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城門城門幾丈高?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的歷史考查

 上稿時間:2018/04/16   
【書評】城門城門幾丈高?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的歷史考查

臺南往昔作為臺灣府城所在地,有壯觀的城牆圍繞,而今斷垣殘壁已不復往日風華,大東門外門──「東郭們」如今何在?哪些遺跡已被指定為法定文化資產?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正好為讀者解開府城遺跡的古今之謎。

  在清康熙年間時,因施琅大敗明鄭勢力,鄭克塽投降後,臺灣即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納入清朝版圖。原本明鄭時期即於臺南設臺灣府,為全臺的行政中心,清朝亦將臺灣府治設於臺南,為臺灣首府。

        雖然臺南此時的城市發展已至一定成熟階段,但因當時清朝庭對臺實施不築城政策,因此整座臺南城自清朝設府後一直呈現開放狀態,持續了四十年。到了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巡臺御史禪濟布奏請雍正築城獲准,因此開始了臺灣府築城的序幕。同年開始,以刺竹為材,進行建城。自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起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止,為臺灣府的竹城時期。

        到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初)時,林爽文事件爆發。在事件平定後,乾隆皇有感於臺灣各地主要為竹城,防守能力不足,於是下令臺灣府廳各地改建城垣。自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起至日據時期的1900年止,為臺灣府的三合土城時期。

        馬關割臺後的日據時期,開始慢慢拆除城牆,到20世紀初期,大部份城牆皆已消失殆盡,僅留存部份保留至今。有鑒於臺灣府城的重要性,從民國74年起,陸續有七個城門或城垣相關遺蹟被指定為法定文化資產。近年再由臺南市政府將這七處向文化部提報為國定古蹟。這七處有兌悅門、臺灣府城大南門、臺灣府城大東門、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等。

        臺灣府城周遭是全臺灣最早進行開發的地區,在臺灣建省之前(光緒十一年,1885年),亦為全臺的最高行政中心,而城垣的建築亦與一些歷史事件息息相關。這些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的殘蹟,可說是認識臺灣歷史的一道途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