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

【書籍試閱】《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上稿時間:2019/05/10   
【書籍試閱】《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STS的源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浮現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STS誕生的關鍵原因,繼而探討孔恩讓位的SSK的緣起,及其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

作者主要關注英、美70年代以來第一、二代的SSK學者、人物、與論戰,他們與英國哲學家如維根斯坦、與社會人類學家如Mary Douglas、還有與科學史家如Paul Forman等進行共同建構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形塑了我們今天在STS視野下的科技認識、科技與社會的反思、還有科技的政治。本書具有東亞與臺灣的STS觀點,同時以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為STS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者簡介

傅大為

清大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表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1992)等書,創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

目錄

致謝辭
凡例
導言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挑戰」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及其問題
四、在20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及其多重評價
五、小結:孔恩與SSK的協商思考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一、誰是STS奠基者的謎團
二、從SSK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SSK的「自然主義式」態度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第三章 SSK之哲學議程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SSK社群的浮現
二、SSK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拉卡圖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網絡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二、霍頓、巴恩斯與SSK介入的諸角度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SSK的神聖聯盟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六、小結:STS的人類學起源?

第五章 SSK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成長
一、70、80年代科學史研究與SSK興起的相互重要性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四、80年代的SSK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地質學爭議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與政治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二、SSK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三、作為整體STS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四、小結: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SSK
一、High Church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孔恩委員會(1970-1971)
三、從80年代軍火科技史看SSK與科技史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SSK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STS
附錄 東亞STS的發展與前景
全書徵引文獻
特別詞彙解釋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索引

書籍試閱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摘錄)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在孔恩過世前不到一年,他在希臘的雅典大學作了一個長達70頁的深度訪談(PHP),內容幾乎涵蓋了孔恩的一生。不同於其他較短的訪談,孔恩過世前同意將此訪談放入他的論文集Essential Tension(1977)的續集The Road Since Structure(2000)中,與該書孔恩其他的正式哲學論文,等量齊觀。為了思考與討論本章的「孔恩vs. STS」之謎,筆者選擇從這篇訪談挑出三點頗有意義的線索來開始回溯,也就是說,本章將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開始談起。

(一)在PHP,如同以前一樣,孔恩確認他的《結構》一書是個直接以「科學社群」內部發展為焦點的「科學內在史」作品,甚至同時,他也曾間接提到自己本身就是個「內在科學史家」(Kuhn 2000: 50)。不過,當年當他收到科學史家Alexandre Koyré(夸黑)的信,說他的《結構》一書把科學內在史與外在史連在一起了,孔恩看了一開始覺得奇怪,因為那並不是《結構》這部內在史研究在做的事。但孔恩繼而想到因為這是來自他仰慕的夸黑的肯定,他就覺得非常的高興(p. 286)。所以,即使到了晚年,他與SSK的隔閡眾所周知,孔恩仍不反對《結構》有可能可以連接上科學外在史或社會學,只是,他的確有個傾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科學內在史家,而與《結構》時期的孔恩有點不同。這點,應該與他要與SSK做「劃界工作」(boundary work)有關,本章後面會逐步闡明。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五南書店→《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