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因後灣村沿岸設有漁港與後灣海堤等設施,造成景觀視覺障礙及阻斷民眾的親水空間。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民國92年8月11日召開「研商92年度海岸環境及景觀改善計畫推動相關事宜會議」之結論,為改善海岸環境景觀,增加民眾親水空間,規劃後灣地區為一兼具教育性與遊憩的多功能海岸,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於民國93年5月完成後灣海堤改善工程。降低原有海堤堤頂高度,於海堤前方進行緩坡人工養灘,並於興建一座離岸潛堤以增加海灘穩定性。
本計畫延續進行後灣海堤降低後之工程安全評估、後灣海岸現有地形變化分析及後灣海岸景觀生態監測評估等,結合海生館及墾管處以兼具安全、生態及旅遊多功能目標。
本計畫為三年度之延續性計畫,第一年度工作重點,以海堤安全性評估及生態景觀特性調查分析為主,執行時間自民國95年5月至96年3月。第一年度工作項目及內容簡述如下:
1. 基本資料蒐集分析:針對計畫區附近海域之海象、氣象、海岸地形變化、河川水文、海域生態與水質及海岸開發利用概況等資料之蒐集。
2. 海岸地形測量: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海、陸地形測量。
3. 颱風波浪各重現期迴歸:收集分析中央氣象局發佈侵襲本海域之歷史颱風資料,推算通過本計畫區之颱風波浪,利用迴歸分析求得本海域10年、20年、25年、50年及100年重現期之颱風波浪條件。
4. 近岸波浪及水理特性分析:以 SMC 海岸數值模式配合現場波、流與地形變化特性,模擬本海域波場、流場分佈及海岸地形變化。
5. 波浪溯升觀測儀器設置地點優選評估:經評估後選定通過潛堤及漁港防波堤等二條波浪溯升觀測斷面,溯升觀測系統之佈置方式將擬定非深基樁、可移動式及颱風期間架設監測之方向進行。
6. 水質特性調查分析:完成夏季與冬季之水質監測分析,包括海域水體溫度、pH值、鹽度、溶氧量、氨氮、總油脂、礦物性油脂濃度、大腸桿菌、總磷濃度及重金屬等項目。
7. 生態特性調查分析:完成夏季與冬季之海域生態調查分析,包括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及底棲生物。
8. 景觀資源評估:完成後灣陸域植生調查,以景觀空間改善之目的進行植物種類與特性分析。完成計畫區景觀資源初步評估及問券設計與調查,利用現地訪談方式,與現地居民、遊客共同討論,尋求最佳的環境營造策略與方案。
第二年度工作重點,以堤頂高度之安全評估及生態景觀規劃為主,執行時間自民國96年5月至97年3月。第二年度工作項目及內容簡述如下:
1. 基本資料蒐集分析:持續針對計畫區附近海域之海象、氣象、海岸地形變化、河川水文、海域生態與水質及海岸開發利用概況等資料進行更新。
2. 現有地形測量: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海、陸地形測量,比較分析地形侵淤變化。96年8月與97年2月均發現潛堤北段出現長約 35 m的缺口,潛堤最上層大塊石向東、西兩側崩落,缺口高度最大約1.2m。
3. 海域水動力數值模擬:利用 SMC 海岸數值模式及 CATWAVES軟體配合現場波、流與地形變化,模擬本海域波、流場及海岸地形變化。結果顯示後灣漁港防波堤遮蔽效果顯著,漁港水域在颱風侵襲下仍能保持可被接受的穩靜度。灣內北側天然沙灘區與東側養灘區有侵蝕現象,與現場地形變化狀況相符。
4. 波浪溯升觀測儀器設置及監測分析:完成強烈颱風聖帕與柯羅莎之溯升監測。結果顯示聖帕與柯羅莎颱風侵襲期間,漁港防波堤均產生越堤現象;灣內溯升高度可達海堤堤前植栽區,但並無越堤現象發生。
5. 波浪溯升越堤之安全性評估計算:利用二組經驗式計算最大溯升高程,並配合現場波浪溯升觀測結果,分析本計畫區海堤之安全性。結果顯示灣內海堤堤頂高程 + 4.7 m 符合安全要求,無越堤之慮;但漁港防波堤在50年重現期颱風及聖帕颱風作用下,均產生越堤現象。
6. 海域水質調查分析: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水質調查分析,並與第一年度之結果比較。顯示本海域水質良好,並無有機性污染的情形。重金屬之監測分析上,本海域水質均符合保護人體相關環境基準之容許值。
7. 海域生態調查分析: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生態調查分析,包括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及底棲生物,並與第一年度之結果比較。
8. 後灣景觀及生態機能改善之規劃構想:本區可朝向漁村文化與生態旅遊發展,且可與南灣及鄰近的海生館串連,將此區形塑成帶狀遊憩帶的中繼點。景觀橋下的消波塊與漁港防波堤嚴重影響視覺美感,可以岩塊覆蓋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回復傳統做法,與環境相融合成為自然景觀海岸。南側海灘有人工礁石的佈置,增加了景觀多樣性與親水空間。其他區域可用類似的手法,彌補海岸景色的單調。
今年度為第三年度,工作重點以評估人工養灘之可行性及數值模擬為主,執行時間自民國97年5月至98年2月。第三年度工作項目及內容簡述如下:
1. 基本資料蒐集分析:持續針對計畫區附近海域之海象、氣象、海岸地形變化、河川水文、海域生態與水質及海岸開發利用概況等資料進行更新。
2. 現有地形測量: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海、陸地形測量,比較分析地形侵淤變化。由三年度之地形測量資料顯示,灣內海岸及養灘區之地形變化不大。
3. 波浪溯升觀測儀器設置及監測分析:完成卡玫基、鳳凰、如麗、哈格比、薔密颱風及東北季風期間之溯升監測。結果顯示颱風侵襲期間,漁港防波堤均產生越堤現象;灣內溯升高度可達海堤堤前植栽區,但並無越堤現象發生。
4. 改善方案之灣內波流場及漂砂數值模擬:利用 SMC 海岸數值模式及 CATWAVES軟體配合現場波、流與地形變化,模擬本海域波、流場及海岸地形變化。結果顯示後灣漁港防波堤遮蔽效果顯著,漁港水域在颱風侵襲下仍能保持可被接受的穩靜度。灣內北側天然沙灘區與東側養灘區有侵蝕現象,與現場地形變化狀況相符。
5. 人工養灘可行性評估:以Hsu 和 Evans (1989) 提出之岬灣經驗式,評估灣內海岸線是否達到平衡狀態。其次,利用SBEACH海灘斷面變化模式探討颱風作用下人工養灘地形之變化,評估本海岸實施人工養灘之可行性。
6. 海域水質及生態特性調查: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水質調查分析,並與第一、二年度之結果比較。顯示本海域水質良好,並無有機性污染的情形。重金屬之監測分析上,本海域水質均符合保護人體相關環境基準之容許值。完成計畫區內夏季與冬季之生態調查分析,包括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及底棲生物,並與第一、二年度之結果比較。
7. 增加後灣景觀改善及生態機能之規劃:依據第一、二年度的研究成果,研擬後灣景觀改善方案與生態環境營造規劃之細部設計藍圖。
8. 彙整三年度之執行程果。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Coastal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Hou-Wan Area (3/3)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海岸工程,堤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26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傅家揚聯絡電話:08-7554504聯絡地址:屏東市建國路291號