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跨領域溝通的詮釋──《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上稿時間:2024/10/26   
撰稿人:陳建男 
【書評】跨領域溝通的詮釋──《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本書完整呈現鄭毓瑜教授近年來針對中國人文傳統「空間」觀的系列研究。從城市意象、園林寓意到國族視域、自然的氣氛,鄭教授融會各種歷史、思想與文學材料於一爐,同時又能妥切化用現象學、人文地理學等西方觀點;藉助這些閱讀與思考的成果,不但為古典文學開創出諸如「自然」、「身體」等新穎的研究議題,更顯現了文學與哲學、地理學,甚至是古典體氣醫療等相關領域的深刻關連。在強調跨領域整合的當代,這本書對於鄭教授個人的研究或整個中國人文傳統的研究,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文/陳建男

《文本風景》初版於2005年,書分「意象化的城市」、「文體與地方感」、「自然中的氣氛」三個單元,共收入六篇文章。2014年再版時新增第四單元「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收入兩篇文章,並附錄陳國球之書評。此書要處理的課題,即是在「空間」的架構下,個體自我與社會空間、國族認同、文體傳統、身體感知如何「相互定義」。

 

第一單元「意象化的城市」,〈名士與都城:東晉「建康」論述〉以都城中心的疆域並非界定家國的唯一要素,名士風流成為更大的文化結構,繫連起眾多城市,並形成影響力。都城社會空間與「名士風流」言行的象徵相互表裡,彼此周旋互涉,玄言與時務的比列交錯,成為社會政治實況的具體事證。當名士意象在南朝建康城失去主導的地位時,素族天子、寒人近倖建構的「市井形態」建康意象,在〈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以吳聲對比士族洛下之詠,南與北的轉換、士與庶的升降,帶來新變。

 

第二單元「文體與地方感」將時代拉到明清之際,文人如何透過文類的選擇、典故的再次書寫與「代言」,安放自身的位置。〈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討論鼎革之際,從「哀江南」的一再書寫到楚聲騷體的創作,從庾信出處的詮釋到自我志節的表達,空間景物也成為自我定位的標的。〈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討論選擇流亡海外的明遺民朱舜水,其〈遊後樂園賦〉挪借〈上林賦〉「體國經野的盛世氣象」來頌讚源光國,並有別於一般遺民的悲苦書寫,朱舜水透過「後樂」寄託傳布聖人之學的深層心境,開創一條人生新路。

 

「抒情傳統」論述是海外華人學者面對西方文學傳統而產生的,自陳世驤、高友工以來,在眾多臺灣與海外學者相繼努力下,逐漸形成論述的脈絡。龔鵬程提出漢代「氣類感應」的宇宙觀,強調漢儒認識到「感性主體」,發現「有情的世界」,針對「抒情自我」本源論的討論,為抒情傳統的討論開啟另一扇窗。特別是在抒情傳統的論述中,一向著重討論「抒情自我」,強調內在、主觀的優位性,鄭毓瑜教授在第三單元〈〈詩大序〉的詮釋界域――「抒情傳統」與類應世界觀〉想要梳理的課題,即是將〈詩大序〉放回樂教的傳統,認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一套觸物連類的認知體系,透過「引譬連類」,在學習用詩的過程中反覆練習,「詩」與「事」之間的關聯性才能被理解。而「抒情自我」在感興的過程中並無「先發的優位性」。

 

另一篇〈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則進一步從這套觸物連類的「智識性」脈絡,提供「物類、物我的係屬連結」,物我之間的相互開放、彼此參與,如何來理解「傷春悲秋」。身體與時氣既為一體,形塑「一種超越物我內外、見不見的物質能見度的整體環境『氣氛』」。與此書初版同一年發表的〈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後收入《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再次談到「應物起感」,個體自覺隨時牽引於環境的變動狀態,那「抒情」就不會只是個體,而是一種體氣舒放的方式,可以容納不同向度的體氣震盪,不拘於題材或目的,「體現一個動情盪氣的世界」。

 

第四單元可以視為輔助閱讀前三單元的延伸。〈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考察「山川」到「山水」的轉變,山川名物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密切,山水遊賞則與世族的政治經濟勢力有關。晉宋時期的地志書寫形成一套新的名物連類方式,謝靈運〈山居賦〉則透過身體行動「窮究歷覽」參與其中。〈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則探討王羲之異於魏晉名士,勇於面對「哀樂悲喜、企求與幻滅」,不依執神明或哲理卻勇於生活,讓「名士風流」有了不同的樣貌。

 

鄭教授在〈增訂版序〉寫道:「學術研究的題目不必是最時新的,卻應該是最根本的議題。」《文本風景》每篇文章也試圖回應學界過往的討論,如玄風與時務只能對立看待嗎?吳歌西曲在整體社會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朱舜水〈遊後樂園賦〉只是「辭賦史上唯一遊賞異國(日本)庭園的賦篇」嗎?在魏晉「緣情感物」說正式興起之前,如何「抒情」?對謝靈運〈山居賦〉的兩種看法,對王羲之〈蘭亭序〉「未達」、〈蘭亭詩〉「達」的比較等,提出詳贍的論證,提供新的視野。

 

《文本風景》的論述,到後來《引譬連類》進一步開展、證成,都深化「抒情傳統」論述,讓「抒情自我」不再是單向論述,而能與空間、廣袤世界相互定義,形成更龐大的知識體系。這樣的論述可以超越時代的分期,具體在各種文體中展開,提供後來研究者更寬闊的蹊徑。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