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精煉楊德昌:向楊德昌致敬──《舞台上的人生風景(一):電影素材改編舞台劇之《臺北好男好女》》

 上稿時間:2024/03/28   
撰稿人:侯剛本 
【書評】精煉楊德昌:向楊德昌致敬──《舞台上的人生風景(一):電影素材改編舞台劇之《臺北好男好女》》

以楊德昌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所延伸創作的舞台劇《臺北好男好女》(2014) 學年製作演出為例,說明作者藉由戲劇與人生相映襯的角度反思戲劇哲學的精神思維與現今時代/社會/觀眾連結。內容包含導演與編劇合作及導演創作過程與方法架構;從創作理念、劇本解析、舞台時空處理、場面調度乃至導演本等,呈現完整製作樣貌。以增強本校學生對製作演出之整體概念與技術實務教學相長之效能,亦提供對編導有興趣者參考。

文/侯剛本

聖經說:太陽下無新事。於是當我們活在時間的脈絡長河之下,如何在舊有的(尤以日光之下聊賴呢喃的大小瑣事)事物上,滴水穿石地凝結出耳目一新的煥然新意,確實有待言者(Rhetor)用其獨到的眼光,以及與眾不同的敘事視角,為一個本就可能索然無味的冷飯,重新烹調出令人驚豔的可人料理。透過訊息傳達者(作者)與接收者(讀者/觀眾),兩端藉由符號意義的意念交流,共創神交式的會心感動……

哲人做戲,細(戲)說人生

《台北好男好女》舞台劇作品,係為台灣電影導演楊德昌,歷年創作七又四分之一部的作品──《光陰的故事:指望》(短片),1982;《海灘的日子》,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獨立時代》,1994;《麻將》,1996;《一一》,2000──。當中,透過本書作者(也是本劇導演)楊雲玉女士,以一份恰似哲人的心情,反省著過往歷歷的悲歡人生,從中尋出關於家庭星座、關於職場寫真、關於時空交疊、關於虛實共構的片羽重整。

楊雲玉,一個走過花甲歲月的耳順之齡。從小生長在外省人血脈的軍眷家庭,10歲離鄉背井進入復興劇校坐科習藝。劇校畢業學成之後,大學求學階段開始接觸到西方表演藝術,從此奠定學貫中西的因緣基礎。

工作資歷完整豐富的楊雲玉,赴美求學前累積了豐富的藝術行政經歷,甚至曾在平面媒體擔任記者的工作。90年代赴美留學返台後不久,便於國光藝校(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前身)取得教職落地生根。年屆30載豐富的教學資歷,搭配學習養成訓練與業界工作經驗的紮實根基,如此人才在台灣當今劇場藝術教育界,堪稱萬中選一的箇中翹楚。

台灣影壇,速寫楊德昌

1947年出生在上海市的楊德昌,從小生長在台北市。求學期間喜歡漫畫的他,漫畫後來也成為他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做為切割分鏡的敘事思考。

理工背景轉戰影視的楊德昌,1982年的第一部問世的電影短片《指望》,講述了一位年輕女孩在青春期時的經歷。這部片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等當代年輕導演之作,收錄在《光陰的故事》合集裡。自此之後楊德昌便展開執導長片的創作生涯,1983年首部長片《海灘的一天》,探討的是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以及轉型後的都市空間對人的影響。1985年第二部長片《青梅竹馬》,關注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男男女女如何找到人生道路心路歷程。1986年上映的《恐怖分子》,是楊德昌執導的第三部長片,儘管這是一部複雜多重敘事的都會驚悚片,探討的仍舊是現代都市中,人們對於生活觀察之下,許多日常的深刻反省。

進入九O年代後,楊德昌於1991年推出第四部劇情長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劇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透過殺人事件探討青少年幫派的次文化問題。有別於沉重的青少年殺人社會事件,1994年上映的第五部電影《獨立時代》,則是一部都會情境喜劇,敘述九O年代的台北,三個劇中主人翁們如何在燈紅酒綠的紙醉金迷中,漸漸尋找出屬於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至於第六部於1996年推出的長片《麻將》,則是一部主人翁介於友情和親情當中,透過真實與謊言的爭執與拉扯,逐漸從困局裡找到生命的出路。

時間來到千禧年,也是楊德昌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一一》的上映,持續承襲他擅長多線敘述與反身思辨的敘述風格,深入家庭議題探討世代之間,相愛相殺的倫理議題。

幾部作品延續下來,楊德昌的創作風格與文本建構,總是以台北的地景出發,進而滲入在這個時空之下,整個社會的變遷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其中更少不了面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意念鬥爭,以及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對立衝突。這樣的批判力與反思力,促使楊德昌的作品與商業主流的院線電影相比,更顯特立獨行與立場鮮明。正因為這一切的創作養分,文本論述形構多數圍繞在「原本國民黨長年一黨獨大的強勢政權,隨著兩蔣時代的落幕漸漸面臨鬆動,乃至步步走向解嚴」的歷史關鍵。在這個思潮轉變的時代裡,湧動著多年來某種蓄勢待發的沉寂吶喊。而楊德昌的作品沉浸在這樣的時空下,必然也是透過聲光膠捲的作品呈現,批判省思著整個大時代背後,企圖和閱聽人展開意念上的互動與對話。

戲裡戲外,解構重構

當解構與重構,做為詮釋與再現的創作(再創作)歷程時;楊雲玉試將楊德昌歷年作品,重新以《台北好男好女》全新為題,並以劇中蕭蔓、Brian、汪凝、汪母、小四、 Dan……等人的角色人物關係,萃取原電影中的經典台詞,圍繞著台北城市的時空氛圍中,關於「島嶼家庭記憶、夢與理想繼續燃燒、都會男女愛情」的故事脈絡,試圖說一段「精煉楊德昌:向楊德昌致敬」的情節。殊不知楊雲玉在往復返身觀/展(觀展:文化研究專有名詞,原文為Performance)楊德昌的歷程中,由於出生在六O年代,誠然與同年代的楊德昌共享著絕大多數,客觀真實所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以至於當楊雲玉坐在導演椅上,看似處理著劇中人的「島嶼家庭記憶、夢與理想繼續燃燒、都會男女愛情」的林林總總,竟也自身交織地重新爬梳了自己人生閱歷中,屬於自己「島嶼家庭記憶、夢與理想繼續燃燒、都會男女愛情」的點點滴滴。

「根是深入地裡的枝,枝是生在空中的根」。這是本書開啟第一頁時,出現在第一行的全文開場白,也是楊雲玉引用偉大哲人泰戈爾的經典名言。依著這樣的語藝框架對位思考類比推演,可以心領神會的是:戲劇是生活的反射,生活是戲劇的養分……。只是在因果循環緣起緣滅的聚散之間,原以為節點上是某個事件的結局,未料這樣的結局,竟是下一個事件的開始。又原以為從某一個角度,某件事看起來像是齣徹底的悲劇,誰知一旦換個立場換個視角換個時空,本以為應當是齣悲劇的故事,箇中確是充滿著處處寬心隨喜的瀟灑與自在……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舞台上的人生風景 (一):電影素材改編舞台劇之《臺北好男好女》(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舞台上的人生風景 (一):電影素材改編舞台劇之《臺北好男好女》(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