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揭開隱沒的時光:《舊城尋路 : 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

 上稿時間:2018/06/15   
【書評】揭開隱沒的時光:《舊城尋路 : 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

《舊城尋路 : 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是今年初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本書橫越古今百餘年,帶領讀者見證不同政權移轉的左營舊城:隨著城牆的修建與殘跡的出土,以往隱沒在時光中的近代台灣發展歷史,終於也重現世人眼前。

  本著作內容圍繞左營舊城,透過散文體裁,書寫在地風景、訴說市井傳聞,更說明特殊文化與歷史事件,借助作者數十年積累的深厚採寫經驗,透過蘊含感情的筆鋒,時而抒發庶民的情感、時而勾勒受訪耆老的成長記憶,本書既囊括近兩百年來鳳山舊城的前世今生,同時也是世世代代左營人的集體生活風物誌。除了理性地縱向深入挖掘、橫向廣泛探索的寫作特色,作者陸傳傑更將感性地兼顧宏觀、細微的角度,透過《舊城尋路》一書建立起獨特的鄉土關懷,吸引所有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歷史充滿好奇的各年齡讀者,一同於紙上暢遊這個除了恆春城、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池。 

揭開隱沒時光・ 百年《舊城尋路》探秘

        台灣現存保留最早、最完整石城的左營舊城,究竟承載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邀請文史暢銷作者陸傳傑以兼顧宏觀、細微的角度,書寫《舊城尋路: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12月28日特別選定鳳山縣舊城文廟位址-市定古蹟舊左營孔子廟崇聖祠,舉行新書發表,重回歷史現場傳承地方歷史記憶,邀請民眾與學子一同橫越古今百餘年,揭開隱沒在時光中的高雄城市發展。
        本書作者陸傳傑先生提到,在舊孔子廟發表此書別具意義,因為孔廟在舊城發展脈絡中具有關鍵性指標,見證了文教制度的開端,以及一座城市的演變,本書揭開許多鮮為人知的舊城故事,是認識地方歷史,建立自我在地認同的第一步,高雄擁有獨特山川海洋文化,值得大眾進一步探究。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也表示,高雄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態和歷史淵源,文化部於104年推動「再造歷史現場示範計畫」時,獲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也就是今高雄副市長史哲的大力支持,提出「左營舊城見城計畫」與「興濱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計畫」,本書的出版補足了還原城牆硬體之外的歷史意涵,挖掘了左營舊城深刻的歷史記憶,帶領大眾認識在地文史,盼能用文化治理做為區域發展的核心理念。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為了還原城市靈魂,書寫城市歷史記憶,進行「再造歷史現場-左營舊城見城計畫」,以左營「鳳山縣舊城」為核心,規劃重現臺灣現存最早石城,盼能縫合龜山串接蓮潭、進行城市考古行動、重塑再造舊城門戶、建立貫穿古今的舊城散步路線等計畫,重見舊城風采。因此特別推出《舊城尋路: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一書,希冀所有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充滿好奇的讀者,能率先於紙上暢遊這座全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池。
        左營舊城是台灣史上少數由「官倡民捐」並動用全台募資而築的石城,無論是建造規模或是興築的歷史,在當時皆為非常獨特難得的案例,然而卻在風光落成的同時,也迎來蕭條沒落的命運。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區域發展重心移轉,讓左營新城崛起與舊城沒落?本書作者陸傳傑先生透過文獻爬梳整理出清政府治理初期,基於軍事國防需求,將鳳山縣治設定在興隆庄(今日左營舊城),然而這樣的選擇與實際地區發展的趨勢完全相左,在地方自行募款動工完成後,面臨無人遷居、辦公的窘境,所有人都留在熱鬧的下埤頭街(今日鳳山市中心),任由耗資龎大的石城荒廢。日治時期,為了都市開發,部分城牆被拆除,太平洋戰爭後期,臺灣雖成為盟軍攻擊目標,但舊城幸運地躲過轟炸。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為安置大量軍人與眷屬,在舊城內設置眷村及臨時安置區域,這也使得舊城一度隱沒於民居之中,直到民國七十五年,為了勝利路拓寬工程,左營舊城才又登上舞台。
        超過一個半世紀的左營舊城見證了政權來去,希望《舊城尋路:探訪左營舊城,重現近代台灣歷史記憶》再次呈現「見城計畫」的核心精神,面對長期被民宅占用遮蔽的歷史課題,加速恢復歷史紋理的城牆景觀,讓古蹟的特有紋理重見天日,揭開隱沒於時光中的近代臺灣發展歷史,新書發表也預告著明(107)年3月3日見城大戲與見城館開館等盛事,國內首座運用科技互動,以AR、VR全展示環境、唯一垂直升降之舊城模型,動態演譯舊城三百年風華,屆時左營舊城東門將再次重現《見城》大戲風采。詳情請見高史博官網(http://khm.org.tw)或臉書搜尋高史博。 

本文原載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揭開隱沒時光・ 百年《舊城尋路》探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