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全球食品產業成長力道趨緩,各國無不尋求突破。歐盟預估至2015年,下一波食品產業創新,將來自與健康聯結之食品。目前各國對於健康加值食品仍無一致定義,美國Nutritional Business Journal定義之健康加值食品是包含機能性食品、lesser evil foods及天然/有機食品等在內;Kati Leskinen則根據預防、治療、低風險疾病、高風險疾病等四面向,將芬蘭機能性食品分成具有傳統營養價值、具正面健康功效、降低疾病發生、以致預防疾病發生等四大類食品。健康食品在日本非法定名詞,其包含特定保健用食品、傳統食用型態保健食品及非傳統食品型態之膠囊錠狀類保健食品等在內。本研究定義台灣健康加值食品範圍,包括需獲衛生署許可之健康食品,不需衛生署許可之保健食品,使用具有健康概念食材、機能性素材、減少對營養素破壞等方式製成。目前雖尚無一致性定義,但肯定食品產業朝健康加值之路邁進。從國外消費趨勢可知,目前仍維持現狀消費趨勢,有全穀類、反式脂肪、Ω-3、有機、無過敏原等;另不斷向前進展消費趨勢,則有低鹽(鈉)、銀髮族群、低糖、低升糖指數、添加膳食纖維等。在我國消費趨勢,據台灣地區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2002~2006年我國消費者重視前五項產品宣稱,分別為低糖、低膽固醇、低脂,低熱量和無防腐劑。本研究從消費趨勢,將健康加值食品加工技術,分成保留天然、減少負擔、完整均衡及增益機能等四大類。由於全球消費者期望能以最低加工技術,保留食品原有天然狀況,相關技術如高壓技術、脈衝電場技術、膜過濾技術、微波技術等。在減少負擔類產品,產品宣稱與消費者預期落差最大的產品類別,如何讓消費者不需為達成健康目的而犧牲產品原有美味之間作抉擇。隨著對健康影響,各國陸續訂定無反式脂肪酸、無過敏原等食品標示。各國食品奈米科技之應用研究如火如荼,奈米科技在食品產業的應用僅佔一小部分,所佔比重雖小,但對消費者健康卻影響大,其中尤以包裝、食品安全和營養載體系統之發展倍受青睞。研究發展對健康加值食品產業提升具有深遠意義,如日本自1971年開始,即展開大規模、跨領域之技術前瞻預測,至2005年為止,共完成八次技術前瞻預測。荷蘭每年投入在食品產業研發經費,佔整體食品產業營業額比重,在全球,僅次於日本,約0.6%;但在歐洲,卻高於平均水平。芬蘭每年投入在機能性食品的研究經費,佔芬蘭整體GNP的比重,達3.2%。然相對於國外,因台灣內需市場小,且台灣食品廠商規模,以中小企業居多,雖有上市上櫃廠商,但每年投入食品研發經費佔營收比重,仍低於0.5%。自行投入技術研發,不符合經濟效益。現今消費品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惟有從消費端作為健康加值食品開發之起點,並考量整體食品產業供應鏈,才能設計出迎合消費需求產品。在開始潛力產品方面,可從每日飲食指南著手,朝一般食品健康化發展。另從芬蘭North Karlia計畫的成功案例,可知膳食對於國民健康,扮演重要角色,故持續性國民營養調查,有助於健康加值食品產業之推動。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Development of Health-enhanced Foods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Technology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健康加值,食品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0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高郁美聯絡電話:02-23920300聯絡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2段51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