是按照階級高低,依序入場;長官來了,還有人替他開路。美軍就不一樣,在美軍這邊,即使是司令官,也都和其他人一樣排隊入場。

另一件令李美華記憶猶新的事,是美國人的乘車文化。李美華回憶道,當年她搭乘接駁車上下班時,大家總會讓她優先上車,因為「女士優先」。同事、長官若剛巧開車經過,還會順道送她一程。

 

4

不過,美軍帶來的記憶,絕不僅僅只有重視平等的職場文化而已。在美軍駐台的近三十年時間裡,也為許多台灣民眾帶來苦澀的記憶。

例如,為了建造清泉崗基地供美軍使用,當年的台中縣政府不得不徵收一千四百公頃的土地,拆除了兩百多間民房,讓超過五千名居民強制搬遷。而這一切,都只發生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

美國參與越戰後,清泉崗被美軍指定為中途基地,必須要為飛往越南的轟炸機供應油料補給。為了這項任務,美軍選擇在清泉崗附近的大楊地區興建七座巨大的鋼板油庫。

這七座怪獸般的巨大油庫,在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回憶中,是和土地徵收以及強制搬遷的記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1999年,位在清泉崗機場旁的大楊國小因不堪忍受飛機起降的噪音,和國防部達成協議,由軍方撥出大楊油庫所在地的原址,讓大楊國小建設新的校舍。為了這件事,七座油庫當中的兩座開始拆除。然而,這卻引發了當地許多老一輩居民的恐慌。因為如此突如其來的拆除,讓他們瞬間想起了當年大遷村的記憶。他們開始擔心:難道清泉崗機場又要擴建了嗎?我們是否又要被迫搬離熟悉的土地了呢?

在《華美的跫音》一書中,熊一蘋這樣告訴讀者:從土地徵收到油庫興建,關於美軍的一切事物,對大楊地區的居民來說,似乎都帶有一點不應被提起的氛圍。

這或許是因為人們不願意主動想起過去那段苦澀的記憶。只是,如果我們讓這段記憶完全消散在風裡,我們也就永遠不可能理解,為何這樣一樁拆除油庫、新建校舍的美事,竟會讓當地的老一輩居民們心中惶然。

為此,我慶幸我讀到了《華美的跫音》這樣一本書。

美國對台灣的影響,是一個龐大的歷史課題,背後有著一幅複雜的歷史圖像。這本書,則是這個龐大課題底下的一幅小尺寸的日常速寫。正如熊一蘋在後記中說的,關於美軍在台中的歷史,還有很多等待挖掘的部分。感興趣的讀者,亦可以參考書中列出參考書目,按圖索驥,探索那些已經出土的東西,和那些仍然深埋記憶深處的東西。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臺中生活(另開新視窗)
五南書店→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臺中生活(另開新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