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有拜有保庇──媽祖信仰的分香、進香與遶境

 上稿時間:2019/04/30   
撰稿人:蔡相煇 
有拜有保庇──媽祖信仰的分香、進香與遶境
by credit by 鄭 凱謙

 

以目前世界上其他的華人社區媽祖信仰表現,祭拜形式和內涵大抵都無法和臺灣相比。在眾多政府出版品中,也可以看到集結不同地區信眾參與遶境、進香的故事。本月繼續請研究臺灣史、宗教與媽祖信仰文化多年的蔡相煇老師,為讀者導讀媽祖信仰中的「分香」、「進香」、「遶境」。有拜有保庇!說不定媽祖也託夢來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喔!

文/蔡相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雲林縣北港媽祖文化協會理事長)

  臺灣的媽祖仰,保存的分香、進香與遶境,是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媽祖信仰實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世界上其他的華人社區看到類似信仰形式,但其內涵是無法和臺灣相比的,本文分別詳述之。

│分香│

  所謂的分香,就是指一尊神像雕造時,完成粗肧時,在神像背部挖一個正方形的空間,在內部安置香火及七寶、生靈等聖物及發心造神像者疏文時,必須至某間廟宇拜禱、燒香後從香爐中取出香灰用金紙包妥安置在神像內,經過宗教儀式後將洞口封住,然後在神像細石灰、上漆,再上漆條裝飾,等到乾燥,再經細修,配戴冠冕服飾,挑選吉日經過法師開光點眼後,才成為神尊放在廟內供信徒膜拜。反之,没有經過安置香火及七寶等聖物的雕塑是藝術品,未具有靈力,不是神像,拜了也不會回應。

  安置香火等於標誌自己的出身,好像佛教有臨濟、曹洞等宗,武學上有武當、少林等派,表明神的出身和宗教特色,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所以有能力被分香的廟宇,都是望重一方的名門正廟,如福建湄洲天后宮、泉州天后宮及臺灣的臺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等。

  臺灣早年媽祖廟的創建,官方建立者會由官方的僧綱派僧人來住持,如臺南大天后宮、宜蘭縣昭應宮,民建者常見的是年輕僧人奉請媽祖神尊來臺開山,如北港朝天宮、臺北關渡宮、松山慈祐宮等等。一般官廟通常會有官署進駐,所以較不容易支持民俗活動,像澎湖天后官是水師駐紮,鹿港新祖宮為管理原住民事務的臺灣中部理蕃同知署所在地,宗教活動少,香火較不易盛大。   重量級政治人物參加「白沙屯媽祖」步行進香,吸引民眾爭拍攝

△重量級政治人物參加「白沙屯媽祖」步行進香,吸引民眾爭拍攝。(credit by 總統府

│進香│

  廟宇神靈分香建廟後,最初三年均會返回香火上源廟去補充靈力、學習專業,以後則視狀況每年、三年或五年回去上源廟交流,稱為進香,進香又分二種,一般性的稱進香,另一種是地方有重大事項,如廟宇重建、街肆落成的喜事,要特別向上源廟主神稟報共享喜樂,禮儀較隆重的稱為謁祖進香。

  進香活動,可分為籌備、進行、完成等三個階段。籌備約在一年前開始,在神明誕辰或特定日期在神前卜筊選出主辦人員爐主與副爐主、頭家,負責籌募活動經費及規劃活動細節。經費早年都是由全村或聚落共同分擔,先預估花費總數,再依全村成人男子數目均攤,依每戶丁口數繳錢,稱為丁口錢,但是有的家庭有困難無法繳,不足額度就由爐主等人負責補足。到民國六十年代,收丁口錢的制度,轉變為由參加進香活動的繳費,顯得更為合理。

  進香活動最重要的事項為:那尊神像前往?路線如何走?在何地、何廟駐駕?香擔由何人負責守護?決定後要到進香廟宇貼香條,說明何時要來進香,何日何時刈火回駕,並在進香路徑貼香條公告週知,讓有心參與的媽祖信徒備辦香案路祭,或提供餐飲讓進香隊伍食用。

  進香活動的最高潮是祭祖典禮及刈火儀式。典禮時程是預先排好的,祭祖典禮是傳統的三獻禮(三跪九叩首),進香人員都會參加,隊伍常排至廟外,一聲號令,萬人皆跪,非常壯觀。刈火儀式會在返程前舉行,由僧人誦經後降下長明燈,引火點燃疏文、金紙後,將香灰挹注於香爐中,封上封條,迎出進香神尊入轎,高喊:「進噢!進噢!進噢!」立刻出廟返鄉。

  進香隊伍返鄉後,通常會遶巡街境後入廟,並關上廟門,將刈回香灰分置各神殿香爐,爐主、頭家也得分一份,第二天廟宇正常運作,接受信徒拜禱,完成進香活動。

2019年埔里媽祖文化節(朝天宮)

△2019年埔里媽祖文化節(朝天宮)。(credit by 鄭 凱謙

│遶境│

  境,是指地理空間,不一定與行政區域符合,臺灣古老的城市如臺南、北港都有某某境的稱呼遺留。神廟都有一定的管轄區域,神的位階高低不同,管轄境域也不同,如土地公管的只有一個境,城隍可管到一個縣,一個府或一個省。所以「遶境」原意是指神在自己管轄的境域內巡視救渡。

  媽祖的遶境分二種,一種是喜慶,一種是濟渡。像元宵節、街肆落成慶成、進香活動圓滿等,當今臺灣各地廟宇常見的遶境活動都是此類。這種遶境通常會帶來人潮,鼓動商業活動,促任經濟發展,是各地方政府最喜歡的活動,像一百年前臺中市火車站竣工及新富町市場落成而請北港、鹿港、新港、梧棲等媽祖前往遶境,都帶觀光人潮與地方繁榮,至今猶為人津津樂道。

  第二種遶境的目的是濟渡亡靈,如水、火、兵、瘟、天等災之後,傷亡人數較多,辦完超拔法會後必需迎媽祖、觀音媽、阿彌陀公一起遶境,把亡魂厲鬼超拔到東方極樂世界(觀音道場)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道場),如此地方才會平靖。例如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二千四百十五人死亡,二十九人失蹤,一萬一千三百多人受傷,且有多起餘震,百姓非常不安。南投縣政府因而禮聘高僧舉辦大型超拔大法會,在辦完超拔大法會後,復禮請北港朝天宮媽祖鸞駕儀衛前往災區遶境,濟度亡靈,安撫民心。這種濟渡形的遶境,因帶有悲憫的感傷,所以没有歡樂氣氛,但是在宗教安撫民心的作用,卻有很大功效。

  總之,媽祖信仰的三大核心,分香活動是極少數人參與的,分香時就預見了這尊媽祖的屬性和發展方向。進香,一則是神與神的交流,也是人與人的交流,帶動地方的組織動員能力,在古代社會是很重要的。

  除了拔渡性的活動,遶境是大規模的群體活動,歡樂性質高。可以為地方帶來大量人潮與商機,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是媽祖信仰越來越盛的原因。

 

 │推薦書目│
關鍵字「媽祖」搜尋→「國家書店」相關書單
關鍵字「媽祖」搜尋→「五南書店」相關書單

相關書籍

a
蔡相煇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主任、圖書館長、秘書處長、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現任雲林縣北港媽祖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市關渡宮董事、泰安旌忠公益文教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