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圓桌觀察: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

 上稿時間:2018/06/11   
圓桌觀察: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

由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之《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結集2014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主辦的「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學術研討會的成果。全書收錄有主題演講稿、港台文學為主的主題論文外、更有從宗教、藝術、建築、電影等切入的相關論文。

文/蒲慕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比較古代史。)

圓桌觀察: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 

在大動亂的時代中,流離失所的痛苦與尋求歸屬的渴望,是一個世代人們的共同經驗。文學作品中,可以看見個人對時代變遷的感受,以及時代對個人造成的影響,不論那影響是有形的,正面的描述,或者無形的,負面的逃避。在其他方面亦復如此。本次會議雖以文學為主,也特別邀集了一些學者,分別由藝術、宗教、建築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與文學作品的論述相互映照,也拓展了議題的相關性。由於圓桌討論的性質在提出議題,自由發揮,因而學者們採取各自的方式將發言整理為短文,旨在提供將來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在宗教方面,陳玉女教授指出,一個近代臺灣宗教史上關鍵的發展,是戰後大陸佛教僧侶如何在臺灣重新立足,建立基地,吸收信眾,以及臺灣本地佛僧如何適應,本地信眾如何跟隨此一轉變。此中涉及的不只是單純的佛教宣教及佛寺之建立,也包括了不同族群,不同佛教傳承系統之間相互調適的問題,更有其背後政治因素或隱或現的作用。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臺灣佛教可說浴火重生,與臺灣濟的發展同步,走出了一條蓬勃發展的路。不單佛教如此,一些民間信仰和所謂新興宗教均有相當大的發展。但不論是何種信仰,宗教的目的,對於一般信眾而言,總不外乎祈求平安幸福。問題是,所謂的平安幸福的內容包括些什麼?譚偉倫教授用實證研究的問卷調查,歸納出一個教派信眾的共同心態,即他們希望宗教帶來的幸福,主要是能夠減除身體的病痛。這不是前所未聞的希望,而是譚教授所謂的變幻中的永恆,即不論時代的變動在人們的生活與制度上造成多大的影響,人們在宗教中所祈求的,仍然是一些永恆的價值。這些價值,在臺灣宗教地圖重畫之後,並沒有根本的變化。

在藝術方面,二十世紀初以來中西文化接觸頻繁,西方藝術在技法及理論方面對中國藝術界造成極大的衝擊,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個別畫家如何在個人的體驗及實踐中面對此一問題,仍然有待深入探究。譚偉平教授精簡的指出,戰後香港及臺灣傳統畫家面臨的中西交融,中西衝突,棄中就西,回歸傳統等等路徑,在新的經驗及舊的價值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或許也是一種在流離之後尋找新的歸屬的過程。但是,在全球化及後現代的當今,藝術家是否能體會當下,無關傳承?這是譚教授的議題。至於一個畫家個人在他的生命中如何用作品為自己畫年譜,則是蕭瓊瑞教授的主題。臺灣畫家張義雄的藝術成就也許自有公論,但作為一個生於臺灣,求學於臺灣及日本,在日本及臺灣工作,在法國與日本生活的畫家,他的身上反映了時代變動造成的影響,也反映了個人文化認同的困難:在臺灣及日本學西畫,在巴黎看近代西方藝術,他無法認同的,不是畫派,不是畫風,而是政治現實。他所認同的政治,是日本的統治,因而他的流離,不是藝術上的流離,他的歸屬,是他認同的政治歸屬之下的藝術。

與藝術在本質上不應有太大分別的建築,在政治動亂和文化沖激的時代亦不能不受波及。以個人為例,鄭炳鴻教授提出著名建築家張肇康的心路歷程,如何由西方的理論及實踐中回歸中國傳統精神,亦即政治動亂造成的生活上的流離,最終得到克服而不再流離。在向西方學習而造成的文化上的流離,亦因為重新在中國傳統中找到啟示,亦不再流離。這是否是一個由流離到歸屬的快樂結局?傅朝卿教授提出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戰後臺灣公共建築發展中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眷村。這是一群流離至臺灣的軍眷在臺灣結束流離,尋求歸屬的地方。它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場域,是大陸各省族群的熔爐,是所謂外省人的原生地,也是一個世代外省子弟最先認識的家鄉。眷村最初的建立與最後的拆除,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的過去:戰爭造成的流離,外省與本省之間的隔閡,在眷村消失後,在臺灣的土地上從此也就沒有一個具體的烙印。至於外省族群的歸屬,則在民主與經濟發展中,散落在臺灣乃至於世界各地,是一個未完的故事。

政治大動亂對文化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史有前例。東晉南渡,南宋偏安,都是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重大的事件。它們可以從個人的角度,也可以從制度的角度去了解,兩者相互關照,在個人身上看見時代的操控,在制度或文化上見到歷史發展無休止的進程。在政治制度轉變時,文化制度不得不隨之而變,個人不得不隨之而流離,這是沒有準備,沒有計畫,只有應付的流離,因而它是充滿矛盾,不安,痛苦,和恐懼的。個人在大環境中如何應付,則千變萬化。在後人看來,這些不僅是怵目驚心的故事,更是歷史巨輪在個人身上所造成的印烙。了解這些印烙的成因,或許可以令人反思個人的處境: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