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翻閱歷史記憶的時光隧道:評《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

 上稿時間:2018/09/20   
撰稿人:編輯部 
【書評】翻閱歷史記憶的時光隧道:評《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

 

透過超過300張美不勝收、圖文並茂的明信片,認識民初中國與日治臺灣華人世界的風俗名勝與人物風采!本次書評專欄特別針對國家圖書館所出版的精美明信片圖像精選輯《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輯1920-1940》一書進行評論,俾使讀者們體驗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般、認識一甲子前華人生活的種種樣貌。

整理/編輯部

  臺灣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明信片的呢?透過國家圖書館所出版的《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輯1920-1940》(以下簡稱寄給時間的漂流記)一書,讀者將會發現,所謂的明信片,也就是英文所稱的「POSTCARD」,最早其實是奧匈帝國在1869年時發行。原本只是單純做為通信之用,後來因為設計漸趨精美、藝術價值高,而且圖像題材內容豐富,於是在世界各地流行。而在臺灣,早期使用者多為日本人,他們藉由明信片與遠方親人通信、傳遞對故鄉的思念。1905年以後,在官方大量發行紀念明信片的推波助瀾下,一些商行、俱樂部、學校、旅行團,甚至音樂會也發送明信片,當時叫做「繪葉書」,於是臺灣人開始注意到明信片的價值。

  至於收藏明信片這件事,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臺灣變成為藝術品呢?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1906年。根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記載,1906年臺灣總督府依往例發行紀念明信片,因製造精巧,臺南郵便局販售時竟然因為民眾爭購推擠,導致門窗玻璃損壞數十片。而同年1906年11月,臺南當地一家俱樂部20幾位收藏家,首度對外展示1325張明信片,一天內就吸引兩千多人次參觀,由此可見明信片在大眾的眼中已由純粹通信工具,擴及兼具鑑賞與收藏的特質。

  由於當時所發售的明信片圖像主題相當多樣,如風景名勝、人物寫真、城鄉建築、重大災害、歷史事件紀念、動植物、藝術作品、風俗民情,展現近代社會庶民生活,具有高度價值。這些材料有助於讀者瞭解過去,體驗時光之旅。在《寄給時間的漂流記》一書中,國家圖書館從現有的上萬張館藏中(臺灣明信片4800張,大陸明信片8800張),精挑細選了360餘張最具代表性與故事性的明信片,透過圖文並列、一圖一故事的方式,讓讀者能夠一一認識這些明信片背後的故事,同時也目睹這些當時人們的收藏。

《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

  在本書所選錄的明信片中,除了以日治臺灣的風俗民情作為主題外,亦涵蓋了當時國民政府治下的大陸風俗、港灣與都市建設、風景名勝,以及人物容顏寫真等主題。而這些明信片圖像的年代,有些製作發行迄今已有將近90年歷史,最年輕也有將近60年以上。其中是取用當時名家的手繪風景,如吉田初三郎繪製的臺灣各地鳥瞰圖,矢崎千代二、立石鐵臣、石川寅治等繪畫的臺灣風景名勝。當然,也有饒富趣味的充滿臺灣味的攝影明信片,如日月潭邵族杵歌、曾赴日表演的蓬萊歌舞團、艋舺青山宮的神明出巡、臺灣志士謝文達環臺飛行紀念,以及1920年代行銷觀光最有名《臺灣八景》系列。

  說到《臺灣八景》,或許就不能不提一下書中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明信片:也就是臺灣八景之一的「淡水港」。在這張1930年代由日本公司生番屋本店發行於臺灣的明信片中,介紹了這座正逐漸被基隆港所取代的舊港。除了能從明信片中感受這作古老港灣的懷古幽情與詩情畫意之處,亦能透過書中娓娓道來的介紹文字,一窺淡水港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因天津、北京條約開為通商口岸而成為全臺重要的貿易港開始,一路到日治時期因為淡水河淤淺致使良港地位不保,最終被基隆港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淡水港在當時已經逐漸沒落,但這批「臺灣八景」仍舊是根據1920年代臺灣日日新報社的票選活動而選出來的,或許足見淡水港即便航運功能下降,仍舊在時人心中存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吧?

  認識像是淡水港與臺灣八景這樣饒富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明信片,正是《寄給時間的漂流記》一書最吸引人的看點。像這樣的政府出版品,除了能讓讀者一飽昔日臺灣之美外,亦靠著大陸/臺灣/日本的多方對照,呈現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歷史記憶,一方面能引領我們穿梭時空,另外也讓社會大眾思考臺灣本土文化多元風貌。

《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封面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寄給時間的漂流記:華人世界明信片圖像寫真精選輯1920-1940
五南書店→(暫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